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全省示范校建设规范、高效、健康地推进,2011年8月12日,江苏省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会在镇江召开,会上成立了“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此协作会的建立,标志着我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入一个协作互动、共创共赢的新境界。
一、着眼发展,追求共赢
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是省内相关学校自发成立,在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非法人校际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它的功能定位在: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高质量实施“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程”保驾护航,为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1.在协作中追求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树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作为协作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成员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引领大家树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念,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为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2.在协作中分享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促进建设工作的联动推进
要使得所有成员学校成为推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就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意义,就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力行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四项改革,推动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七大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走校企合作的建设之路。只有所有成员学校加强协作、分享经验,才能促进建设工作的联动推进,才能完成“四大改革”、“七大创新”的目标任务。
3.在协作中营造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实现职教师资的整体提升
师资队伍是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必须将师资队伍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协作会在全面推进建设计划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引领各成员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转化成任务书、绘制成路线图、落实到时间表,推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在协作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推进江苏职教的优质发展
教学质量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入又好又快的新阶段,就必须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快实现从注重规模到更加注重质量的阶段性转折。借助协作会的平台,促进各成员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1 1>2的整合效应,推进江苏职教的优质发展。
二、协同推进,携手前行
(一)成立协作机构
协作会由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及顾问组成,会长与副会长由协作会成员校推举产生,主要负责制订协作会工作计划,领导、组织和促进各校间的合作,协调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事由省内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担任,承担协作会下达的具体建设任务;秘书长人选由协作会商讨决定,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顾问从教育和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资深专家中聘请,负责对协作会工作提供指导。
协作会下设13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4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推举无锡机电高职、南京高职、镇江高职等学校为协作组牵头单位。
(二)明确协作任务
协作组以镇江会议上杨湘宁副厅长提出的“十个一”(即:造就一批名教师;建设一批优势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总结一套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或案例;形成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好成果;探索形成一批国际化办学案例;建设一批优秀教材;建成系列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具江苏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为目标,密切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定期开展活动,明确阶段建设任务和目标,规范工作环节,统一工作步骤,统一工作标准,促进各单位建设过程的自我修正、持续改进、不断深入,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计划、按要求推进。
(三)正在重点推进的协作工作
1.协作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它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制度。协同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示范校建设项目科学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为此,协作会正在推进成员学校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取“废、改、立”整体建设的方法,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四是不断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四是努力扩大学校专业设置及时调整的自主权,建立家长委员会,争取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五是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等。
2.协作推进信息化建设
围绕信息化建设,协作会将定期开展涵盖网络规划、教学平台、应用软件、资源建设等专题研讨会,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研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以期改善成员学校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精品数字资源,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协作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协作会确立了网站建设方案,规范了网站上传内容,明确了网站维护与管理要求。目前,它已经成为各建设学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增进了成员单位间的工作紧密性,及时解决了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达到了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目的。
二是协作开发点对点监控的软件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实现对每个成员学校的每个建设项目的全程性监控,及时反馈所有建设项目的进展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利于及时进行指导与调整。目前,该系统已由协作会的会长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开发,现已面向全省进行培训并投入使用。
三是协作开发仿真实训系统。协作组集中人力资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能力目标,组织由企业专家、编导、软件制作人员和专业教师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共建专业的仿真实训软件。
四是协作建设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中,突出五个要求:一是专业,即资源库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单位,使用时也是以专业为单位。二是共享,即最终教学资源库不仅在校内使用,同时也给兄弟院校和同行业、同区域企业使用。在教学资源建设时就考虑到相关专业的共享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共享,以及为行业、为区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功能。三是教学资源库,即教学资源库既有面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又有专门用于研究或者行业应用的资源库。四是教学活动支持,即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相关平台和资源要能够支持项目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五是教学管理与评价,即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平台需要给教学活动与资源的管理评价提供即时动态的信息,更进一步能够实现对管理者的决策支持。
3.协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协作制定专业标准体系。协作组协作进行企业调研,针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进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进而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该专业全省统一的毕业生职业素养标准、毕业生专业技能标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标准等。
二是协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组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以专业标准体系为依据,制定全省协作组层面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各校制定符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实际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会通过加强理论指导、协作讨论交流,引领各校形成与完善深化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协作会会长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226”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具有得天独厚区位经济优势的常熟中专正在探索实践“校区企业、企业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
4.协作推进课程改革
一是协作开展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协作会统一领导下,各专业协作组选定6-8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首先建设本专业精品课程网,搭建共享的网络平台,然后分工协作建设立体化教材(含出版的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主讲视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配套习题集、项目教学案例库)、自测与考试电子题库(平台)和专业实训与测试软件。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全立足于校企的紧密结合,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引入教材中,引入教学实践中,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接轨。
二是协作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实现从基于知识存储和学科体系走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基于显性的技能和知识习得走向隐性的能力内化与升华。为此,我们要共同探索建立并完善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范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逻辑设计,使学生不仅能自如应对一个个工作过程,还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适性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一种迁移能力,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协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工作任务分析,即对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加以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二是行动领域归纳,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也就是行动领域;三是学习领域转换,即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成课程;四是学习情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把学习领域分解为学习情境,也就是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设计要遵循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彰显和学生思维过程完整性的训练两个原则。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在探索构建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就是一个好的尝试。
5.协作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一是校际联合,促进师资队伍新提升。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助理名师”制度。各校将要锻炼的师资安排到综合实力强的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去担任“助理名师”,在工作室通过真实的项目锻炼师资。推行骨干互派。将具有师资力量优势的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派到相对力量薄弱的学校去,让这些教师来指导帮助薄弱校专业师资,达到“提速”的作用。建立省协作会层面的企业师资培养基地。协作会选择具有技术优势、项目优势、管理优势的企业作为专业师资培养的基地,对所有协作学校统一开放,资源共享,集中培训。
二是校企合作,实现师资建设新突破。各成员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为切入点,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实现师资建设新突破。一是以校企融合为切入点,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与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弥补优化师资结构。二是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培养力度。成员学校通过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教研活动等方式,强力拉动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三是实行专兼教师“AB角”补位。充分发挥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实践能力强和专任教师理论水平高、教学组织能力强的优势,确定课程理论模块专任教师为A角进行知识讲授,企业一线能工巧匠为B角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四是落实企业研修,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技能。依托深度合作的企业,建立企业研修站,教师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研修锻炼,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在生产一线真刀真枪搞生产。
6.协作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的大职教体系
在协作会的引领下,各成员学校与若干企业建立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广泛联系,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积极探索技术服务型、研发合作型、教学合作型、顶岗实习型、勤工俭学型、就业基地型等互惠合作模式,促进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构建中职航母,做大做强学校,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城乡、跨校际的职教联合体。
一是共同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机制。“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机制的关键是要抓住学校发展与企业需求的联系,把“培养学生具有相应职场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依托各专业开办经营性实体,系部由教学单位变为办学单位,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学校“亦校亦企”,从而实现“三个结合”、“三个转变”。“三个结合”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实现职业角色与学习角色的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职业教育教程中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三个转变”一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对立转向统一;二是将开专业与办实体从对立转向统一;三是由过去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分开干变为合一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把握了市场与育人的双重方向。确保学校办学运行与市场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是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度。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在项目实施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利用企业提取的1.5%-2.5%的职工培训经费,与企业合作开展新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和学校“双元”办学的衔接机制。这项工作既可解决“用工荒”问题,又可解决“招生难”问题,对解决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社会稳定和城市化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且行且思,寻求突破
1.转变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长远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全新需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大力实施改革示范校建设,既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大计。树立现代职教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的大职教体系,任重而道远。
2.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赋予职业教育比以往更为重要的地位。一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职教经费投入等同于普教甚至超过普教;二是确立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战略,以确保职教发展的外部环境等同于普教甚至优于普教;三是编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长远规划,以确保职教整体地位等同于普教甚至高于普教。
3.必须借助政府力量,才能实现校企长久的深度融合和对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发展的结果,是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一”的基点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员工素质”相对应,职业教育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应,从而使职业院校的“招生”与企业的“招工”合二为一,实现职业院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引进的全方位对接。这种组织形式较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校企合一”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职业院校与追逐利益的营利组织间的跨界性关联,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方能实现长久的深度融合和对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着眼发展,追求共赢
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是省内相关学校自发成立,在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非法人校际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它的功能定位在: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高质量实施“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程”保驾护航,为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1.在协作中追求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树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作为协作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成员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引领大家树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念,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为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2.在协作中分享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促进建设工作的联动推进
要使得所有成员学校成为推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就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意义,就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力行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四项改革,推动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七大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走校企合作的建设之路。只有所有成员学校加强协作、分享经验,才能促进建设工作的联动推进,才能完成“四大改革”、“七大创新”的目标任务。
3.在协作中营造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实现职教师资的整体提升
师资队伍是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必须将师资队伍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协作会在全面推进建设计划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引领各成员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转化成任务书、绘制成路线图、落实到时间表,推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在协作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推进江苏职教的优质发展
教学质量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入又好又快的新阶段,就必须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快实现从注重规模到更加注重质量的阶段性转折。借助协作会的平台,促进各成员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1 1>2的整合效应,推进江苏职教的优质发展。
二、协同推进,携手前行
(一)成立协作机构
协作会由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及顾问组成,会长与副会长由协作会成员校推举产生,主要负责制订协作会工作计划,领导、组织和促进各校间的合作,协调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事由省内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担任,承担协作会下达的具体建设任务;秘书长人选由协作会商讨决定,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顾问从教育和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资深专家中聘请,负责对协作会工作提供指导。
协作会下设13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4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推举无锡机电高职、南京高职、镇江高职等学校为协作组牵头单位。
(二)明确协作任务
协作组以镇江会议上杨湘宁副厅长提出的“十个一”(即:造就一批名教师;建设一批优势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总结一套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或案例;形成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好成果;探索形成一批国际化办学案例;建设一批优秀教材;建成系列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具江苏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为目标,密切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定期开展活动,明确阶段建设任务和目标,规范工作环节,统一工作步骤,统一工作标准,促进各单位建设过程的自我修正、持续改进、不断深入,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计划、按要求推进。
(三)正在重点推进的协作工作
1.协作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它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制度。协同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示范校建设项目科学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为此,协作会正在推进成员学校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取“废、改、立”整体建设的方法,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四是不断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四是努力扩大学校专业设置及时调整的自主权,建立家长委员会,争取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五是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等。
2.协作推进信息化建设
围绕信息化建设,协作会将定期开展涵盖网络规划、教学平台、应用软件、资源建设等专题研讨会,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研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以期改善成员学校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精品数字资源,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协作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协作会确立了网站建设方案,规范了网站上传内容,明确了网站维护与管理要求。目前,它已经成为各建设学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增进了成员单位间的工作紧密性,及时解决了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达到了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目的。
二是协作开发点对点监控的软件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实现对每个成员学校的每个建设项目的全程性监控,及时反馈所有建设项目的进展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利于及时进行指导与调整。目前,该系统已由协作会的会长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开发,现已面向全省进行培训并投入使用。
三是协作开发仿真实训系统。协作组集中人力资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能力目标,组织由企业专家、编导、软件制作人员和专业教师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共建专业的仿真实训软件。
四是协作建设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中,突出五个要求:一是专业,即资源库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单位,使用时也是以专业为单位。二是共享,即最终教学资源库不仅在校内使用,同时也给兄弟院校和同行业、同区域企业使用。在教学资源建设时就考虑到相关专业的共享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共享,以及为行业、为区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功能。三是教学资源库,即教学资源库既有面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又有专门用于研究或者行业应用的资源库。四是教学活动支持,即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相关平台和资源要能够支持项目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五是教学管理与评价,即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平台需要给教学活动与资源的管理评价提供即时动态的信息,更进一步能够实现对管理者的决策支持。
3.协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协作制定专业标准体系。协作组协作进行企业调研,针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进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进而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该专业全省统一的毕业生职业素养标准、毕业生专业技能标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标准等。
二是协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组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以专业标准体系为依据,制定全省协作组层面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各校制定符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实际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会通过加强理论指导、协作讨论交流,引领各校形成与完善深化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协作会会长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226”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具有得天独厚区位经济优势的常熟中专正在探索实践“校区企业、企业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
4.协作推进课程改革
一是协作开展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协作会统一领导下,各专业协作组选定6-8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首先建设本专业精品课程网,搭建共享的网络平台,然后分工协作建设立体化教材(含出版的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主讲视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配套习题集、项目教学案例库)、自测与考试电子题库(平台)和专业实训与测试软件。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全立足于校企的紧密结合,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引入教材中,引入教学实践中,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接轨。
二是协作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实现从基于知识存储和学科体系走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基于显性的技能和知识习得走向隐性的能力内化与升华。为此,我们要共同探索建立并完善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范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逻辑设计,使学生不仅能自如应对一个个工作过程,还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适性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一种迁移能力,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协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工作任务分析,即对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加以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二是行动领域归纳,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也就是行动领域;三是学习领域转换,即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成课程;四是学习情境设计,即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把学习领域分解为学习情境,也就是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设计要遵循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彰显和学生思维过程完整性的训练两个原则。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在探索构建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就是一个好的尝试。
5.协作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一是校际联合,促进师资队伍新提升。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助理名师”制度。各校将要锻炼的师资安排到综合实力强的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去担任“助理名师”,在工作室通过真实的项目锻炼师资。推行骨干互派。将具有师资力量优势的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派到相对力量薄弱的学校去,让这些教师来指导帮助薄弱校专业师资,达到“提速”的作用。建立省协作会层面的企业师资培养基地。协作会选择具有技术优势、项目优势、管理优势的企业作为专业师资培养的基地,对所有协作学校统一开放,资源共享,集中培训。
二是校企合作,实现师资建设新突破。各成员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为切入点,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实现师资建设新突破。一是以校企融合为切入点,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与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弥补优化师资结构。二是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培养力度。成员学校通过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教研活动等方式,强力拉动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三是实行专兼教师“AB角”补位。充分发挥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实践能力强和专任教师理论水平高、教学组织能力强的优势,确定课程理论模块专任教师为A角进行知识讲授,企业一线能工巧匠为B角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四是落实企业研修,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技能。依托深度合作的企业,建立企业研修站,教师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研修锻炼,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在生产一线真刀真枪搞生产。
6.协作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的大职教体系
在协作会的引领下,各成员学校与若干企业建立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广泛联系,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积极探索技术服务型、研发合作型、教学合作型、顶岗实习型、勤工俭学型、就业基地型等互惠合作模式,促进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构建中职航母,做大做强学校,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城乡、跨校际的职教联合体。
一是共同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机制。“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机制的关键是要抓住学校发展与企业需求的联系,把“培养学生具有相应职场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依托各专业开办经营性实体,系部由教学单位变为办学单位,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学校“亦校亦企”,从而实现“三个结合”、“三个转变”。“三个结合”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实现职业角色与学习角色的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职业教育教程中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三个转变”一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对立转向统一;二是将开专业与办实体从对立转向统一;三是由过去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分开干变为合一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把握了市场与育人的双重方向。确保学校办学运行与市场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是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度。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在项目实施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利用企业提取的1.5%-2.5%的职工培训经费,与企业合作开展新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和学校“双元”办学的衔接机制。这项工作既可解决“用工荒”问题,又可解决“招生难”问题,对解决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社会稳定和城市化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且行且思,寻求突破
1.转变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长远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全新需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大力实施改革示范校建设,既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大计。树立现代职教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的大职教体系,任重而道远。
2.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赋予职业教育比以往更为重要的地位。一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职教经费投入等同于普教甚至超过普教;二是确立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战略,以确保职教发展的外部环境等同于普教甚至优于普教;三是编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长远规划,以确保职教整体地位等同于普教甚至高于普教。
3.必须借助政府力量,才能实现校企长久的深度融合和对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发展的结果,是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一”的基点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员工素质”相对应,职业教育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应,从而使职业院校的“招生”与企业的“招工”合二为一,实现职业院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引进的全方位对接。这种组织形式较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校企合一”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职业院校与追逐利益的营利组织间的跨界性关联,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方能实现长久的深度融合和对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