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不被社会、家长所关注,进入职业教育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就学情而言,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被动学习为主,教师很难转变教重于学的过程。转变教师角色转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 根据中职学情实际,我们确立如下原则
1. 从学情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差抓起,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培养浓厚学习氛围。
2. 以育人为本的原则,抓住课堂主渠道,加强对学生赏识教育,建立师生情感,达到以情促变,以情促学的目的。
3. 课堂教学以设疑、质疑、讨论为原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良好氛围。
4. 以信息化知识整合为原则,删减繁、难、旧知识,体现信息化高、深、密,“高”指知识前沿,“深”指信息量要大,“密”体现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吸引。
5. 侧重能力培养为原则,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
二、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预习。任课教师布置预习提纲,设计问题要围绕本节重点、难点。
第二步,课堂教学。以设疑、质疑、讨论为主线,形成自学一合作一探究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六个注意,五个把握。六个注意:①教与学不能截然分开,应该融为一体。②形式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注意学情,随教材内容不同而不同。③教学内容不能节外生枝,密切联系生产实践,以突出能力培养。④使用多媒体不能靠门面,应与学情结合,与内容结合,与信息结合,与教学效率结合。⑤不能用问题完全代替学生自学,代替全部教学。⑥不能视学生自学为陪衬,以围绕预习提纲,讲授中引發学生注意,并且不断设疑,引发学生参与。五个把握:1. 设疑要把握曲问形式,达到用一杯水,引出一桶水来。2. 质疑要把握普遍性与个别性,要区别对待,最终以求同存异为目的。3. 讨论要把握知识分析,多元参与,以达到知识外延或迁移,从而触类旁通。4. 教学方法要把握启发式、诱思式。5. 学生评价要把握中、差生能参与进来,并能给予充分赏识与肯定。
第三步,课堂小结,要揭示重点,总结规律,点出所获。
第四步,巩固与练习。围绕课堂所讲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五步,作业布置。分课内作业和预习作业,课内作业要适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解决教学中教师重于教,而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一、 根据中职学情实际,我们确立如下原则
1. 从学情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差抓起,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培养浓厚学习氛围。
2. 以育人为本的原则,抓住课堂主渠道,加强对学生赏识教育,建立师生情感,达到以情促变,以情促学的目的。
3. 课堂教学以设疑、质疑、讨论为原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良好氛围。
4. 以信息化知识整合为原则,删减繁、难、旧知识,体现信息化高、深、密,“高”指知识前沿,“深”指信息量要大,“密”体现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吸引。
5. 侧重能力培养为原则,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
二、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预习。任课教师布置预习提纲,设计问题要围绕本节重点、难点。
第二步,课堂教学。以设疑、质疑、讨论为主线,形成自学一合作一探究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六个注意,五个把握。六个注意:①教与学不能截然分开,应该融为一体。②形式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注意学情,随教材内容不同而不同。③教学内容不能节外生枝,密切联系生产实践,以突出能力培养。④使用多媒体不能靠门面,应与学情结合,与内容结合,与信息结合,与教学效率结合。⑤不能用问题完全代替学生自学,代替全部教学。⑥不能视学生自学为陪衬,以围绕预习提纲,讲授中引發学生注意,并且不断设疑,引发学生参与。五个把握:1. 设疑要把握曲问形式,达到用一杯水,引出一桶水来。2. 质疑要把握普遍性与个别性,要区别对待,最终以求同存异为目的。3. 讨论要把握知识分析,多元参与,以达到知识外延或迁移,从而触类旁通。4. 教学方法要把握启发式、诱思式。5. 学生评价要把握中、差生能参与进来,并能给予充分赏识与肯定。
第三步,课堂小结,要揭示重点,总结规律,点出所获。
第四步,巩固与练习。围绕课堂所讲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五步,作业布置。分课内作业和预习作业,课内作业要适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解决教学中教师重于教,而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