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点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出道德心理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点,探析了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内在心理动因与外在方法手段的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心理建设多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思想品德建设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道德心理建设已经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 道德心理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起点
  
  在传统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灌输是传递知识的必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样要以传播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渠道,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然而,高校育人的方法手段又绝非依赖单一的灌输实现其作用,尤其是不能忽略人的内在需要。在将“灌输”与“引导”结合的尝试中,我们能够寻找到的应当是一种既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又符合学生学习利益需求的平衡点,这就是道德需求。
  所谓道德心理建设,就是在长期的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道德修养的提升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升人们对更高道德水平和道德层次的心理认同感,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心理结构。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灌输”与“引导”的有效链接,而这一链接点恰恰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在需求与变化过程,是其主动参与教育、体悟教育内涵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过程。
  “灌输”与“引导”的结合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心理基点。人的需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获得的需要;二是回报社会的需要,人必须将为自我和为他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并把为他人献身和为人类牺牲的需要作为更高级的需要,即道德需要,才能实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社会也才能由此而得到发展。我们在灌输教育中帮助对象理解了这种内在关系,就等于帮助他们完成了道德需求的正确选择。
  
  2 道德心理建设是“显性式”与“隐性式”教育方法的结合点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诸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显性式”传播手段传递进步观念和正确信息,激活主体的自我图示结构,还要用“隐性式”启动认知过程,使主客体间的知识传递产生互动和联动效应。
  主客体互动的关节点就是大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需求作为心理积淀能减少学员在理论学习中产生的压力和抽象感,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员应当设置轻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将“显性式”与“含蓄式”相结合,让学员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知识,提高素质。
  道德需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基点,要其必须设置适应对象心理要求的教学情景。如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将教学需要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声像进行情境的模拟、演绎,要求学员通过自我观察做出判断;让学员充当情境演绎的主角,通过表演、叙述、演讲等方式再现生活场景,用生活事实来说明道理;通过生活道理潜移默化地使学员领悟生活价值和人生真谛。总之,道德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无形力量,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独特手段。
  
  3 “单向式”与“多向式”相结合——构建多向互动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沟通模式,这种简单模式经过多次教改之后已经发展为今天的师生双向互动模式,并且逐步开始向更高的模式发展,即由“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的不断转化。
  “多向式”教育模式是对现代教育模式的最新体悟和诠释。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这个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信息时代的发展让知识的传播更具多样性、广泛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知识的占有和传播上没有固定的先后之分,全人类共享着他们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打破传统模式就是打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固定身份,让知识传播得更自由、畅通。可以采取提问式、论辩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和教员在开放的形式中都能获得和补充知识。
  
  4 “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具备面向国际的视野
  
  教育必须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其他学科等开放性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求人才的培养绝对不能是封闭型的。从高校教学发展前景看,高校德育必须打破常规,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在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途径上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人才的培养经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具备面向世界的观念。
  
  5 “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启动心理契约的机制
  
  所谓“心理契约”,即某一特定关系中的主观约定,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不成文的内隐协议。在高政治教学中引进心理契约概念,就是在学习中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内在主观约定,达到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最佳耦合。
  教学实践表明,建立心理契约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热情。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它不受行政关系、师生关系的制约,因此能够被大多数学员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强化契约意识,积极维护心理契约机制,保持彼此之间的期望相容,帮助对象在隐性机制中调整好学习心态,激发出学习动机,保持对契约伙伴的期望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其他文献
地塞米松对大鼠膈肌及肌松药作用的影响  目的:  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糖皮质激素慢性作用会导致肌萎缩和收缩功能障碍,并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产生影响。本研究
摘要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日益严重,损坏着大学生的形象。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诚信教育力度,通过各种途径酝酿校园诚信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诚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公民教育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忠诚、重承诺、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际沟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全球化趋势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断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信仰缺失、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思想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没有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是,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统帅灵魂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必须落到实处。  关键词德育教育最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德育教育能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不仅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和教育内容问题,还要解决好德育教育的途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政治课实效性不强。本文以我校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从教育要素的角度分析其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改善课堂氛围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科
摘要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并对社会有益。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国家事业的发展由为重要。本文就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