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的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106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是一种美的感受,它需要产生心灵的共鸣,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它需要学生们的参与,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动”起来。
  如何营造这种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绝不能像家长一样指东划西,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学生去思考。而应尽量缩小师生间的鸿沟,信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其次要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为了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教师应该态度亲切、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支持者和帮助者。这样,就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激活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
  (一)巧妙导入法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决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真正的自主学习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务必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精心设计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格局,要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科学引导,适时点拨,合理组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发动学生质疑问题,在教学中不要唯课本论,不应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而应力求压缩讲授课本的时间,尽量的多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学生能质疑敢提问,使学生进入创造状态。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和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让学生大胆参与到对作品的欣赏活动中,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创造性的组织与补充,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的定论所束缚。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充分的发挥,就能从过去的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质疑性、研究性学习。真正达到自主学习起来的境界。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源于哪里?这是过去没有的提到的,现在也很少有人去想的,原因何在,因为这要求“主体”的本质是高素质的,是善思的,它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得有相当的求知精神,这样,教师才能谈到如何去启发、支持,而过去限于某种局限,只能实施灌输式教学。
  (三)优化课堂设疑,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起来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起来,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独到的评判,使课堂在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动而不乱的课堂
  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起来以后,很容易产生乱的情况,那么要怎么样来把握好尺度,让它动而不乱呢?首先,教师要当好导演,指挥官,活动目的要明确,要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展开相应的活动。其次,要善于激发思维,是思想上的活跃,而不是行动上的自由。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尊重而服从你,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放得开收得拢,貌似混乱,实则动而不乱。
  在新课改中,方式方法是不拘而论的,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的。在今天社会化了的校园里,没有禁锢的思想,没有统一的言论,只有百花开放,互相探究,教学相长,才会给教学带来春的活力。
其他文献
倡导“学以致表”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来主动获得知识。它强调由内而外,以内养外,通过表现达到善待自我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表现性学习所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孩子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一、孩子是天生的表现者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每当家里有客人时,孩子都特别高兴,
期刊
一、“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书中,就“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解读了四个学段的体验教学,其阅读目标特别强调了阅读者的个性体验。“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  2009年8月出版,由刘畅主编的《自主品悟》一书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自主品悟”作了概念鉴定。“自主品悟”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在教
期刊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智慧发育史。让阅读充实自己的生活,让智慧点亮自己的人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古人用功利性的眼光诠释读书的重要性,也为我们诠释了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作用。“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佳句,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书籍的内涵: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还告诉了我们读书对人的心灵、对人生的真正作用。  培根在《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
期刊
河南省的新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了,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研究,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微薄的经验。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的价值。人常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新课改下的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需要更细致思考怎样去教书,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入自己的课堂。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在舞台上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积极努力地参与其中,仔细钻研《新课标》,订阅《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通讯》等本学科国家核心期刊的杂志。它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受益终生。此外,我还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课该怎样上,效果更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心得。现在就“考析词义”谈一谈它对语文课堂的别样作用。“考析词义”顾名思义就是推求研究、分析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案例】《满江红》(苏教版
期刊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互文见义” 、“互文对举”等。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短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解释、互相隐含、互相补充的修辞手法。如果不了解这种辞格,有时会闹笑话。  互文修辞手法并不属于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例句。因此,了解这种手法的形式和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有很大的帮助。  一、“互文”的辨识方法  首先,必
期刊
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开始就叙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名士济济,兰亭相聚;山环水绕,境界清幽;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可以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了,所以作者由衷发出了“信可乐也”的感叹。  但如此的“信可乐也”,为何竟突然生发“岂不痛哉”的哀叹呢?我们来看相关语句:  “俯仰一世……,曾不知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已为
期刊
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有研究指出:不管学生在语法结构方面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成人或其他学生有意或无意地提供的某些范型,再按他自己的格式加以重新组合或变更。笔者认为学生对作文范式把握其中的特点,就可驾轻就熟。  一、“悟仿联创”的一般过程  1.读中赏  “赏”是前提。在教学中,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尤为关注的是提高阅读质量,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
期刊
当今社会,评估人才、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下的一项重要的参照指标就是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創造者在創造动机和創造意识的支配下,运用一切可知信息,通过創造性思维和創造方法产生出新的能力,它主要是創造性思维和創造性想象所组成,是人的最高级最宝贵的能力。  写作的創造能力被表达为“有創新”。在评分细则中又被解为若干条。就是在立意、选材、构思、表现方法上有新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选材的角度与众不同,表现的中心有独
期刊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小学生作文存在写不具体的现象,我注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写具体”的教学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课文教学,渗透“写具体”  凭借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写具体”的训练,是指导学生领悟“写具体”的有效途径,主要方式有: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填空训练。  2.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找、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