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字与高校竞争力浅析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易经“道”字字意的解析,提炼道字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同理,阐述了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是文化竞争;文化竞争的关键是符合教育规律的“道法自然”的竞争,笔者通过对高校物资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物资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和培养精神文化三种可行性措施来提高高校竞争力。
  关键词:易经 道法自然 高校竞争力 高校文化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高考人数已经下降到933万,比2008年最高峰1030万下降了很多。高等学校已经进入真正的资源竞争时代,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吸引优秀生源需要具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笔者认为高校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优秀的高校文化必将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校文化的竞争,而高校文化的竞争核心是符合“道”的规律竞争。
  1 易经“道”字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老子所讲的“道”,就是整个宇宙的本体、整个的虚空。“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1]道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之间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間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结论。在茫茫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所以人的行为要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要效法天的规则;然而,“道”又是天的规则,因此,天是效法“道”的法则而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同理,教育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也要效法自然,符合“道”字规律。
  2 高校竞争力解析
  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各地政府花大价钱一次性建成的大学城,硬件都很好,但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演说时称,“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因而,高校的竞争不是硬件设施的竞争。高校竞争起源于高校外部力量生源不足和内部力量提升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的方法有很多,如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高校扩张、品牌建设等,但笔者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人,即为教师,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高校文化,高校文化建设的优劣归结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道”,即是否按学生——人的成长规律,道法自然。
  高校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教育途径和师生的积淀、内化,作用于其身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成长和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的高校文化,这种高校文化主要凝聚在高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这种能够为高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高校文化。高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①物质文化。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②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协调各方面关系、规范自身行为的文化产物,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实行上述制度的各种物质载体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等。③精神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人类新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成延续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3 高校文化竞争力构建
  3.1 构建物质文化
  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是指导高校健康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是凝聚高校师生的力量源泉。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化形式存在的总称。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高校文化建设和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校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一是要建立布局合理、风格各异的校园建筑,赏心悦目的花坛、绿地、假山,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碑林等。二是要建立人性化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校园网络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
  3.2 完善制度文化
  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即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高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教学、人事、后勤保障等各项制度;二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的激励奖惩制度;三是深化和创新并实施“校务公开”制度。
  3.3 培育精神文化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高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高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高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高校的“精、气、神”。它是高校教职工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心。
  一是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建设积极向上的校风。通过升校旗、唱校歌、佩校徽、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培养优良严谨的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教风应当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育人为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结合起来。学风能给教师以激励和鞭策,激励教师不断思考、勤于探索研究。四是人性化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教师的独创精神,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核心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人性化管理。
  4 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卫红.活学活用道德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2月.
  [2]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2期.
其他文献
摘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成本和林区资源成本是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林业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是自然环境成本和林区资源成本。  关键词:林区资源;资产;成本;环境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包括环境损害成本、自然资源的净消耗量、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及与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
工程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60份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层面寻求工程造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
财务出纳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企业财会工作会议精神,以保证各项业务有效合规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营任务为目标,紧紧围绕企业业务经营中心,突出抓好基础和系统管理
一  山沟里不知道哪来这样一片艳丽壮观的桃林,桃林里不知道怎么就安了几户闲散的人家,门前一条小溪又清又缓,过山过桥,千年百年的样子,估且管此山叫桃花山,此水为桃花水,此村自是桃花村,村里的姑娘是桃花的蕾,媳妇是桃花的蕊,男人是桃花的根,和桃花沾上亲故,就有了诗画情意,仙道缘份,故事就起了头儿,前世今生几重几辈的意思。  村里人以桃林为生,男人上山打柴,女子伺弄桃林,种桃卖果,养蜂酿蜜,采花泡酒,在
期刊
目的:降低急诊药房单人调剂风险,提高急药学服务质量.方法:分析我院急诊药房单人调剂处方风险的因素:药品因素、患者因素、医师因素、药师因素和制度与设施因素.结果:提出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单位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工作
目的 :探讨不良孕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宁夏地区 134 4例因不良孕产史而行咨询者 ,取其外周血 ,常规培养、制片、G显带 ,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染色体核型正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大部分群众不再满足于最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需求,而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强调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或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场馆作
遥望沧波水接霞,群星列岛是南沙。谁人敢在家门扰,卫国横戈震鼓笳。
站在神农顶,千丈绝壁下,浓雾缭绕,雾中若隐若现的千峰万壑顿现惊心动魄的狰狞,崖上的风声仿佛野人正穿过浓雾扑面而来。但往往山高雾大,让你云深不知处,不由得心生恐惧。一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