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学科带头人制度在中小学得到普遍推行。如何使学科带头人制度更加完善、有效,让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中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如何实现学科带头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科带头人大多是有一定资历、教学经验丰富且获得不少荣誉的教师。这些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自我感觉良好,发展进入高原期,激情减退,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有的学科带头人陷入“学科本位”的圈子,只关心学生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上,而是热衷于在外兼课或做家教。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做出努力:(1)学科带头人应通过反思,寻找到自己新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新的标杆,挑战新的目标,在现有的发展基点上,调整或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出分步实施的短期计划。(2)学校应为学科带头人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平台。比如:北京京源学校采取打破原有系统、引入外界能量、借助新伙伴的竞争或新任务的推动强化外部刺激等办法,帮助这些教师走出“高原”。近几年,该校有多位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支持下应邀跨省做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或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做示范课、观摩课;还有一些学科带头人参与国家教材的编写与实验。该校还为这些教师开发了实践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新任务和新伙伴,帮助这些教师在业务挑战中持续发展。
▲如何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既促进学科带头人自身的发展,又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是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有的学科带头人只注重个人的专业发展,团队意识不强,示范、带头、引领、辐射作用被忽视或被弱化。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示范和引领方面。不少地区和学校都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要求学科带头人做到:承担学科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承担示范课教学任务;建立论坛或举办理论讲座;定期开放课堂,接待全校教师听课学习;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科教学视导工作以及教学咨询活动;当好学科教学的参谋,每学期在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实施等方面至少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每学期提交一份质量较高的教案;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军人物领衔的、跨校的“名师工作室”等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优质师资集聚的优势,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实现优秀教师(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科带头人)的团队引领。如江苏“常州市高中生物教育吴举宏名教师工作室”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发布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笔者认为,类似的做法也可移植到学校。比如:同一学科的几位学科带头人可组成一个小的团队,针对本校、本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体攻关,拿出解决办法;或者效法吴举宏工作室的做法,以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方案等方式,发挥团队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总之,学科带头人之间的强强协作、强强联合,能够极大地强化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拓宽优质师资引领学科发展的渠道。这应成为我们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的一个方向。
此外,学科带头人还应是师德的楷模,在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在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中,这方面常常被忽视。
▲如何实现对学科带头人的有效激励?
现在,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的地区和学校都对学科带头人实行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普遍实行了津贴制度;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先进、外出培训或考察、工资晋级等方面对学科带头人予以优先考虑;有些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学科带头人购买图书资料或外出考察学习等。此外,有些学校实行了学科带头人备课免检或略检制度;还有些学校规定,完成学期内示范课或研究课的学科带头人,可免上达标课。笔者认为,上述许多激励措施都很好地体现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今后,我们在制定和调整学科带头人制度时,还可以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作更多的尝试。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一定级别的学科带头人配备助手,实行学术年假制度等。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跟踪培养和管理。同时,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已有的制度。比如: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前不久就公布了新修改的学科带头人评选及考核制度,取消了已往学科带头人必须为高级教师的硬性要求,凡本区的专任教师、教研员以及每周上课不少于6课时的教育管理人员都可申请。这一新规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编辑沙培宁)
▲如何实现学科带头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科带头人大多是有一定资历、教学经验丰富且获得不少荣誉的教师。这些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自我感觉良好,发展进入高原期,激情减退,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有的学科带头人陷入“学科本位”的圈子,只关心学生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上,而是热衷于在外兼课或做家教。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做出努力:(1)学科带头人应通过反思,寻找到自己新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新的标杆,挑战新的目标,在现有的发展基点上,调整或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出分步实施的短期计划。(2)学校应为学科带头人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平台。比如:北京京源学校采取打破原有系统、引入外界能量、借助新伙伴的竞争或新任务的推动强化外部刺激等办法,帮助这些教师走出“高原”。近几年,该校有多位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支持下应邀跨省做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或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做示范课、观摩课;还有一些学科带头人参与国家教材的编写与实验。该校还为这些教师开发了实践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新任务和新伙伴,帮助这些教师在业务挑战中持续发展。
▲如何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既促进学科带头人自身的发展,又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是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有的学科带头人只注重个人的专业发展,团队意识不强,示范、带头、引领、辐射作用被忽视或被弱化。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示范和引领方面。不少地区和学校都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要求学科带头人做到:承担学科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承担示范课教学任务;建立论坛或举办理论讲座;定期开放课堂,接待全校教师听课学习;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科教学视导工作以及教学咨询活动;当好学科教学的参谋,每学期在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实施等方面至少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每学期提交一份质量较高的教案;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军人物领衔的、跨校的“名师工作室”等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优质师资集聚的优势,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实现优秀教师(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科带头人)的团队引领。如江苏“常州市高中生物教育吴举宏名教师工作室”以高中生物新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中同课题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的研究步骤,针对同一课题,发布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笔者认为,类似的做法也可移植到学校。比如:同一学科的几位学科带头人可组成一个小的团队,针对本校、本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体攻关,拿出解决办法;或者效法吴举宏工作室的做法,以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方案等方式,发挥团队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总之,学科带头人之间的强强协作、强强联合,能够极大地强化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拓宽优质师资引领学科发展的渠道。这应成为我们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的一个方向。
此外,学科带头人还应是师德的楷模,在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在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中,这方面常常被忽视。
▲如何实现对学科带头人的有效激励?
现在,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的地区和学校都对学科带头人实行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普遍实行了津贴制度;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先进、外出培训或考察、工资晋级等方面对学科带头人予以优先考虑;有些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学科带头人购买图书资料或外出考察学习等。此外,有些学校实行了学科带头人备课免检或略检制度;还有些学校规定,完成学期内示范课或研究课的学科带头人,可免上达标课。笔者认为,上述许多激励措施都很好地体现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今后,我们在制定和调整学科带头人制度时,还可以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作更多的尝试。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一定级别的学科带头人配备助手,实行学术年假制度等。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跟踪培养和管理。同时,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已有的制度。比如: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前不久就公布了新修改的学科带头人评选及考核制度,取消了已往学科带头人必须为高级教师的硬性要求,凡本区的专任教师、教研员以及每周上课不少于6课时的教育管理人员都可申请。这一新规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