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背景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发掘和利用非遗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创新路径,不仅能够形成专业学科特色,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更能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传统手工技艺结合,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传统手工技艺;服装专业;“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180-02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服装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从业者所需具备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包括美术、设计、材料、化工甚至管理、营销等。因此,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遵循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岁月中世代相传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有总计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教科文组织,其数量位列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与服装专业教学发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交集。基于此,探讨“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在服装专业课中的创新应用,对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学科特色、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中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智慧,凝聚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是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巨大的德育、智育、美育价值。加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使动手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开发和训练。
除了已纳入教科文组织的42项“非遗”项目,我国尚存的传统手工技艺数以万计,其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是在历史的沉淀中,经由无数能工巧匠不断创新发展才得以完成的。因此,在服装专业展开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需要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各种技艺形式进行个人的思想表达。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与个体经验的融合与创造,实现艺术形式的独创性、灵活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力。
(二)形成专业办学特色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服装专业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服装行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缝制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同样也急需具备良好美术修养和设计能力的艺术型人才,以及熟悉材料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综合型人才。
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资源,在注重传统工艺材料、技能、设计、传承的同时,完善了学校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课程,使其形成学校富有个性的专业办学特色。所以,服装专业要以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路径为目的,通过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完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对国家“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情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之间实现文化多样性、团结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维护文化身份、掌握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也就意味着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解体甚至湮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生活高度融合,我们的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不容乐观,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和强势文化的极大冲击,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局面,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手工技艺遭到摒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发扬成为我们民族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传统手工技艺所具有的艺术性特点,将其融入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对国家“非遗”实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的困境
(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认知不足
服装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直接参与生产的职业人才,因此教育教学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目前,国家高度关注“非遗”保护,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应加强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中的渗透。然而,目前我国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通过对某一中职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活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每个模块下设4~7门课程,在20多门课程中,并没有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课程。在“非遗”视野下,职业院校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价值认知不足,也无法从顶层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计。
(二)忽视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中的渗透
职业教育的服装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狠抓专业技能,比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传统手工技艺的最大价值是其民族性和文化性。部分中职服装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也只停留在技术技法的层面,忽视其背后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学生以学习技艺为主,在接触到一些应用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时,无法去欣赏或感受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无法形成理解与认同,就很容易对传统手工技艺产生误解和错误认知,无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激情和创造力。 (三)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实践能力薄弱
我国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创办于1980年以后,建设的时间较短,而且最早一批的服装专业教师基本是由纺织、染整、美术等专业人才担任。随着我国职业院校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师资力量逐渐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尤其是202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职教成〔2010〕9号)出台,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这些教师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这些教师熟悉服装制作的工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整体比较薄弱,缺乏综合文化素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专业之间的联系也往往一知半解。教师自身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摸索中举步维艰。
三、“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社会合作,做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职业院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则当地文化传统与历史发展也不同,因此,服装专业要创新应用传统手工技艺,就要注重适应性,开发利用传统手工技艺要做到因时、因地、因校而宜。针对目前校内传统文化氛围不浓、教师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经验不足的现实约束,服装专业应加强社会合作,优先对学校所在区域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第一,考察当地民间艺术、自然生态下民俗传统以及手工技艺具有的深厚群众基础;第二,选择源远流长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手工技艺进入校园,利用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来举办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大师等进校园参与授课教学。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而且尽快掌握各种技法,将教学落到实处。
(二)立足“非遗”文化,开发传统手工艺类课程体系
服装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活动和专业技能这几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此以外,还包括一些实训课程等。在课时安排上,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比最多。在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保护背景下,服装专业课应立足当地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围绕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开发出文化理论和实践实训课程。例如,四川省青神县的一所中职学校,围绕当地的青神竹编工艺技术,开发了诸如“竹文化”“平面竹编”“竹编工艺品”等一系列的竹编课程;南京某高职院校,立足当地区域的“南通扎染技艺”,开发了“扎染”“蜡染”“蓝印花布”“丝网印刷”等相关课程,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赛代练,在实践中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操作水平
在服装专业学习中,学生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熟练的手工技术操练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在传统手工技艺学习中,以赛代学是掌握技艺、开阔眼界、实现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比赛过程中,提炼传统文化元素、草图构思与设计、成衣制作与展示,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也有利于院校检验人才培养成果、企业发掘服装专业人才。
四、结语
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职业人才。“非遗”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服饰文化给我们的服装专业教学创新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以往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应立足本地“非遗”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增设傳统手工技艺的教学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技艺水平,为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徐珍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1-17.
[2]徐珍珍,刘晓.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机理与习得路径:基于《指尖上的传承》中非遗传承人成长轨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36-42.
[3]吴萍.“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实践研究:以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J].辽宁丝绸,2020,172(2):76-78.
[4]章顺凯,江文淼.“非遗”语境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95.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传统手工技艺;服装专业;“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180-02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服装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从业者所需具备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包括美术、设计、材料、化工甚至管理、营销等。因此,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遵循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岁月中世代相传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有总计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教科文组织,其数量位列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与服装专业教学发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交集。基于此,探讨“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在服装专业课中的创新应用,对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学科特色、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中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智慧,凝聚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是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巨大的德育、智育、美育价值。加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使动手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开发和训练。
除了已纳入教科文组织的42项“非遗”项目,我国尚存的传统手工技艺数以万计,其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是在历史的沉淀中,经由无数能工巧匠不断创新发展才得以完成的。因此,在服装专业展开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需要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各种技艺形式进行个人的思想表达。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与个体经验的融合与创造,实现艺术形式的独创性、灵活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力。
(二)形成专业办学特色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服装专业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服装行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缝制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同样也急需具备良好美术修养和设计能力的艺术型人才,以及熟悉材料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综合型人才。
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资源,在注重传统工艺材料、技能、设计、传承的同时,完善了学校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课程,使其形成学校富有个性的专业办学特色。所以,服装专业要以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路径为目的,通过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完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对国家“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情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之间实现文化多样性、团结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维护文化身份、掌握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也就意味着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解体甚至湮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生活高度融合,我们的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不容乐观,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和强势文化的极大冲击,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局面,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手工技艺遭到摒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发扬成为我们民族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传统手工技艺所具有的艺术性特点,将其融入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对国家“非遗”实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的困境
(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认知不足
服装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直接参与生产的职业人才,因此教育教学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目前,国家高度关注“非遗”保护,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应加强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中的渗透。然而,目前我国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通过对某一中职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活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每个模块下设4~7门课程,在20多门课程中,并没有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课程。在“非遗”视野下,职业院校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价值认知不足,也无法从顶层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计。
(二)忽视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中的渗透
职业教育的服装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狠抓专业技能,比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传统手工技艺的最大价值是其民族性和文化性。部分中职服装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也只停留在技术技法的层面,忽视其背后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学生以学习技艺为主,在接触到一些应用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时,无法去欣赏或感受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无法形成理解与认同,就很容易对传统手工技艺产生误解和错误认知,无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激情和创造力。 (三)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实践能力薄弱
我国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创办于1980年以后,建设的时间较短,而且最早一批的服装专业教师基本是由纺织、染整、美术等专业人才担任。随着我国职业院校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师资力量逐渐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尤其是202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职教成〔2010〕9号)出台,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这些教师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这些教师熟悉服装制作的工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整体比较薄弱,缺乏综合文化素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专业之间的联系也往往一知半解。教师自身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摸索中举步维艰。
三、“非遗”视野下传统手工技艺应用于服装专业课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社会合作,做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职业院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则当地文化传统与历史发展也不同,因此,服装专业要创新应用传统手工技艺,就要注重适应性,开发利用传统手工技艺要做到因时、因地、因校而宜。针对目前校内传统文化氛围不浓、教师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经验不足的现实约束,服装专业应加强社会合作,优先对学校所在区域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第一,考察当地民间艺术、自然生态下民俗传统以及手工技艺具有的深厚群众基础;第二,选择源远流长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手工技艺进入校园,利用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来举办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大师等进校园参与授课教学。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而且尽快掌握各种技法,将教学落到实处。
(二)立足“非遗”文化,开发传统手工艺类课程体系
服装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活动和专业技能这几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此以外,还包括一些实训课程等。在课时安排上,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比最多。在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保护背景下,服装专业课应立足当地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围绕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开发出文化理论和实践实训课程。例如,四川省青神县的一所中职学校,围绕当地的青神竹编工艺技术,开发了诸如“竹文化”“平面竹编”“竹编工艺品”等一系列的竹编课程;南京某高职院校,立足当地区域的“南通扎染技艺”,开发了“扎染”“蜡染”“蓝印花布”“丝网印刷”等相关课程,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赛代练,在实践中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操作水平
在服装专业学习中,学生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熟练的手工技术操练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在传统手工技艺学习中,以赛代学是掌握技艺、开阔眼界、实现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比赛过程中,提炼传统文化元素、草图构思与设计、成衣制作与展示,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也有利于院校检验人才培养成果、企业发掘服装专业人才。
四、结语
职业院校的服装专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职业人才。“非遗”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服饰文化给我们的服装专业教学创新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以往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应立足本地“非遗”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增设傳统手工技艺的教学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技艺水平,为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徐珍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1-17.
[2]徐珍珍,刘晓.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机理与习得路径:基于《指尖上的传承》中非遗传承人成长轨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36-42.
[3]吴萍.“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实践研究:以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J].辽宁丝绸,2020,172(2):76-78.
[4]章顺凯,江文淼.“非遗”语境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9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