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军工装备领域的增量空间巨大。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以及军民融合“军参民,民参军”等相关政策的强力推进,国企、民企经营范围的扩张,军品项目竞标成为常态,军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通过对军工产品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如何对接市场化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军工企业对接“市场牵引”战略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军工企业 对接 市场牵引 战略
一、引言
纵观国际形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美国坚定地实施战略东移,其亚太同盟体系防范、遏制中国的态势不减反增;日本向“正常国家”转型,解禁集体自卫权,与中国在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上日趋紧张;南海方面,印尼、菲律宾等国在我主权领土频繁制造争端;半岛局势由于朝核问题,各方争执愈演愈烈,擦枪走火的风险很大;缅甸、越南、泰国等周边中小国家政局变化,对华政策不断调整,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周边安全态势;台湾地区问题悬而未决,民进党上台后,至今不承认“九二共识”,台海稳定局势存在变数。面對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军工装备领域的增量空间巨大。军工装备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长期以来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几乎所有订单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执行的,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以及军民融合“军参民,民参军”等相关政策的强力推进,国企、民企经营范围的扩张,军品项目竞标成为常态,军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军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提高市场化意识,创新市场开发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军品市场的变革,提升企业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客户观,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军工企业必须将“市场牵引”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从战略层面给企业各部门提出要求。
二、军工产品全寿命周期对接市场化需求分析
军工产品全寿命周期通常包含项目获取、项目实施和服务保障等主要阶段,项目获取指军工企业根据军方装备需求,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取得装备项目立项任务的过程。项目实施指军工企业根据军方匍匐的装备立项任务开展的研制、生产、交付等过程。服务保障指军工企业将装备交付部队后,为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所做的技术保障、资源保障和维修保障等服务过程。在各个阶段如何对接市场化需求,军工企业各部门如何对接“市场牵引”战略,现提出如下观点。
1.项目获取阶段。装备建设与发展事关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成败,是军队建设的关键要素,而装备需求又牵引着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利用创新驱动适应当前装备需求牵引,使装备科学发展,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紧贴一体化作战的需要,是军工企业需要研究探索并解决的问题。军工企业需要强化战略规划研究,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同行业市场和技术发展现状,探索未来战争装备的需求方向,制定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装备发展战略,并组织核心技术人员针对未来装备关键技术自筹资金提前进行系统研究,适时争取申请预研、创新基金等课题立项支持。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的市场人才队伍,利用市场人员敏锐的嗅觉,挖掘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前期的技术储备对接市场需求,论证提出可行的项目方案,通过积极配合军方项目论证部门编写项目立项论证报告,向军方装备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汇报,最终实现项目立项。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后,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分工,针对客户提出的项目指标要求,项目经理要摒弃以往的惯性思维,运用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策划组织项目团队开展设计研制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协调、权衡、论证和说服能力提升,艺术性的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产品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的要求,强调装备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和环境适应性设计,强化风险管理,重视产品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上述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冲突,其中有些冲突将会是结构不良问题,此时,就要求设计人员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创新的方法(如TRIZ等)来分析解决,通过建立问题模型,寻找其它领域的成熟技术、方法和人才队伍等,解决模型中的各个问题单元,进而解决该问题。通过不断的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最终完成项目研制工作。
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同样要加强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按照客户采购合同的技术状态、产品质量、交付进度要求,倒逼生产节点安排,强化风险管控,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与客户代表交流沟通,又好又快地完成合同履约,保质保量将装备交付部队,为后续订单争取创造有利条件。
3.服务保障阶段。武器装备保障作为保持、恢复以及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活动,是武器装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工作。在产品完成生产,交付部队后,军工企业要主动与用户开展面对面走访交流,加强装备使用培训,积极参与装备使用保障,协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在此期间,不断收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建立产品使用问题数据库,对影响安全性的问题,要快速与客户协商,研究改进措施,迅速解决。其它诸如操作、维护不便等问题,将优化改进措施严格落实到后续装备的设计研制中。在装备维修方面,总结分析前期型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模式,编制《外场典型故障排除指南》,指导用户快速分析解决,需要现场更换备件的,通过建立军民一体化备件供应体系,迅速提供更换完成排故工作。对需要返厂维修的产品,提前理清返厂维修流程,编制详尽的维修方案,做好返厂维修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工装、备件和场地等各方面准备,缩短维修周期,快速装备部队。
三、结语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市场牵引”战略把用户的需求与诉求,导入到军工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各个流程环节,可以提升全员以客户感知为出发点,以客户满意为标准的市场观、客户观,推动军工企业在各环节的全方位变革,进而实现军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在确保部队战斗力快速生成的同时,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经过不断的“牵引—变革—提升”迭代循环,最终实现军工企业从“市场牵引”到“引领市场”的战略跨越。
参考文献:
[1]刘宝 《武器装备采购竞争与规制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于川信、韩庆贵 《装备发展需求牵引机制建设研究》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3]李伯聪 《工程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4]王汉功 《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5]檀润华 《TRIZ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
关键词:军工企业 对接 市场牵引 战略
一、引言
纵观国际形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美国坚定地实施战略东移,其亚太同盟体系防范、遏制中国的态势不减反增;日本向“正常国家”转型,解禁集体自卫权,与中国在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上日趋紧张;南海方面,印尼、菲律宾等国在我主权领土频繁制造争端;半岛局势由于朝核问题,各方争执愈演愈烈,擦枪走火的风险很大;缅甸、越南、泰国等周边中小国家政局变化,对华政策不断调整,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周边安全态势;台湾地区问题悬而未决,民进党上台后,至今不承认“九二共识”,台海稳定局势存在变数。面對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军工装备领域的增量空间巨大。军工装备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长期以来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几乎所有订单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执行的,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以及军民融合“军参民,民参军”等相关政策的强力推进,国企、民企经营范围的扩张,军品项目竞标成为常态,军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军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提高市场化意识,创新市场开发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军品市场的变革,提升企业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客户观,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军工企业必须将“市场牵引”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从战略层面给企业各部门提出要求。
二、军工产品全寿命周期对接市场化需求分析
军工产品全寿命周期通常包含项目获取、项目实施和服务保障等主要阶段,项目获取指军工企业根据军方装备需求,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取得装备项目立项任务的过程。项目实施指军工企业根据军方匍匐的装备立项任务开展的研制、生产、交付等过程。服务保障指军工企业将装备交付部队后,为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所做的技术保障、资源保障和维修保障等服务过程。在各个阶段如何对接市场化需求,军工企业各部门如何对接“市场牵引”战略,现提出如下观点。
1.项目获取阶段。装备建设与发展事关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成败,是军队建设的关键要素,而装备需求又牵引着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利用创新驱动适应当前装备需求牵引,使装备科学发展,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紧贴一体化作战的需要,是军工企业需要研究探索并解决的问题。军工企业需要强化战略规划研究,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同行业市场和技术发展现状,探索未来战争装备的需求方向,制定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装备发展战略,并组织核心技术人员针对未来装备关键技术自筹资金提前进行系统研究,适时争取申请预研、创新基金等课题立项支持。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的市场人才队伍,利用市场人员敏锐的嗅觉,挖掘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前期的技术储备对接市场需求,论证提出可行的项目方案,通过积极配合军方项目论证部门编写项目立项论证报告,向军方装备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汇报,最终实现项目立项。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后,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分工,针对客户提出的项目指标要求,项目经理要摒弃以往的惯性思维,运用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策划组织项目团队开展设计研制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协调、权衡、论证和说服能力提升,艺术性的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产品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的要求,强调装备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和环境适应性设计,强化风险管理,重视产品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上述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冲突,其中有些冲突将会是结构不良问题,此时,就要求设计人员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创新的方法(如TRIZ等)来分析解决,通过建立问题模型,寻找其它领域的成熟技术、方法和人才队伍等,解决模型中的各个问题单元,进而解决该问题。通过不断的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最终完成项目研制工作。
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同样要加强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按照客户采购合同的技术状态、产品质量、交付进度要求,倒逼生产节点安排,强化风险管控,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与客户代表交流沟通,又好又快地完成合同履约,保质保量将装备交付部队,为后续订单争取创造有利条件。
3.服务保障阶段。武器装备保障作为保持、恢复以及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活动,是武器装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工作。在产品完成生产,交付部队后,军工企业要主动与用户开展面对面走访交流,加强装备使用培训,积极参与装备使用保障,协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在此期间,不断收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建立产品使用问题数据库,对影响安全性的问题,要快速与客户协商,研究改进措施,迅速解决。其它诸如操作、维护不便等问题,将优化改进措施严格落实到后续装备的设计研制中。在装备维修方面,总结分析前期型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模式,编制《外场典型故障排除指南》,指导用户快速分析解决,需要现场更换备件的,通过建立军民一体化备件供应体系,迅速提供更换完成排故工作。对需要返厂维修的产品,提前理清返厂维修流程,编制详尽的维修方案,做好返厂维修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工装、备件和场地等各方面准备,缩短维修周期,快速装备部队。
三、结语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市场牵引”战略把用户的需求与诉求,导入到军工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各个流程环节,可以提升全员以客户感知为出发点,以客户满意为标准的市场观、客户观,推动军工企业在各环节的全方位变革,进而实现军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在确保部队战斗力快速生成的同时,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经过不断的“牵引—变革—提升”迭代循环,最终实现军工企业从“市场牵引”到“引领市场”的战略跨越。
参考文献:
[1]刘宝 《武器装备采购竞争与规制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于川信、韩庆贵 《装备发展需求牵引机制建设研究》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3]李伯聪 《工程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4]王汉功 《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5]檀润华 《TRIZ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