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15—01
从“教书匠”到“引导者”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同新課程理念,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且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的特定教学环境创造性地构建和发展新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机遇。
从“传统”的课程到“生态”的课程
以往,教师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传输带”的作用,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也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主旨,结果反而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其实,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也不单单是学科科目,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与传统课程所指的学科或多学科的总和不同。课程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的含义,要用学科专家编撰的教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作为课程构建的引子,动态中利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构建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要用教材引领学生一起扩充资源,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帮助、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培养技能。
从“上台表演”到“后台导演”
过去,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台上表演”,学生像观众一样在“台下观看”。“台上演员”——教师常年“演”一个“剧目”,缺乏创新,缺乏激情,“演”得有时不生动,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台下观众”——学生此时是局外人,你“演”得热闹,他哈哈一笑,你“演”得平淡,他们睡觉、说话,各干其事。“谢幕”后,让他们细说“剧”中的人物、情节,而且还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他们怎么能印象深刻,深入反思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善长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而且善于对学生引导和疏通。学生亲自参加“演出”,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信息、发展状态既是生动的、真实的,也是全面的、丰富的,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深刻。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所以,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而要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接受性”学习到“参与式”学习
过去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现在应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学习方法就是转变以往学习中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参与式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扩充优质的学习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使教学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方式,走向在活动中学习,情境中学习的方式。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竞赛活动”及“野外考察”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15—01
从“教书匠”到“引导者”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同新課程理念,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且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的特定教学环境创造性地构建和发展新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机遇。
从“传统”的课程到“生态”的课程
以往,教师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传输带”的作用,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也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主旨,结果反而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其实,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也不单单是学科科目,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与传统课程所指的学科或多学科的总和不同。课程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的含义,要用学科专家编撰的教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作为课程构建的引子,动态中利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构建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要用教材引领学生一起扩充资源,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帮助、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培养技能。
从“上台表演”到“后台导演”
过去,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台上表演”,学生像观众一样在“台下观看”。“台上演员”——教师常年“演”一个“剧目”,缺乏创新,缺乏激情,“演”得有时不生动,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台下观众”——学生此时是局外人,你“演”得热闹,他哈哈一笑,你“演”得平淡,他们睡觉、说话,各干其事。“谢幕”后,让他们细说“剧”中的人物、情节,而且还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他们怎么能印象深刻,深入反思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善长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而且善于对学生引导和疏通。学生亲自参加“演出”,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信息、发展状态既是生动的、真实的,也是全面的、丰富的,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深刻。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所以,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而要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接受性”学习到“参与式”学习
过去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现在应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学习方法就是转变以往学习中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参与式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扩充优质的学习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使教学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方式,走向在活动中学习,情境中学习的方式。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竞赛活动”及“野外考察”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