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功能转换视角下的改革思路探析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倡导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要求高考功能的转换,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转向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考试。高考功能的有效转换需要精英主义教育观念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新观念;高考内容从注重已有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侧重个体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高考录取模式从高校对考生单向筛选转向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高考改革困境解决从国情使然的片面归因转向立法基础上的各司其职及自律能力的培养;高考管理方式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专制模式转向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与高校科学选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考;功能;选拔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05-02
  近年来,为了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应试化的困境,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选才模式改革的进一步要求,高考改革的呼声日益激烈。相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一统式高考,当前的高考改革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都饶有建树,然而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高考指挥棒与应试教育等焦点问题的解决并未尽人如意,究其原因,精英主义教育理念下单纯选优劣汰的选拔性高考功能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强力延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考从单纯的选拔性考试功能向适应性考试功能的转换,不仅以利于提高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也将有助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并能推动高考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的健康运行。笔者认为,高考功能的有效转换可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 精英主义教育观念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新观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与社会强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矛盾突出,例如高考制度恢复的1977年至1981年间,高考录取率只有4.8%到6.6%,1999年高考扩展之后的高考录取率最高达60%以上,个别地方的录取率更高达80%以上。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观念却依然停留在精英主义阶段,例如忽略高校类别与特色评价指标单一的高校质量评估致使高校不顾自身优势盲目升格,高校为争取资源而牺牲优势学科专业追求"高大全",学生不顾自身兴趣、爱好和潜力争夺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等等。高考功能的转换需要社会各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行政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坚持多样教育质量观,使各级各类高校以特色、优势和质量取胜,科学定位,各司其职,为考生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结构;高校招生要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需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方式以甄选适合该校的考生;社会用人单位改变唯学历取人的用人方式,注重考查应聘者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及发展潜力,为考生积极传达毕业后的就业预期,事实求是地自我评价,主动并客观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高校。
  2 对已有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考查转向对个体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
  我国高考历来注重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高考的内容限制在高中教学大纲范围之内,高三年级成为学生反复记忆与机械练习高中学习内容的备战阶段,致使高考变为高中阶段学习终结后检查中学学业成就的毕业考试。这种考试只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标准答案式考核,忽略了学生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的考查,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测验,这种高考内容设计不仅磨灭了学生固有的兴趣与创造性,选拔不出真正适合高校进一步培养的人才,更会加剧高考"指挥棒"效应下的应试教育倾向。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错误理念下形成的高考内容设计的基础上,高考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高考研究专家仍在侃侃而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公平,这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低层次的公平,甚至是牺牲学生发展的伪公平。因此,笔者建议,对中学阶段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主要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業考试和会考的方式来承担,并以一定的权重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而当前实行的高考依然可以维持全国性考试的形式,但是必须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具体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学术性向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为主,以提高高考选材的适切性。
  3 从高校对考生的单向筛选转向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考制度的五十年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加上教育行政主导的高考模式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缺失,形成了"一考定终身",仅以一次性的举国大考决定考生的去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及高考录取率显著提升的今天,高考的核心功能和主要职责不再是通过统一考核选优劣汰为高校选拔少量优秀毕业生,而是通过各种有效评价手段为各级各类高校甄别、分流和输送适应考生个体发展的生源,同时为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结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的差异性个体挑选适合其发展的高校,实现各级各类高校与多样化生源个体的最高匹配度。
  诚然,高考录取率的整体提高并没有带来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削弱,而表现为考生对重点名牌大学入学机会的竞争,这些名牌大学依然要通过高标准的考核筛选录取符合入学标准的考生,高校必须通过多元的、全面的评价方式和指标来甄别考生是否真正具备进入该高校继续学习的已有能力和未来潜力,把高考选拔考试的功能融入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适应性考试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要求构建多样化教育质量观,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要求关注由兴趣、天赋、潜力等要素构建出的个体差异性,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因此,实现高校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还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革高校质量评估模式,使各高校科学自我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这样才能纠正各类高校在考生心中的印象,增强其报考入学的意愿。
  4 从国情使然的片面归因转向立法基础上的各司其职及自律能力的积极培养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考改革的探索致力于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考制度,但现实中往往以人情、面子、腐败等国情为理由,以学术成就、道德品质、课外活动、公民素养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仅仅与高考招生录取存在着"软挂钩",以维护低层次的高考公平。中国特色的高考应该是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有本国特色的公正有效地考核选拔人才的高考,而不是以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不作为或政策错误导向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消极性国情为借口而做出妥协的中国式高考。高考肩负着为高校考核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与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社会功能的双重功能,但教育功能是高考的核心功能。若通过高考的方式甄选不出人才,甚至以维护低级的公平放弃能科学鉴别考生个体的评价方式,高考也就失去了固有的职能。诚信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诚信的建立共生共灭,对综合素质评价能否真正运用到高校招生录取中,考试信誉能否更好树立产生很大影响,而社会诚信与个人诚信的构建需要各级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提高个体诚信缺失的成本与代价。诚信尚未发挥主力作用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的制定和严格遵守是保证高考招生录取健康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使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中学、教师及学生各司其职,违法必究,然而《考试法》自2009年提出之后至今尚未出台。总之,若要实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双向选择为各级各类高校分流合适的生源,必须依靠外在的法律约束与各个主体内部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以及社会监督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5 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专制模式转向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自从1952年我国建立高考制度开始,高校招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招考的权力,录取新生的唯一依据就是高考分数,致使作为高考的核心利益群体的高校和考生成为被动的配角,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举国大考与分配录取名额,成为高考的唯一主角。这种专制的高考管理模式以低层次的公平和低级的效率磨灭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中学教学走向应试教育的窘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抵制应试教育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烈,高考首当其冲成为全社会各界抨击的对象,至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作为构建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一种积极探索应运而生。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高考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但相比之前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单独导演高考的局面是值得称赞的,至少高校自主招生成为一种现实的趋势,是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一卷定去留的破冰之举,使作为高考主体的高校逐渐走向舞台,逐步带动起考生的主观积极性。一系列的改革正在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对自主选拔新生的渴望,以及对考生高考分数之外的其他方面素质综合评价的关注。然而,高校在行使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更要培养自身科学甄选人才的能力与自律意识,通过科学公正的方式录取符合高校定位和特色的考生,否则高校招自主权的扩大不仅不能实现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反而会加剧高考的不公平性以及高校选拔录取标准的混乱。
  参考文献
  [1] 张亚群.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三十年省思.见: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若玲.高考的社会功能.见:郑若玲.高考思辨[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在逆境中,人们总是期盼奇迹的发生,等待的时间越长,这种信念就会越强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负面消息纷至沓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们等待经济奇迹发生的信念就快熄灭之时,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推出,就迅速受到媒体和理论界的追捧。  笔者承认也赞同书中关于新能源变革(注意,这里说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和绿色工业的观点,但不认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
期刊
1英国:定期筛查高危人群  在英国,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会对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过去曾患抑郁症的患者、导致残疾的躯体疾病患者、或其他问题,如痴呆患者。众所周知,有些抑郁症患者受病情控制,本人并无求治愿望,而英国医疗机构对待这类病人主要采取谨慎等待(Watchful waiting)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本人不愿接受治疗干预的、或专业医务工作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干预也可以康复的轻度抑郁症患者,
期刊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下称“行动计划”)于2012年底顺利收官。根据技术市场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技术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中央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成效显著,技术市场为首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北京”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科技北京”实施以来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与特点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与实施前
期刊
人类自从地球上诞生以来,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2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砸碎石块做成刮削器,为自己增添一大利器;大约到了25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来煮食物的简单技术……随着智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发明了难以计数的技术,以至于现在它们犹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般,与我们形影不离,难以割舍。  然而,在技术高速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发明呈指数涌现的今天,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
期刊
政 策  日前,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分别从创新基础条件建设、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布局、创新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到“十二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规划》提出,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要接近50个,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重点建设和完善100家国家工程中心,新建若干家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认定一批国家级
期刊
跨过号称“世界末日”的2012年,我们来到了充满期待的2013年。在这新的一年里,科学领域哪个方向的研究将会成为热点,哪个领域的发展将会独占鳌头呢?对此,世界顶级刊物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进行了预测,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普朗克”卫星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人脑连接组计划、探索南极冰下世界、肿瘤免疫疗法和植物基础研究等6大科学领域榜上有名。NO.1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随着微流控技术、罕
期刊
春季是流感的多发季节,也是位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任务最繁忙的季节。“一到春节前后,公司就加班加点生产抗感冒的中药连花清瘟颗粒,以确保流感活跃季节的药物所需。”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田书彦说,这几年他们一直如此。  3年来,凭借已经列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连花清瘟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3亿元,成为北京市G20企业成长最快企业之一。而其成功的秘诀,用田书彦的
期刊
摘要: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把本职工作搞好搞扎实,搞出成绩来,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来体现党员价值,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个人入党以后,是否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我认为应从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工作五个方面着手或加以注意。  关键词:共产党;先进性; 纯洁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性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出来。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47-01  引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必
期刊
摘要:本文在阐述多感官教学法概念的基础上从中职学生的学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多感官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的安排等教学活动中,如何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48-01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