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探索艺术的当代性不仅仅局限于各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大多数人在过于物质化的社会中探寻一处精神栖居之地。而我在这探寻中,对于这种自带记忆痕迹与鲜明当代性的城市废墟产生了极大的敏感。时下,拆迁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中的常见部分,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永无休止的拆和迁是中国现代化与商业化必经之路,也是城市更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拆迁无疑是要离开他们所熟悉的环境重新开始,这里的一切被挖掘机埋葬,不再属于原来的主人,唯独残留了对这座城市记忆的痕迹。作为90后的艺术青年,对这日益发展的城市怀着美好的憧憬,如今的她变成“废墟”:荒凉的空地中满是残破不堪的房屋和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碰撞,城市废墟成了我绘画创作的主体与方向。在创作过程中,我反复尝试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我所看到的“废墟”,利用现当代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对当下的现实、对往昔的记忆与对明天的希望。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之所以变,正表明思想在变。”这是艺术发展的原理。基于自己思想在不停地转变,因此在探索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寄托,并逐渐明确了未来的绘画方向、风格与艺术创作的突破口:以这种介于具象与抽象、再现与表现之间的意象形式来表达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对社会与人生、自然与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