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现代校园遗产是近现代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见证,本文主要分析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老校区建设历程、遗产价值和现状,提出老校区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西北大学;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
Abstract: The modern campus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modern social change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old campus history, heritage value and status analysis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opose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the old campus.
Keyword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old campus; modern campus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I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校园遗产是近几年随着“20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的。截至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等在内的12所高等院校建筑群列入国保单位,32所高校的部分建筑列入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保护建筑。
西北大学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翙鉴于西北人才缺乏,以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创办西北大学。1915年学校被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
1923年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在陕西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再建国立西北大学,1924年夏,鲁迅等人于暑假期间来陕讲学。1927年西北大学改办为西安中山学院,邓小平任学校政治处主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原西安中山大学部分教师相继进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任教。西北大学的“陕源”和“京源”合二为一。1938年,日军逼近潼关,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城固、等地。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46年5月,国立西北大学复员西安,校址在今西北大学老校区。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西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之一,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大英百科全书》把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老校区建设历程及遗产现状
建设历程
西北大学现有太白、桃园、长安三校区,老校区(太白校区)地处西安市明城墙西南角,教学区占地约486亩,始建于1904年的陕西农业学堂,1936年,东北大学工学院随张学良迁至西安(1938年前往四川),在西北大学老校区校址修建校园,奠定了老校区的主要空间格局。
1946年,国立西北大学自城固迁回西安,沿用东北大学西安校址,修建了水泥四足支柱大门。
1950—1960年,主轴线小教室外侧新建高四层的“U”型和“L”型教学楼,中央空间从50米拓至130米,广场角度从1:9扩至1:6。大礼堂广场南侧新建“实事求是”楼,高两层,东西两侧建“一”型教学四楼和“工”型老图书馆,南广场有了明确的空间界限。随着校园建设,次要轴线消失。庞大的入口广场和建筑体量,营造出气派庄严的新中国大学形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1969年南广场修建了两层台阶,台阶上矗立毛主席雕像,文革后期主席像被去除,主席台保留至今。
1974年,大礼堂北侧两排小教室被拆,原址上建成高6层的教学一楼;1990年,“实事求是”楼原址上新建逸夫图书馆;1993年,北门入口新建13层科研楼;科研楼和教学一楼遮挡了大礼堂与城墙之间的视线通廊,使老校区轴线独立于城市,形成由大礼堂、教学一楼和科技楼逐次升高的视觉效果。
1976年西门重建,西门成为人流主入口,80年代的环境改造和教学六楼、七楼的建成最终确立了由西门至东侧照壁的东西轴线空间,两条轴线交汇于大礼堂。
老校区的百年建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巨变,完整的见证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每一步;见证了高等教育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成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见证了西北大学的百年发展,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发展的每一步,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是西安近现代遗产的重要组成。
遗产现状
根据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可以明确西北大学的近现代校园遗产组成,主要包括历史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纪念物四类。
历史格局
老校区历史格局可以概括为“四区两轴”,四区主要是西北教工住宿区、东南部学生生活区、东北部运动区、中部日常教学区。“两轴”分指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南北轴线始于1936年,经过八十多年建设,现在起自北门止于图书馆,贯穿核心教学区,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东西轴线始于1976年,主体是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主要道路,起自西门止于东侧照壁,轴线上除喷水池和“公诚勤朴”石,没有明确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是现在主要宣传流线。
历史建筑
老校区现存历史建筑主要包括教学楼、大礼堂、宿舍三类。
教学楼
教学楼按建成年代可分为:1949年以前、1950年代两个建设时期。
1949年以前教学楼現存两间,位于教学一楼北侧,一层,青色砖木结构,双侧坡屋顶,带有拱圈外廊,现为办公建筑。
1950年代教学楼包括教学二~五楼和老图书馆(现文博学院楼),这几栋建筑是轴线空间的主要构成,受苏联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影响,采用“工”型和“一”型内廊式布局,流线清晰,入口大空间作公共汇集与疏散之用。建筑高度均为4层,灰色砖砌,立面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形式。横三段是指由建筑一层和入口形成的基座部分、由建筑屋顶和檐口形成的建筑顶部以及由窗户外墙组成的中间部分;纵三段是指由主体和两边的副体构成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建筑外轮廓。整个建筑外立面窗户与外墙相交处线脚向外突出,竖向划分强烈,使整个建筑挺拔雄伟。整个建筑群庄严朴素,空间尺度宜人。
大礼堂
大礼堂建于1936年,由东北大学工学院毕业生郭毓麟设计与督造。建筑整体古朴凝重,分为礼堂及两侧附属建筑。礼堂青砖灰瓦,整体高1层,门厅部分高2层,由4根圆柱支撑。附属建筑高1层,青砖红瓦。整组建筑采用硬山式坡屋顶,礼堂部分山墙高出屋顶,高出部分原为矩形层级升高,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半圆形,北侧山墙顶部前有红色五角星,两侧附属建筑带有外廊。礼堂前方置有张学良校长题词纪念碑,抗战时期,被胡宗南遣人砸碎。1992年用发现的拓片重树此碑。现在大礼堂仍作为演出、报告、大型公共活动举办场所。
宿舍建筑:
宿舍建筑共四栋,学生宿舍3栋(学生3楼)和教工宿舍3栋(教工1~3楼)两类。4栋宿舍楼都建成于1950年代,砖混结构,高3层,层高3.3米,进深5.2米,开间3.6米,每层根据建筑长设1~2处卫生间和水房。立面采用三段式,教工1—3号楼为灰瓦歇山顶,学生3号楼为红瓦,墙体部分用青砖砌筑。
历史空间
历史空间是校园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老校区历史空间分布较均匀,面积多2000~3000m2,以院落式为主,边界明确,通过绿化和小品增强识别性,紫藤园以紫藤花架、岳劼恒坐像、假山为主题,木香园以木香花架、雪松、孔子立像为主题,此外,雪松、棕榈、国槐、杨柳等都是不同历史空间的主题。主要道路行道树以法国梧桐为主,图书馆前东西向主路行道树为白玉兰。
纪念物
纪念物是指在校园中有特殊纪念意义或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树木、小品等。老校区内纪念物众多,有西南联大纪念碑、矛盾亲题西北大学校名、东北大学西安校址纪念碑等。
老校区遗产主要问题
功能变更
受学科发展和扩招影响,老校区教学办公空间长期紧缺,部分院系的办公教学场所屡次变更,新校区建成后众多院系集体外迁,建筑功能频繁调整和院系外迁削弱了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办公场所的破败。
建筑环境
七八十年代老校区建设速度加快,科研楼和教学一楼的建成,阻挡了大礼堂与明城墙的呼应,削弱了老校区的历史厚重感。两条轴线空间的建筑都稳重朴素,近几年教学二楼、三楼、大礼堂等的外部维护,忽视色彩协调,使整个空间色彩混杂。教工楼因内外部空间不能满足家庭生活,走廊被废弃家具和厨具堆积,采光通风不佳,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
老校区电线电缆目前主要采取架空方式,影响美观的同时,造成一定安全隐患。随着私家车的逐步普及,校园内机动车的数量急速增加,道路、广场、教学楼和宿舍楼外,停满车辆,大量公共空间被侵占。
老校区保护策略
延续校园功能
活态保护是目前对正在使用的文化遗产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例如对运河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校园遗产的活态保护,要确保大学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學生和教师始终是校园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维护者。
功能延续包括整体功能延续、院系办公空间延续、公共空间延续三个层面,整体功能延续是确保校园活力、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院系办公空间延续是促进院系场所精神形成和文化沉淀的基础;公共空间历经百年,承载了许多固定的文化活动,例如大草坪是庆典、晚会、毕业留念的必选之地,紫藤园和木香园是晨读、约会、讨论的重要场所,只有延续各场所的功能才能保存场所承载的大学精神和内涵。
注重有机更新
在老校区保护中,不仅要考虑“保护”的重要性,还应兼顾“发展”的必然性。只注重保护,不谈发展,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陈旧、房屋质量老化等问题。此类问题不解决,不但影响保护的积极性,势必导致老校区的加速毁坏。因此,必须重视更新问题,老校区更新需以保护为前提,在不损害历史环境和校园遗产的前提下,引进新功能,采用新技术,改善空间环境,使历史建筑和场所满足新的教学活动。
明确保护对象
明确保护对象,制定保护区划是老校区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控制建设行为的依据。老校区遗产保护对象与遗产构成相一致,分为历史格局、历史建筑、历史场所、纪念物四种。历史格局方面要保持长久以来形成的功能分区、道路结构、主要轴线等,明确各类保护区的空间边界和建设要求。历史建筑方面根据建筑价值和保护情况,划分保护级别,提出各级别的控制要求。历史场所方面要根据各场所的构成、活动、场所精神,确定空间界限、保护树种、活动要求等。纪念物的保护主要是明确纪念物的意义,明确其保护边界和禁止行为。
提高保护意识
强化广大师生的保护意识是实现老校区保护的重要方面,保护意识的建立包括档案管理、建设管理、历史宣传三方面。档案记录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校园建设档案电子化和数字化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系统化,同时持续广泛的档案收集能够完善档案种类。
保护对象确立后的建设管理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各项建设活动都应在学校建设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需要得到文物部门批准,其它建设活动,需要建设部门对建设行为、色彩、体量等评估后方可进行。
在师生中开展历史沿革、校园建设、校园精神、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宣传,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校园自豪感,促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校园建设活动,自觉保护校园遗产。
参考文献:
西北大学校史稿 (1902—1949)[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集团,2007.
赵弘毅,程玲华.西北大学大事记(1901—2002)[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董丁诚.紫藤园夜话续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阳建强.历史性校园的价值及其保护—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城市规划期刊,2006年第30卷第7期
陈海浪等.南京大学老校区的保护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8 第26卷
关键词:西北大学;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
Abstract: The modern campus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modern social change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old campus history, heritage value and status analysis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opose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the old campus.
Keyword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old campus; modern campus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I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校园遗产是近几年随着“20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的。截至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等在内的12所高等院校建筑群列入国保单位,32所高校的部分建筑列入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保护建筑。
西北大学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翙鉴于西北人才缺乏,以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创办西北大学。1915年学校被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
1923年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在陕西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再建国立西北大学,1924年夏,鲁迅等人于暑假期间来陕讲学。1927年西北大学改办为西安中山学院,邓小平任学校政治处主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原西安中山大学部分教师相继进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任教。西北大学的“陕源”和“京源”合二为一。1938年,日军逼近潼关,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城固、等地。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46年5月,国立西北大学复员西安,校址在今西北大学老校区。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西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之一,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大英百科全书》把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老校区建设历程及遗产现状
建设历程
西北大学现有太白、桃园、长安三校区,老校区(太白校区)地处西安市明城墙西南角,教学区占地约486亩,始建于1904年的陕西农业学堂,1936年,东北大学工学院随张学良迁至西安(1938年前往四川),在西北大学老校区校址修建校园,奠定了老校区的主要空间格局。
1946年,国立西北大学自城固迁回西安,沿用东北大学西安校址,修建了水泥四足支柱大门。
1950—1960年,主轴线小教室外侧新建高四层的“U”型和“L”型教学楼,中央空间从50米拓至130米,广场角度从1:9扩至1:6。大礼堂广场南侧新建“实事求是”楼,高两层,东西两侧建“一”型教学四楼和“工”型老图书馆,南广场有了明确的空间界限。随着校园建设,次要轴线消失。庞大的入口广场和建筑体量,营造出气派庄严的新中国大学形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1969年南广场修建了两层台阶,台阶上矗立毛主席雕像,文革后期主席像被去除,主席台保留至今。
1974年,大礼堂北侧两排小教室被拆,原址上建成高6层的教学一楼;1990年,“实事求是”楼原址上新建逸夫图书馆;1993年,北门入口新建13层科研楼;科研楼和教学一楼遮挡了大礼堂与城墙之间的视线通廊,使老校区轴线独立于城市,形成由大礼堂、教学一楼和科技楼逐次升高的视觉效果。
1976年西门重建,西门成为人流主入口,80年代的环境改造和教学六楼、七楼的建成最终确立了由西门至东侧照壁的东西轴线空间,两条轴线交汇于大礼堂。
老校区的百年建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巨变,完整的见证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每一步;见证了高等教育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成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见证了西北大学的百年发展,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发展的每一步,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是西安近现代遗产的重要组成。
遗产现状
根据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可以明确西北大学的近现代校园遗产组成,主要包括历史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纪念物四类。
历史格局
老校区历史格局可以概括为“四区两轴”,四区主要是西北教工住宿区、东南部学生生活区、东北部运动区、中部日常教学区。“两轴”分指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南北轴线始于1936年,经过八十多年建设,现在起自北门止于图书馆,贯穿核心教学区,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东西轴线始于1976年,主体是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主要道路,起自西门止于东侧照壁,轴线上除喷水池和“公诚勤朴”石,没有明确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是现在主要宣传流线。
历史建筑
老校区现存历史建筑主要包括教学楼、大礼堂、宿舍三类。
教学楼
教学楼按建成年代可分为:1949年以前、1950年代两个建设时期。
1949年以前教学楼現存两间,位于教学一楼北侧,一层,青色砖木结构,双侧坡屋顶,带有拱圈外廊,现为办公建筑。
1950年代教学楼包括教学二~五楼和老图书馆(现文博学院楼),这几栋建筑是轴线空间的主要构成,受苏联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影响,采用“工”型和“一”型内廊式布局,流线清晰,入口大空间作公共汇集与疏散之用。建筑高度均为4层,灰色砖砌,立面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形式。横三段是指由建筑一层和入口形成的基座部分、由建筑屋顶和檐口形成的建筑顶部以及由窗户外墙组成的中间部分;纵三段是指由主体和两边的副体构成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建筑外轮廓。整个建筑外立面窗户与外墙相交处线脚向外突出,竖向划分强烈,使整个建筑挺拔雄伟。整个建筑群庄严朴素,空间尺度宜人。
大礼堂
大礼堂建于1936年,由东北大学工学院毕业生郭毓麟设计与督造。建筑整体古朴凝重,分为礼堂及两侧附属建筑。礼堂青砖灰瓦,整体高1层,门厅部分高2层,由4根圆柱支撑。附属建筑高1层,青砖红瓦。整组建筑采用硬山式坡屋顶,礼堂部分山墙高出屋顶,高出部分原为矩形层级升高,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半圆形,北侧山墙顶部前有红色五角星,两侧附属建筑带有外廊。礼堂前方置有张学良校长题词纪念碑,抗战时期,被胡宗南遣人砸碎。1992年用发现的拓片重树此碑。现在大礼堂仍作为演出、报告、大型公共活动举办场所。
宿舍建筑:
宿舍建筑共四栋,学生宿舍3栋(学生3楼)和教工宿舍3栋(教工1~3楼)两类。4栋宿舍楼都建成于1950年代,砖混结构,高3层,层高3.3米,进深5.2米,开间3.6米,每层根据建筑长设1~2处卫生间和水房。立面采用三段式,教工1—3号楼为灰瓦歇山顶,学生3号楼为红瓦,墙体部分用青砖砌筑。
历史空间
历史空间是校园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老校区历史空间分布较均匀,面积多2000~3000m2,以院落式为主,边界明确,通过绿化和小品增强识别性,紫藤园以紫藤花架、岳劼恒坐像、假山为主题,木香园以木香花架、雪松、孔子立像为主题,此外,雪松、棕榈、国槐、杨柳等都是不同历史空间的主题。主要道路行道树以法国梧桐为主,图书馆前东西向主路行道树为白玉兰。
纪念物
纪念物是指在校园中有特殊纪念意义或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树木、小品等。老校区内纪念物众多,有西南联大纪念碑、矛盾亲题西北大学校名、东北大学西安校址纪念碑等。
老校区遗产主要问题
功能变更
受学科发展和扩招影响,老校区教学办公空间长期紧缺,部分院系的办公教学场所屡次变更,新校区建成后众多院系集体外迁,建筑功能频繁调整和院系外迁削弱了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办公场所的破败。
建筑环境
七八十年代老校区建设速度加快,科研楼和教学一楼的建成,阻挡了大礼堂与明城墙的呼应,削弱了老校区的历史厚重感。两条轴线空间的建筑都稳重朴素,近几年教学二楼、三楼、大礼堂等的外部维护,忽视色彩协调,使整个空间色彩混杂。教工楼因内外部空间不能满足家庭生活,走廊被废弃家具和厨具堆积,采光通风不佳,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
老校区电线电缆目前主要采取架空方式,影响美观的同时,造成一定安全隐患。随着私家车的逐步普及,校园内机动车的数量急速增加,道路、广场、教学楼和宿舍楼外,停满车辆,大量公共空间被侵占。
老校区保护策略
延续校园功能
活态保护是目前对正在使用的文化遗产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例如对运河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校园遗产的活态保护,要确保大学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學生和教师始终是校园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维护者。
功能延续包括整体功能延续、院系办公空间延续、公共空间延续三个层面,整体功能延续是确保校园活力、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院系办公空间延续是促进院系场所精神形成和文化沉淀的基础;公共空间历经百年,承载了许多固定的文化活动,例如大草坪是庆典、晚会、毕业留念的必选之地,紫藤园和木香园是晨读、约会、讨论的重要场所,只有延续各场所的功能才能保存场所承载的大学精神和内涵。
注重有机更新
在老校区保护中,不仅要考虑“保护”的重要性,还应兼顾“发展”的必然性。只注重保护,不谈发展,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陈旧、房屋质量老化等问题。此类问题不解决,不但影响保护的积极性,势必导致老校区的加速毁坏。因此,必须重视更新问题,老校区更新需以保护为前提,在不损害历史环境和校园遗产的前提下,引进新功能,采用新技术,改善空间环境,使历史建筑和场所满足新的教学活动。
明确保护对象
明确保护对象,制定保护区划是老校区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控制建设行为的依据。老校区遗产保护对象与遗产构成相一致,分为历史格局、历史建筑、历史场所、纪念物四种。历史格局方面要保持长久以来形成的功能分区、道路结构、主要轴线等,明确各类保护区的空间边界和建设要求。历史建筑方面根据建筑价值和保护情况,划分保护级别,提出各级别的控制要求。历史场所方面要根据各场所的构成、活动、场所精神,确定空间界限、保护树种、活动要求等。纪念物的保护主要是明确纪念物的意义,明确其保护边界和禁止行为。
提高保护意识
强化广大师生的保护意识是实现老校区保护的重要方面,保护意识的建立包括档案管理、建设管理、历史宣传三方面。档案记录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校园建设档案电子化和数字化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系统化,同时持续广泛的档案收集能够完善档案种类。
保护对象确立后的建设管理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各项建设活动都应在学校建设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需要得到文物部门批准,其它建设活动,需要建设部门对建设行为、色彩、体量等评估后方可进行。
在师生中开展历史沿革、校园建设、校园精神、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宣传,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校园自豪感,促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校园建设活动,自觉保护校园遗产。
参考文献:
西北大学校史稿 (1902—1949)[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集团,2007.
赵弘毅,程玲华.西北大学大事记(1901—2002)[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董丁诚.紫藤园夜话续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阳建强.历史性校园的价值及其保护—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城市规划期刊,2006年第30卷第7期
陈海浪等.南京大学老校区的保护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8 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