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这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本文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理念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规划 住宅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规划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居住条件为中心,使社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生活的居住区。
1 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户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居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住宅和廉租住宅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住宅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住宅及居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和休闲需求等。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获得。
2 居住区内的建筑组合应凸显当地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的和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市中心区、郊区、山区、河畔、风景区等等的居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借景建居住区则更为理想。应提供更多的游乐、休闲设施和优美景观,让居民在假日住得舒适,玩得欢心。
居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开发商开发的社區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居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等等都取得成功。不但居住区要表现特色,居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居住区。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居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居住区越多,居住区的质量越高、居住区的环境越好,城市的景观就越美。
3 居住区景观系统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的相结合,强调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安全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综合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注意环境的质量、文化特色和立体环境、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特色绿化的应用使绿地空间具有的多样性与功能的相兼容,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将居住区建构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4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5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5.1 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5.2 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5.3 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社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
5.4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5.5 完善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6体验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成果
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英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计算机家庭化和家电计算机化。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
7强调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
随着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性能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获得住宅商品的服务
7.2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居于居住时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结束语: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一种建立在物质上的对更优质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与日俱增,现代人向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拥有一个绿化率高、空气清新、舒适安逸的私人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各地区相继开发了大批的住宅社区,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好、功能完善的居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落实建筑环境效益问题显得越发的重要。而建筑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这个的相关问题,因此,对建筑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长远的视角看待他,在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关保证环境效益和居住质量的措施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 园林规划设计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7
[2]王受之着 《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M];俞孔坚,孙鹏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字】规划 住宅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规划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居住条件为中心,使社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生活的居住区。
1 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户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居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住宅和廉租住宅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住宅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住宅及居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和休闲需求等。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获得。
2 居住区内的建筑组合应凸显当地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的和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市中心区、郊区、山区、河畔、风景区等等的居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借景建居住区则更为理想。应提供更多的游乐、休闲设施和优美景观,让居民在假日住得舒适,玩得欢心。
居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开发商开发的社區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居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等等都取得成功。不但居住区要表现特色,居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居住区。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居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居住区越多,居住区的质量越高、居住区的环境越好,城市的景观就越美。
3 居住区景观系统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的相结合,强调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安全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综合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注意环境的质量、文化特色和立体环境、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特色绿化的应用使绿地空间具有的多样性与功能的相兼容,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将居住区建构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4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5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5.1 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5.2 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5.3 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社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
5.4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5.5 完善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6体验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成果
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英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计算机家庭化和家电计算机化。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
7强调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
随着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性能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获得住宅商品的服务
7.2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居于居住时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结束语: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一种建立在物质上的对更优质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与日俱增,现代人向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拥有一个绿化率高、空气清新、舒适安逸的私人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各地区相继开发了大批的住宅社区,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好、功能完善的居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落实建筑环境效益问题显得越发的重要。而建筑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这个的相关问题,因此,对建筑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长远的视角看待他,在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关保证环境效益和居住质量的措施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 园林规划设计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7
[2]王受之着 《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M];俞孔坚,孙鹏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