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讲武堂,是目前我见到的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军官学校。对外展览的大部分照片都属于常见的大陆货,真正属于讲武堂的旧物很少,只有操场上的沙砾,十有八九是当年的货色,白白的一层,沙子都磨成了石英,看来没少经人在上面摸爬滚打。
这是个出过很多大人物,改变历史的大人物的院子。他们的脚和身子,肯定亲近过这些沙砾。他们有活得很长的李根源、朱德、朱培德,还有活得不那么长的方声涛、罗佩金、谢汝翼、张开儒、刘存厚、王伯龄,以及化友为敌的唐继尧和顾品珍。当然,还要说到一个特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虽然仅仅是这里的兼职教官,但却令讲武堂每个学生感到自豪,他就是蔡锷。
讲武堂的展览,主要讲的是辛亥革命和护国讨袁,这很可以理解,历史的叙事,都喜欢大事,尤其是价值十分正面的大事,一个军校,能跟这样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足以让人把别的忘了。其实,辛亥革命也好,护国讨袁也好,对于中国,对于云南,对于讲武堂,都只是两个瞬间,更多的,是一些日常活动。就云南讲武堂而言,就是没完没了的上课,训练,列队,齐步走,枪放下。
恍惚记得,云南讲武堂很像日本的士官学校,至少从照片上看是如此。这个清末新政时期的军事学校,跟中国当时多数讲武堂一样,都是学习日本的产物。当时受法国影响很大的云南,在军事教育方面,却没有多少法国的影响。中国的陆军现代化,到讲武堂开办的时候,看来已经从小站时代的学习德国,转而进入了学习日本阶段,此后,又有一个学习苏俄的阶段。在这个第三个阶段里,在云南的第二代现代军人那里,法国的影响才大了起来,龙云的儿子,出现在了法国圣西尔军校。
不过,云南讲武堂展览里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军校仪仗兵,军装是日式的,但兵的手里,却拿着一枝方天画戟,想必,其他的仪仗兵手里,拿的也是斧钺之类的家伙。这些仪仗兵似乎在仿古,古代的皇帝和高级军事首领,身边的仪仗护卫,的确拿的都是这种好看而不中用的玩意,但也可能是学法国,因为法国人到现在,某些仪仗队依然拿着古代的冷兵器。
仪仗兵手里方天画戟,并不能改变这里现代军事教育的本色。然而,跟所有清末的改革一样,军事现代化的改革,在将军队引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威胁着这个王朝。改革的步伐走的越快,似乎越是反衬出主导这个改革中的王朝政府的落后和腐朽,改革产物的新人物,也反衬出旧人物的冬烘。因此,改革产生的新式陆军,尤其是这些新式学堂的学生,反而成为王朝政府所要防范的对象,那些原本作为改革对象的巡防营,尽管落后、野蛮、没有训练,但却令各级政府官员放心,成为监视新军,尤其是讲武堂的依靠力量。
在清朝灭亡前的几年里,新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官兵受到监视,平时不发子弹,即使在实弹训练中,也要严格掌控所发的子弹数量。当时的云南,主政的云贵总督李经羲,还算开明,对新军戒备还不太严,而且他对蔡锷特别赏识,新军和讲武堂的武器弹药使用,尽管有诸多的限制,但是至少他们还是能见到子弹。
然而,防范越严,新军的反心越重,与其说新军士兵和军事学校的学生是被革命的思想“带坏”的,倒不如说是被政府大员们一系列的猜忌,防范逼反的,尤其重用巡防营的作法,影响尤坏,彻底消解了新军基于自身现代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们,很自觉地在每次实弹演习中,把子弹节省下来,发十五发,只打五发,剩下的都交给一些进步的教官,统一保管,积攒起来,为起义做准备。
武昌起义后,云南很快响应,平时积攒下来的子弹,最终让新军和讲武堂学生攻下了军械局和总督府,云贵总督李经羲被从床底下拖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起义军的司令,居然是自己一直特别欣赏的协统蔡锷。虽顾念旧情,蔡锷把李经羲放了,但是,王朝变革的新生力量,毕竟参与埋葬了这个王朝。就这样,清朝的军事现代化努力,最终成为压垮这个王朝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应该是最后一粒沙砾。
有人说,凡是历史上的专制国家,走到末期,大家都呼吁改革,但是一改革,反而覆灭得更快,清朝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改革变成一个王朝政府催命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过程中政府自己变化太小,以至于变成为引入新因素的对立面,苦心引进的新因子也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如果自己变化步伐快一点,事情也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后发国家现代化变革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而凯末尔的身份,也是西式军校出身的军人。
从讲武堂参观完毕,看见云南讲武堂的操场上,只有几个闲散的老人,在慢吞吞地散步,一个正在练太极剑的大娘,成为这片沙砾上唯一还有点“武气”的人,讲武堂操场上的沙砾,现在轮到大娘们在踩了。
这是个出过很多大人物,改变历史的大人物的院子。他们的脚和身子,肯定亲近过这些沙砾。他们有活得很长的李根源、朱德、朱培德,还有活得不那么长的方声涛、罗佩金、谢汝翼、张开儒、刘存厚、王伯龄,以及化友为敌的唐继尧和顾品珍。当然,还要说到一个特别有名的大人物,这个人虽然仅仅是这里的兼职教官,但却令讲武堂每个学生感到自豪,他就是蔡锷。
讲武堂的展览,主要讲的是辛亥革命和护国讨袁,这很可以理解,历史的叙事,都喜欢大事,尤其是价值十分正面的大事,一个军校,能跟这样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足以让人把别的忘了。其实,辛亥革命也好,护国讨袁也好,对于中国,对于云南,对于讲武堂,都只是两个瞬间,更多的,是一些日常活动。就云南讲武堂而言,就是没完没了的上课,训练,列队,齐步走,枪放下。
恍惚记得,云南讲武堂很像日本的士官学校,至少从照片上看是如此。这个清末新政时期的军事学校,跟中国当时多数讲武堂一样,都是学习日本的产物。当时受法国影响很大的云南,在军事教育方面,却没有多少法国的影响。中国的陆军现代化,到讲武堂开办的时候,看来已经从小站时代的学习德国,转而进入了学习日本阶段,此后,又有一个学习苏俄的阶段。在这个第三个阶段里,在云南的第二代现代军人那里,法国的影响才大了起来,龙云的儿子,出现在了法国圣西尔军校。
不过,云南讲武堂展览里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军校仪仗兵,军装是日式的,但兵的手里,却拿着一枝方天画戟,想必,其他的仪仗兵手里,拿的也是斧钺之类的家伙。这些仪仗兵似乎在仿古,古代的皇帝和高级军事首领,身边的仪仗护卫,的确拿的都是这种好看而不中用的玩意,但也可能是学法国,因为法国人到现在,某些仪仗队依然拿着古代的冷兵器。
仪仗兵手里方天画戟,并不能改变这里现代军事教育的本色。然而,跟所有清末的改革一样,军事现代化的改革,在将军队引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威胁着这个王朝。改革的步伐走的越快,似乎越是反衬出主导这个改革中的王朝政府的落后和腐朽,改革产物的新人物,也反衬出旧人物的冬烘。因此,改革产生的新式陆军,尤其是这些新式学堂的学生,反而成为王朝政府所要防范的对象,那些原本作为改革对象的巡防营,尽管落后、野蛮、没有训练,但却令各级政府官员放心,成为监视新军,尤其是讲武堂的依靠力量。
在清朝灭亡前的几年里,新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官兵受到监视,平时不发子弹,即使在实弹训练中,也要严格掌控所发的子弹数量。当时的云南,主政的云贵总督李经羲,还算开明,对新军戒备还不太严,而且他对蔡锷特别赏识,新军和讲武堂的武器弹药使用,尽管有诸多的限制,但是至少他们还是能见到子弹。
然而,防范越严,新军的反心越重,与其说新军士兵和军事学校的学生是被革命的思想“带坏”的,倒不如说是被政府大员们一系列的猜忌,防范逼反的,尤其重用巡防营的作法,影响尤坏,彻底消解了新军基于自身现代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们,很自觉地在每次实弹演习中,把子弹节省下来,发十五发,只打五发,剩下的都交给一些进步的教官,统一保管,积攒起来,为起义做准备。
武昌起义后,云南很快响应,平时积攒下来的子弹,最终让新军和讲武堂学生攻下了军械局和总督府,云贵总督李经羲被从床底下拖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起义军的司令,居然是自己一直特别欣赏的协统蔡锷。虽顾念旧情,蔡锷把李经羲放了,但是,王朝变革的新生力量,毕竟参与埋葬了这个王朝。就这样,清朝的军事现代化努力,最终成为压垮这个王朝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应该是最后一粒沙砾。
有人说,凡是历史上的专制国家,走到末期,大家都呼吁改革,但是一改革,反而覆灭得更快,清朝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改革变成一个王朝政府催命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过程中政府自己变化太小,以至于变成为引入新因素的对立面,苦心引进的新因子也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如果自己变化步伐快一点,事情也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后发国家现代化变革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而凯末尔的身份,也是西式军校出身的军人。
从讲武堂参观完毕,看见云南讲武堂的操场上,只有几个闲散的老人,在慢吞吞地散步,一个正在练太极剑的大娘,成为这片沙砾上唯一还有点“武气”的人,讲武堂操场上的沙砾,现在轮到大娘们在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