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似乎有了新的认知和比较确定的看法,即“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60年经济建设成功经验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完善中国经济体制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模式本身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 务实;渐进式改革;对外开放
一、何为“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概而言之就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代名词。人们一般总是把它跟“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相提并论,也有学者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市场加强势政府”。个人认为中国不能用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来概括,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这个模式就是务实的模式,其中容纳了世界各种经济模式中能够适用于中国的成分,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以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改革是“中国模式”有别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转型的特色。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在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下,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有专家认为,把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就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改革方式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渐进”——增量先行,双轨过渡,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中国改革都是务实、渐进式的,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凤阳开始突破、四川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的试验田等。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色。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依存,通过国内改革,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动力源。
二、“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1)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制度基石和起点; (2)从资源配置的基础来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体制动力;(3)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4)坚持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决策不可盲目跟着政治风向跑。坚持生产力标准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指导思想上起到了方向盘和主心骨作用;(5)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配合与推进; (6)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三、“中国模式”的不足和完善
(1)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3)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4)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5)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6)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政府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7)如何更多容纳和接受广大民众意见,如何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有更多民众参与的公共决策体制,对完善中国模式更为重要。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还要根据具体发展状况继续进行务实探索。总结30年来改革发展经验,并予以理论化,尽可能形成一套可以同西方沟通的语言,然后传达至外界,以便使外界对中国模式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研究范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解放日报.2009-11-11
[2]《中国模式仍需完善》.《权力》周刊.俄罗斯.2009-9-28
[3]潘维.《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4]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
【关键词】 务实;渐进式改革;对外开放
一、何为“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概而言之就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代名词。人们一般总是把它跟“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相提并论,也有学者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市场加强势政府”。个人认为中国不能用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来概括,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这个模式就是务实的模式,其中容纳了世界各种经济模式中能够适用于中国的成分,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以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改革是“中国模式”有别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转型的特色。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在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下,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有专家认为,把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就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改革方式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渐进”——增量先行,双轨过渡,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中国改革都是务实、渐进式的,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凤阳开始突破、四川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的试验田等。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色。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依存,通过国内改革,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动力源。
二、“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1)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制度基石和起点; (2)从资源配置的基础来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体制动力;(3)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4)坚持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决策不可盲目跟着政治风向跑。坚持生产力标准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指导思想上起到了方向盘和主心骨作用;(5)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配合与推进; (6)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三、“中国模式”的不足和完善
(1)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3)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4)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5)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6)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政府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 (7)如何更多容纳和接受广大民众意见,如何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有更多民众参与的公共决策体制,对完善中国模式更为重要。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经济模式。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还要根据具体发展状况继续进行务实探索。总结30年来改革发展经验,并予以理论化,尽可能形成一套可以同西方沟通的语言,然后传达至外界,以便使外界对中国模式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研究范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解放日报.2009-11-11
[2]《中国模式仍需完善》.《权力》周刊.俄罗斯.2009-9-28
[3]潘维.《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4]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