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修复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好的课堂也就是课堂环境能最适合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堂的生态应是一种学习生态,“教”只是服务于此。
  一、当前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缺失
  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失调,已是一个老大难的历史遗存,并且一直作祟于当下。更为严重的是对此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讨论和研究,并取得共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背后,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找过许许多多的病根,并没有落实到对“教”的过度和“学”的缺失这个根本点上。这个式、那个式,在那里忙活的、折腾的都是教师。而学生本来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剥夺,真实的学习过程被排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也就被消解,于是课堂的学习生态遭到破坏。这就难怪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学时学生拿到了新教材最爱看的是语文;学期中学生最不愿意上的是语文课。
  课堂生态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态,其特点首先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现在,教师大多以“教”的方式大行其道,学生的学习实践反而被“边缘化”了,课堂生态又怎能不从根本上出现不断恶化的倾向。
  二、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修复策略
  语文课堂学习生态的修复,关键在于让课堂皈依“自然”,充分展开在教师指导下真实的学生学习生活: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构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
  1.“以生为本,皈依自然”就要捍卫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是什么模糊了本来应当十分清晰的课堂教学核心价值?挑战来自形形色色的竞赛课、评优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公开教学的课堂。尽管公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形式,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发展有其重要性,但这些课堂隐含着价值多元化倾向:如为了靓丽和胜出,我们难免会太多地去关注出新的理念、出色的亮点、出彩的课件、出奇的资源开发和出众的教师才艺……却淡忘了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和真正的学习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公开课堂通常是作为“示范教学”引领着大面积的日常课堂,其影响力之大不容小觑。人们竞相传颂仿效的结果,就是在日常的课堂实践层面上,学生的学情不再受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会消解在教师太多的分析开掘和精彩的表演上……总之,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遮蔽了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的至理。
  2.“以生为本,皈依自然”就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青年学生有三大特点体现了好学的天赋:一是“好问”。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海量传播,面对新知识、新问题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甚至令一些教师不胜其烦。“好问”的实质是求知。二是“好奇”。对于新鲜事物或现象,青年学生会觉得好奇,要弄个清楚,明白个究竟。苏霍姆林斯基就据此认为他们是天生的研究探索者。所以,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学习的。三是“好探究”。对于新鲜事物或现象,青年学生除了觉得好奇外,一般来说,他们还会去思考、去探求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3.“以生为本,皈依自然”就要“引而不发”:教师的重要作用只在于相机引导,而不是“全盘授予”
  教师与课堂的关系非同一般,课堂要由教师来组织、引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它却是为学生所设置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教师“组织”而不可“主宰”,引领而不是替代。一切教师教学技艺的有效性,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学习又永远是以学生的“内化”为唯一途径的实践活动,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师的“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纵观当下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依然存在教师过度的“教”,包括讲析、解读、资源开掘、媒体运用等。因此,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课程教学模式,关键还是教师要改变教学意识。
其他文献
突然之间想到,应该用“教书匠”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可等我上网搜索以后才发现,“年轻的校长”管建刚先生早在2005年,就把这项工作做出来了,并且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它做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看到的“教书匠”的思维方式和授课风格,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乏其人,我觉得很有必要给这些行为亮一亮相,希望借此给有类似倾向的教师一些善意的提醒。  先说说我遇到过的两个典型事例。  学校接受了从其他学校分
汲取中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官德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官德建设既要法治,也要德治,长备不懈,持之以恒,我们的党就有希望。
全球体育事务的发展引发了全球体育治理,并在体育治理结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体育自治规则是全球体育治理的直接依据,但现有的全球体育自治规则仍然存在制定过程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有更科学和更完善的方法.文章从四个角度论述了学习声乐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给从事声乐工作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