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做摘录笔记积累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逐步成熟的时期。中学阶段如果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学习范围,树立正确人生观,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一时期如果学生除学习课本还学有余力的话,把视野扩展到广阔的课外天地,并学会积累有用的资料,定使其终身受益。荀子在《劝学》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诗人杜甫曾挥笔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常言说得好,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引导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好学习摘录笔记,是比较实用的积累方法。下面就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摘录笔记。
  一、明确摘录积累的目的和意义
  指导学生做摘录笔记,首先让学生明白积累资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帮助消化、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还是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过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积累过程中学生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的提升,写作中会有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喜悦。学生目的明确了才会有积极主动性。
  二、方法科学,持之以恒
  常言道:事半而功倍。可见教会学生摘抄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做课外摘录笔记,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学生才会对摘录积累慢慢感兴趣。既然“摘”,一定要摘好的段落、美的词句;“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同时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插图。另外“课外摘录笔记”也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①摘抄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摘抄作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内容,不能与课堂学习截然分开,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宽,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春天的美丽,并积累景色描写的词句和方法。这种摘抄是有的放矢,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②正确理解“阅读”与“摘录”的关系。“阅读”是吸收,正如蜜蜂采花,须博览群书,“摘录”是积累,恰似产品深加工,要精研细读,加深理解。阅读过程中要养成边读边摘录的良好习惯。③选择适当的摘抄类型:摘抄型:摘抄好词佳句,科学珍闻,名人警言,精彩片断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拜读名著名篇后,把文中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写作方法。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如有感触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摘录积累时,还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对摘录的内容分类摘录,可以多准备几本较好的笔记本,把不同的内容摘录到不同的本子上;也可以摘录到一本笔记本上,在本子上标页码,十多页摘录一项内容,在笔记本前页编上目录,方便查找。这样平时摘录的那些零碎、无序、孤立的内容就自然归为一类,转化成了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在摘录的时候,不仅要欣赏、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加深理解,从而把精华化为己有,这是积累的意义所在。
  三、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
  阅读怎样才能伴随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呢?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阅读的喜悦和成功情感得到共鸣,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表达收获、交流沟通的平台。老师可以借助这些交流机会,从量到质,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随时指导,鼓励学生摘录积累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每周一查,可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及时纠正。长期积累,学生必定收获颇丰,定期举办评比展览活动可以保持、促进学生摘录积累的兴趣,评比可以从量到质,从内容到形式。看摘抄篇目的多少;内容的精美程度、实用价值;书写工整规范;编排新颖有亮点。可由学生推荐认真、负责、有鉴赏能力的同学合作完成评比工作。评比出结果后要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前进。评比出的优秀摘录笔记本,可以专栏展示,可以生生相传,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习惯。
  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阅读积累活动,我们也感到学生在阅读中成长,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升:语言表达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写作课上下笔有神,洋洋洒洒;竞赛过程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辩论会上口若悬河,铿锵有力。学生在阅读积累中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在五彩瓷器的拍卖投资中,不一定要将眼光仅仅放在官窑上
《盐铁论》从辩论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的废立问题入手,附带讨论了汉帝国与匈奴、西南夷关系等问题,就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价值主体、价值秩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