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的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rabit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新课改的实施对恪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冲击,无论从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解读都给广大美术教师焕然一新的感觉,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教材中出现的陌生资源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致使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2、研究目的。一是可以挖掘整理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并丰富农村美术课堂教学资源;二是探寻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的优良模式和教学方法;三是寻找课堂美术教育与课外美术教育的衔接点,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拓展四是丰富了学生美术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美术知识、技能与生活有机的结合,真正理解“美源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真谛,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2.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3.道德美育的需要;4.新课改的需要。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研究的概述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开展了对地方艺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并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将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的借助地方文化有效开展农村美术活动,寻找课堂美术教育与课外美术教育的衔接点,寻找呈现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最佳方式,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拓展,使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走访法——走入乡村寻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收集第一手资料;
  考证法——到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查询资料,以对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做进一步考证,核实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资料分析法——分析被考证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以确定其对美术教学的可用性;
  思辩法——提出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编入美术教材的方式;
  实践法——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编成美术教案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过
  我们努力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寻找真正有效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研究中我们将课本文本知识与课外生活素材相结合,采用“课内教授方法进行研讨论证,课外实践探究收集资料”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课堂内,教师采用导学单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式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和熟识一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础规矩(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现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二)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探究当地传统文化,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式方法。
  通过个体创作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将自己理解的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想象创作中,从实践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美”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融合问题,有效实现了拓展课堂教学、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让学生能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还原于生活。
  五、课题研究的的结果与分析
  (一)以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是对课堂美术教学的有效实践
  地方乡土文化的探究补充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知识的转换,将课堂美术知识与生活自然的紧密衔接,真正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还原于生活”。
  (二)以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深化了美术学习,转变了学习的观念和方式
  一是课堂内以导学单为载体的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先学意识,掌握了先学策略,还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它成为真正“以生为本”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外微型课题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学习;三是真正做到学习各取所需,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四是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五是美术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以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对《以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尝试“以美术导学单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寻找真正能做到“教师少教,但学生多学”、“解放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解惑者”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研究课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成功转形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四)以微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了地方传统艺术文化
  作为美术老师,让学生接触这些传统的古老的艺术,让他们能正确的、思辩的理解和欣赏这些凝聚了几代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艺术。让学生能结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和设计理念,在传统艺术美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新。借助地方乡土文化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地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精心设计的美术探究活动,学生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中,这就大大提高了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五)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经常要用到实地走访的方法,对此学生很多情况下无法正确理解和记录,因而调查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或者比较的肤浅。2.老师无法做到每个小组都跟踪指导。3.过于忽略在技法、技巧上的要求。学生对各类材料的性能不熟悉。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学】
其他文献
通过对2011年7月3日的茂县棉簇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沟道内复杂的地形地貌特
针对倒T型混凝土薄壁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期易产生裂缝这一问题,研究了裂缝成因和开裂机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倒T型薄壁混凝土结构早期的内外温差、后期基础温差是这类裂缝
摘要:建筑美术课作为建筑装饰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环境和特点,也有别于艺术院校美术的问题。它既不能把美术院校的绘画基础课全盘照搬也不能无视美术教学的规律性。如果说艺术院校的美术课侧重于感情表现的话,建筑美术则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认识。下面我就建筑装饰专业美术课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建筑装饰;美术教学;探析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理科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分虽然偏高,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围绕转型升级积极研究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那么,在这个“转”、“升”的过程中,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如何在整体规划、建筑布局乃至生态环境中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和责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无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一致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出
近几年中国动画的热潮慢慢在消褪,比起几年前的热闹景象,确实是变得稍微冷清了一些。  事实上,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单位的性质原因,经常参加校企合作和项目开发等工作。了解多了,就慢慢的少了那份对动画的热情,更多的是相对于现实的看法。实际的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乐观,接触的一些企业有的已经倒闭的,更多的在转型做游戏业务。单纯的动画的项目的开发和制作,变得有点艰难。  所以,这篇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一些具体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规模和数量急速扩张,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公共交通导向识别系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质量的滞后,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诸
青少年兴则国运兴,青少年强则国运强。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少年一代科学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的一项战略举措。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紧迫感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的科技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