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打课,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主打课的作用,把素质教育引向纵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探索,阐述了转变观念、立足课堂、以教促学等观点。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立足课堂; 以教促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观点。
一、再次认识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头脑几乎还处在知识空白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思维。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一些基本道德的教育也几乎是从语文开始。
1.小学语文是学习基础之根
要学好各门功课,首先应打好语文基础,要能识字、能读书、能作文。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学不好小学语文, 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研究机构发现,但凡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成人后通常体现为智商高,逻辑能力强,更有全局观。进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焦点,更受他人的欢迎,也更能体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小学生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小语会会长高惠莹谈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体。基础工具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多是经过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辨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优势,就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3.语文教育促进人格发展
人格的完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学校教育在小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学科中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了。除此之外就应首推语文课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不懈的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承担素质教育重要任务的教师,如何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呢?
1.找准课堂定位,转换自身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成为知识“传授者”,要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由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艺术的“引导者”;要由被动地按大纲授课的“执行者”变成创造性教学的“探索者”。
2.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课前准备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备课是一个整体谋划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上课。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要对教学内容优化,即对教材的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实施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相结合,肩负着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难易适合的教学目标,并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出发,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设定适当课堂导入方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这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3.创新方式,构建和谐新课堂
(1)要巧妙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意义的构建者,教师的巧妙引入新课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关注的焦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兴状态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只有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才能设置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2)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学生与教师位置互换,双方真情交流,师生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课堂里才会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教育需要教学机智。尽管备课时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但是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时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况以及专业能力与水平先进行评估,了解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地促进自己专业潜能的发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才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涌现。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立足课堂; 以教促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观点。
一、再次认识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头脑几乎还处在知识空白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思维。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一些基本道德的教育也几乎是从语文开始。
1.小学语文是学习基础之根
要学好各门功课,首先应打好语文基础,要能识字、能读书、能作文。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学不好小学语文, 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研究机构发现,但凡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成人后通常体现为智商高,逻辑能力强,更有全局观。进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焦点,更受他人的欢迎,也更能体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小学生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小语会会长高惠莹谈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体。基础工具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多是经过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辨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优势,就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3.语文教育促进人格发展
人格的完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学校教育在小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学科中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了。除此之外就应首推语文课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不懈的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承担素质教育重要任务的教师,如何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呢?
1.找准课堂定位,转换自身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成为知识“传授者”,要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由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艺术的“引导者”;要由被动地按大纲授课的“执行者”变成创造性教学的“探索者”。
2.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课前准备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备课是一个整体谋划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上课。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要对教学内容优化,即对教材的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实施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相结合,肩负着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难易适合的教学目标,并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出发,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设定适当课堂导入方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这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3.创新方式,构建和谐新课堂
(1)要巧妙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意义的构建者,教师的巧妙引入新课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关注的焦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兴状态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只有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才能设置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2)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学生与教师位置互换,双方真情交流,师生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课堂里才会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教育需要教学机智。尽管备课时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但是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时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况以及专业能力与水平先进行评估,了解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地促进自己专业潜能的发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才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