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诱因,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常常是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十分困难的问题,手术中发生的斑块脱落或微血栓形成能够引发远端血管栓塞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对患者急诊介入疗效与预后产生影响1。本文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6月收治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均满足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全部患者均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将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9.4岁;余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7.6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手术前给予300mg的肠溶阿司匹林以及600mg的氯吡格雷,术前给予5000U的肝素,进入导管室后实施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ICA)联合支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使用10μg/kg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两组术后均转入ICU,给予100mg的肠溶阿司匹林以及75mg的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1次/12小时。
测量心电图ST段的回落情况:对PCI手术前及再通后1.5小时的心电图进行比较,ST段抬高自J点后的20ms作为基点进行测量。对梗死处对应导联的ST段抬高之和进行计算,对于前壁梗死需对I、aVF以及V1-V6导联进行测量;而下壁梗死主要对Ⅱ、Ⅲ、aVF、V5以及V6导联进行测量。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组织因子、PT以及APTT测定:通过ELISA法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以及血浆组织因子(TF)3。TF测定采用美国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试剂盒(Acti-Chrome TF Activity Assay),根据发色底物方法测定TF的活性。采用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vWF试剂盒测定vWF含量。采用型号为ACL-200的凝血测定仪以常规方法测定PT及APTT。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对于率的比较进行X2检。
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各临床状况对比结果: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由65.2%±11.1%降至40.1%±1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有l例患者術后10天出现再梗死,给予再干预后最终死亡,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心室射血分数(56.1%±0.5%)与对照组(45.1%±0.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者4例,对照组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病例。
两组术后反应微循环情况指标比较: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可靠的4,本研究无1例出现大出血,也无严重血小板减少病例,尽管观察组小量出血的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通过对症治疗后最终均好转,未见重症出血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者4例,对照组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综合分析上述结果表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效价比更高。
总之,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参考文献
1许青,李静,郑艳彬.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19(3):211-213.
2王东,聂亚雄,张平,等.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高敏反应蛋白动态[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21(8):19-23.
3李日健,黄志文.吴铿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56-458.
4谢双锋,尹松梅,李益清,等.王景峰持续静脉输注替罗非班对动脉硬化兔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2):110-114.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诱因,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常常是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十分困难的问题,手术中发生的斑块脱落或微血栓形成能够引发远端血管栓塞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对患者急诊介入疗效与预后产生影响1。本文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6月收治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均满足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全部患者均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将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9.4岁;余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7.6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手术前给予300mg的肠溶阿司匹林以及600mg的氯吡格雷,术前给予5000U的肝素,进入导管室后实施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ICA)联合支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使用10μg/kg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两组术后均转入ICU,给予100mg的肠溶阿司匹林以及75mg的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1次/12小时。
测量心电图ST段的回落情况:对PCI手术前及再通后1.5小时的心电图进行比较,ST段抬高自J点后的20ms作为基点进行测量。对梗死处对应导联的ST段抬高之和进行计算,对于前壁梗死需对I、aVF以及V1-V6导联进行测量;而下壁梗死主要对Ⅱ、Ⅲ、aVF、V5以及V6导联进行测量。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组织因子、PT以及APTT测定:通过ELISA法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以及血浆组织因子(TF)3。TF测定采用美国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试剂盒(Acti-Chrome TF Activity Assay),根据发色底物方法测定TF的活性。采用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vWF试剂盒测定vWF含量。采用型号为ACL-200的凝血测定仪以常规方法测定PT及APTT。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对于率的比较进行X2检。
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各临床状况对比结果: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由65.2%±11.1%降至40.1%±1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有l例患者術后10天出现再梗死,给予再干预后最终死亡,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心室射血分数(56.1%±0.5%)与对照组(45.1%±0.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者4例,对照组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病例。
两组术后反应微循环情况指标比较: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可靠的4,本研究无1例出现大出血,也无严重血小板减少病例,尽管观察组小量出血的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通过对症治疗后最终均好转,未见重症出血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者4例,对照组牙龈出血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综合分析上述结果表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效价比更高。
总之,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参考文献
1许青,李静,郑艳彬.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19(3):211-213.
2王东,聂亚雄,张平,等.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高敏反应蛋白动态[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21(8):19-23.
3李日健,黄志文.吴铿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56-458.
4谢双锋,尹松梅,李益清,等.王景峰持续静脉输注替罗非班对动脉硬化兔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