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与中国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解释人类的行为,而不是创造现实。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知道,人类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的组织、制度乃至文化,可以说多种多样,然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比较。就个人而言,合理的行为使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富有,就社会而言,有些社会组织经济活动比其他社会更有效率,长期看来也更可持续。经济学家还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驱动经济学家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与其他科学并无二致。世界上有痴迷于观测天体运动的物理学家,也有痴迷于探究人体器官运作的医生,和他们一样,经济学家从事研究,首先往往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如果说经济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竟然改变甚至创造了某些现实,乃是知识本身的性质使然。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就是其中一个。
  刚刚以102岁高龄去世的科斯,因为关于产权和交易成本的理论,获得过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为这个理论——经济学界称作“科斯定律”,写下一句概要性的断语:“清晰地界定权利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诺奖委员会提到,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中集中阐释了这一理论。诺奖委员会没有提到,科斯在题为《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论文中否定了某些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政府管制。比如美国政府为了改变无线电通讯频率的混乱状态而进行的管制。科斯指出,政府管制并无必要,只要无线电频率有清晰的产权,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改变混乱状态。美国人根据他的理论,改进了无线电频率分配系统。如今方兴未艾的全球碳排放指标交易系统,也是这一理论的产物。在中国,科斯的同行认为,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何以能在过去30多年里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确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业领域的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政策,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类似举措随后扩散到城市和工商业部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时间,政府减少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和干预,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由此释放出的市场空间,刺激了私人企业的兴起。
  私有产权与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共存,曾经是困扰中国多时的问题。这导致中国的经济改革之路充满了波折和反复,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科斯定律的解释力。2001年,“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文写进了宪法。尽管宪法条文也会面临被架空的危险,但中国政府借此表明了坚持明确和保护私有产权的态度,对不时出现的意识形态争议做出了最直接和有力的一次回应。
  1910年,科斯生于伦敦,1932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移居美国,1964年进入芝加哥大學任教。自从他27岁时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斯认为,经济学家忽视交易费用的存在,就像物理学家不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尽管物理学家可以在假设摩擦力为零的条件下进行研究,但前提是他们承认摩擦力的存在。那些与交易费用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制度:企业、政府以及法律,从此成为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变量。
  因为强调法治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科斯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使得科斯对中国的意义更为特殊。由于土地、财政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私人财产的侵犯,至今困扰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计划经济也许从来没有真正远离中国。
  科斯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的关注众所周知。不止在一个场合,他对中国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表示高兴,但也提醒中国,必须保持思想自由和竞争,才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应对人力成本不断升高的现实。这段话可以说是科斯的学术遗言,也是他留给中国最好的礼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