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8日,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这个《意见》规定市政工程规划、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移植古树名木,作出行政审批前必须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审批;对移植的树木由园林绿化单位确保存活,并按“移一补二”的原则,确保主城区绿量。
这个通知是在3月15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地铁浮桥、常府街等站点实地调研后发布的。陆冰当天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意见表示,将对地铁三号线站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更改施工技法,尽可能保留街道两旁的梧桐树, 减少移植树木数量。
在回答记者怎么看待市民往梧桐树上系绿丝带的行为时,陆冰说,“南京市民对这个事情的关注是好事,他们对浓阴蔽日的梧桐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每动一棵树都要非常慎重。”通过这次事情,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树木的移植、审批、方案的公示,以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程序和机制也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相信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
作家的梧桐树
梧桐树是南京的市树。
眼下,這座曾经是民国首都的城市迎来了辛亥革命一百年,张灯结彩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但一批种植于民国时期的梧桐树,因为地铁三号线的缘故,即将从南京的主干道两侧消失。
“这些年,因为修路、扩路、修地铁,看着南京的梧桐树不断减少,高大的梧桐树的树枝被环卫工人锯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再被汽车拖走,路上一棵树都没有,心里挺难过的。”作家苏童对记者说。
1984年,苏童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上班。从北京抵达南京的第一天,他从火车站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火车站广场周围满目苍翠的法国梧桐树,对面的玄武湖中央的小岛,种的也是梧桐树。
那些年,苏童平时骑车上班,从西到东,穿越整个南京。南京的大街给他的印象就是梧桐树。中山东路、中山北路、汉中路、中央路一线,都种满了梧桐树。有时候,他会觉得,南京是被梧桐树包围的一个城市。虽然一些小街里弄也有水杉、樱花树,但南京更多的是梧桐树。
“有时候,同学、朋友来南京,我们就骑车,从下关沿街一直骑到中山陵。以新街口为坐标,骑自行车到南京的任何一个方向,都不用戴太阳帽,除了十字路口能见到阳光外,南京整个城市的街道,都被覆盖在梧桐树下。”苏童回忆说。
在这位作家的眼里,梧桐树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梧桐树,南京这个城市也好像有了灵性。梧桐树没有了,它的灵秀好像没有了,整条街道看上去没有生机和活力了,走在街上的人也看上去无精打采。”
春天,梧桐树发芽了,一片片嫩嫩绿绿的叶子,接着开始掉毛,迷了行人和骑车人的眼睛。夏天,炎热的时候,梧桐树的阔叶在街道两旁撑开,为来来往往的路人遮挡阳光;秋天,梧桐树的叶子红黄绿,让人看了心里很温暖;到了冬天,梧桐树开始落叶,落满了街道,看上去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
有哮喘病和过敏疾病的行人,一年之间最怕的几天,就在4月。到了这个季节,路旁的梧桐树在冒出绿叶时,往往会开花掉毛。起风的时候,它们就在南京的街道上空飞舞, 飘飘扬扬,看上去像是在下雪。
这些落毛的树往往是梧桐树里的雌树。也有园林部门接到市民投诉,问他们能不能治理一下梧桐树,让它不要落毛。有园林师也引进过国外技术,每年在梧桐树干上打洞灌药,后来发现效果不佳,而且树干上的大洞触目惊心,实在不够雅观。
不过,考虑到漫长炎热的夏日,南京是“火炉”城,这几天也不算什么。“除了这几天掉毛,迷人眼睛,呼吸道不舒服外,大部分时候,梧桐树还是让人很舒服的。每年梧桐树的毛毛雨最长也就是半个月左右,可是遮阳效果却达到5个月之久。”
苏童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空调还是富人奢侈品的时候,大部分老百姓在夏夜,往往会搬出躺椅和凉床,在街头的梧桐树下找个地方乘凉消暑。下班没来得及吃饭的人,往往会在梧桐树下的烧烤摊前,站着吃羊肉串和豆腐干,或是灌下一瓶冰镇啤酒、汽水。
小孩子是这时候的天使,他们在街头的凉床之间跑来跑去,快活地发出一阵阵尖叫。那些到城市里打工的乡下人,受不了炎热,也拿着一张茅草编织的凉席,就在街道旁的人行道上,梧桐树旁,找个干净地方躺下来,不一会便睡熟了。
那些慢生活和画面,至今仍留在苏童的记忆里。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叫做《我爱你,南京的林阴大道》,充分表达了南京人心中的自豪。歌词是这样写的:“我走在南京的林阴大道,再没有别的道路,比这更好,心中充满了恬静和清新,没有喧闹更忘掉那烦恼,如果亲爱的人能在一道,这条道路就更加美好。”
历史上的植树
据另一位作家叶兆言考证:历史上的南京,在六朝古都的时代,更多的是柳树。
公元229年,孙权将东吴国都从武昌迁到建业(今南京),开始了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南京之最》中记载:当时的建业城有一条专供皇帝使用的苑路,这是南京第一条人工街道,地点从今中山东路以南的淮海路一带,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门,全长有5公里。“道旁植槐、柳,路侧有宽深的御河,清澈的流水终年不绝。”
此后,在南京建都的东晋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各朝,也都沿用了古制,以槐树和柳树作为街道的行道树。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见多年战乱,南京的很多树木、山林被毁,于是在他登基后的第一年就下诏:“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在朝阳门(今中山门一带)外的钟山旁种植50多万株槐柳、漆树、棕树、桐树等。
为了让臣民种树,朱元璋甚至动用了充军之罪来惩治不按规定完成种树任务的人,他规定每户第一年植树200株,第二年植树400株,第三年种植600株,以此类推。“违者举家发云南金齿充军”。
一份文史资料上说,明朝的行道树以槐柳为主,朱元璋曾下令在内秦淮两侧栽种了不少柳树,而在御道和一些主干道两侧则栽种槐树,因为在古南京话中“槐”和“还(huan)”谐音,意喻出门平安归还的意思。
“历史上的南京有很多柳树,甚至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柳树也随处可见,‘无情最是台城柳’,秦淮河畔,南京各种各样的水塘边,到处能见到柳枝飘拂。柳树有一种苍凉感,一旦发生战乱,战后萧条,只有一样东西会不经意间又生气勃勃地长起来,那就是柳树。我觉得柳树的性格更能够代表了南京这个城市的传统,人怎么样都能活下去。” 叶兆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时间进入20世纪,南京最扎眼的却是法国梧桐。南京的老百姓都知道,南京的梧桐树很多是民国时期种的。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遗体暂借北京西山碧云寺保存。1927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复都南京后,国民政府命令“办理国都设计事宜”,特聘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和古力冶为建筑顾问,清华留美学生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者)为墨菲助手。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由孙科负责,并设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公处,由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规划。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29年12月完成了《首都计划》,它是近代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文件,如今的中山大道、林立的梧桐树、众多的民国建筑,均按照此计划逐步完成。
国民政府将南京紫金山选为孙中山墓地。在建设陵园的3年时间里,为迎接奉安大典,南京地方政府沿着南京市中山东路及陵园大道两旁,种植了大批的梧桐树。
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遗愿,将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国民党“立法委员”邱毅考证史料后,发微博说:“南京地方志里有记载说,当年每逢植树节,蒋委员长与夫人也会在南京植梧桐树,以纪念‘国父’。”
据著名林学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园中山植物园的傅焕光女儿傅甘回忆,当时的这批梧桐树并非从法国引进的,而是从当时的上海法租界引进的,当时人们都称为“法国梧桐(学名悬铃木)。”
“张恨水曾在南京住过很长时间,那时候没高楼,每天将东面窗户打开,远远地能看到紫金山。你想象那有多好,穿过一个城市,紫金山就在面前。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山的变化也不同,像一幅活的画。这种意象真是很美。我为什么要对树一直耿耿于怀,树有一种藏的作用,很多矮房子藏掉了,而且树有变化,不同角度不同季节,都不一样。”叶兆言说。
南京的第二次大规模栽植梧桐树,是在1953年。1949年后,新中国首任市长刘伯承,很喜欢高大挺拔的树木,对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的山坡、路旁、湖畔大量种植,与法国梧桐一起,为南京市民遮风避雨。
1953年,江蘇省有关部门在植物专家提议下,决定以栽种梧桐树为基本品种,抓南京城的绿化工作。南京的园林职工,在南京市中心的干道、南京长江路、中山路、太平南路、珠江路、中山东路两侧,栽下了一批梧桐树。此后,南京城栽植梧桐树形成热潮,成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
当时园林局的专家考虑,南京的主干道两侧,地下水管、煤气管、下水道遍布,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梧桐树有生长快、耐修剪、对地下生长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同时考虑到南京夏季天气热,骑车及行人多,高大、遮风挡雨的梧桐树,被选为南京绿化的基本树种之一。记者手头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南京600多条大小道路,都栽植了梧桐树,总数近10万棵。
梧桐树的消失
南京梧桐树的消失,和南京近20年的发展和旧城改造紧密相连。
1960年12月,周恩来、陈毅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他见到为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在紫金山大量砍伐森林。周总理当时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从而留住了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优美景色。
“我的一个画家朋友说,法国梧桐和柳树的姿态,它们枝条的生长方向是相反的,一个向上,一个垂下来。法国梧桐改变了南京的品位,在传统的伤感中,它增加了一些华贵气。在今天,梧桐比杨柳更能代表南京这个城市。从造福市民的角度来看,法国梧桐代替杨柳,显然是很好的进步。烈日炎炎,骑车族从巨大的梧桐树阴下走过,会少几份火气,多一丝凉意。”叶兆言说。
“其实,90年代以前,在南京也在砍树,比如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管、电线、路灯、电话线入地,道路加宽,天桥、人行地下通道的修建,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反复挖开,作为人行道两旁巨大的梧桐树,偶尔也会成为砍伐的对象。但那只是几棵几棵树的砍,基本上不会让人触目惊心。” 前南京博物院院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梁伯泉对记者说。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基本上每家都安装了空调,人们不再去街道乘凉了。街道和梧桐树,和他们生活和记忆距离渐渐远了。直到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南京的梧桐树和南京的旧城一样,开始陆续从他们面前消失。“对南京人来讲,这树已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南京的法国梧桐在消亡。砍树犹如一场残酷的战争……”叶兆言气愤地说。
最早的砍伐借口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南京市长王武龙提出了“亮化城市”的口号,一次就砍掉3000多棵梧桐树。“当时有关领导说是南京的悬铃木太厚太大,把商场的霓虹灯光都遮住了,不利于塑造大都市形象。” 梁伯泉老人回忆说。接下来,南京为了建设沪宁高速公路,将中山门外的梧桐大树砍光,又以拓宽车道、亮化城市为名,计划全部砍掉中山东路上中山门内至新街口道路两边的六排民国时期的梧桐树。
砍树引起南京市民的愤怒,梁伯泉和潘谷西等一批学者写信向建设部反映,呼吁禁止砍伐。后来建设部为此派员到南京,调查此事。结果南京市政府“考虑了专家的意见”,把“砍树方案”改了下,保留四排,砍掉两排梧桐树。
再接下来,南京中山门外、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中央路、玄武湖附近等等几十年树龄的梧桐树先后都被砍伐掉。当时,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梧桐树砍掉后,南京的原先道路、护城河与城门的关系完全被改变了,一个优美的地景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开阔的草坪、宽阔的马路,无遮拦的视线使得城门变得分外矮小。一些街道的树砍了以后,把绿化隔离带全栽上花,种上草,把原来的高大树换成小树。人行道用花岗岩、大理石铺,人走上去很滑,因为不透气,那些大树又憋死了。
“南京的老百姓称王武龙是‘砍树市长’、‘砍树书记’。我们写信给建设部多次,基本上检查者都是走过场。后来,我在一次会议上就狠狠地批评,一些领导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我要说他做的坏事,我要讲的就是这么3点,砍树,填河,拆房子。南京的砍树风直到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南京,指示南京‘要多种树,种大树,多栽花’后,才被迫停止。” 梁伯泉说。
2006年初,南京地铁二号线因建设需要,开始迁移主城区线路沿线的行道树。这批行道树主要集中在汉中路和中山东路上,大多为种植于民国时期的法国梧桐,共迁移了190棵。园林部门曾向南京市民承诺,将确保80%的迁移大树成活。南京媒体去探访了发现,当时被迁植走的法国梧桐,80%已死亡。
当年的“砍树市长”王武龙,如今在骂声中身陷囹圄。2006年7月13日,因涉嫌贪污腐败问题,被中纪委传唤谈话,从此在公众场合失踪。2007年底,安徽省检察院起诉,王武龙涉嫌受贿,共折合人民币683.64万元,被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然而梧桐树迁移的宿命并没有因此改变。2011年3月9日,因地铁三号线即将开工建设,主城区内超过600棵树要被迁移出主城,加上地铁十号线的建设在内,主城区一共要迁移1100棵树。
3月9日,南京太平北路沿线的40多棵法国梧桐开始迁移。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微博表示:“南京很多主干道的法国梧桐树栽种于1925年前后,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几代南京人对这些梧桐树的情感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因为所谓的城市建设要毁掉其中一部分,南京的老百姓有地方说话吗?”
为了保护梧桐树,南京一些普通市民自发组织“绿色丝带活动”,给即将被移栽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在媒体曝光以后,南京市政府部门多方案研究,为平衡好“保大树、保交通”的关系,已尽量设法减少施工对树木的影响。
此前的初步方案是,地铁三号线和地铁十号线的建设方提出需迁移2000棵城市树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的迁移。如三号线浮桥站站位由最初方案移至太平北路两侧水杉中间的路中方案,减少水杉移植47棵,减少大树移植188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词里的梧桐树。“树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尊重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棵树的移植和养护工作。”南京市副市长陆冰说。▲
这个通知是在3月15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地铁浮桥、常府街等站点实地调研后发布的。陆冰当天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意见表示,将对地铁三号线站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更改施工技法,尽可能保留街道两旁的梧桐树, 减少移植树木数量。
在回答记者怎么看待市民往梧桐树上系绿丝带的行为时,陆冰说,“南京市民对这个事情的关注是好事,他们对浓阴蔽日的梧桐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每动一棵树都要非常慎重。”通过这次事情,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树木的移植、审批、方案的公示,以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程序和机制也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相信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
作家的梧桐树
梧桐树是南京的市树。
眼下,這座曾经是民国首都的城市迎来了辛亥革命一百年,张灯结彩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但一批种植于民国时期的梧桐树,因为地铁三号线的缘故,即将从南京的主干道两侧消失。
“这些年,因为修路、扩路、修地铁,看着南京的梧桐树不断减少,高大的梧桐树的树枝被环卫工人锯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再被汽车拖走,路上一棵树都没有,心里挺难过的。”作家苏童对记者说。
1984年,苏童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上班。从北京抵达南京的第一天,他从火车站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火车站广场周围满目苍翠的法国梧桐树,对面的玄武湖中央的小岛,种的也是梧桐树。
那些年,苏童平时骑车上班,从西到东,穿越整个南京。南京的大街给他的印象就是梧桐树。中山东路、中山北路、汉中路、中央路一线,都种满了梧桐树。有时候,他会觉得,南京是被梧桐树包围的一个城市。虽然一些小街里弄也有水杉、樱花树,但南京更多的是梧桐树。
“有时候,同学、朋友来南京,我们就骑车,从下关沿街一直骑到中山陵。以新街口为坐标,骑自行车到南京的任何一个方向,都不用戴太阳帽,除了十字路口能见到阳光外,南京整个城市的街道,都被覆盖在梧桐树下。”苏童回忆说。
在这位作家的眼里,梧桐树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梧桐树,南京这个城市也好像有了灵性。梧桐树没有了,它的灵秀好像没有了,整条街道看上去没有生机和活力了,走在街上的人也看上去无精打采。”
春天,梧桐树发芽了,一片片嫩嫩绿绿的叶子,接着开始掉毛,迷了行人和骑车人的眼睛。夏天,炎热的时候,梧桐树的阔叶在街道两旁撑开,为来来往往的路人遮挡阳光;秋天,梧桐树的叶子红黄绿,让人看了心里很温暖;到了冬天,梧桐树开始落叶,落满了街道,看上去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
有哮喘病和过敏疾病的行人,一年之间最怕的几天,就在4月。到了这个季节,路旁的梧桐树在冒出绿叶时,往往会开花掉毛。起风的时候,它们就在南京的街道上空飞舞, 飘飘扬扬,看上去像是在下雪。
这些落毛的树往往是梧桐树里的雌树。也有园林部门接到市民投诉,问他们能不能治理一下梧桐树,让它不要落毛。有园林师也引进过国外技术,每年在梧桐树干上打洞灌药,后来发现效果不佳,而且树干上的大洞触目惊心,实在不够雅观。
不过,考虑到漫长炎热的夏日,南京是“火炉”城,这几天也不算什么。“除了这几天掉毛,迷人眼睛,呼吸道不舒服外,大部分时候,梧桐树还是让人很舒服的。每年梧桐树的毛毛雨最长也就是半个月左右,可是遮阳效果却达到5个月之久。”
苏童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空调还是富人奢侈品的时候,大部分老百姓在夏夜,往往会搬出躺椅和凉床,在街头的梧桐树下找个地方乘凉消暑。下班没来得及吃饭的人,往往会在梧桐树下的烧烤摊前,站着吃羊肉串和豆腐干,或是灌下一瓶冰镇啤酒、汽水。
小孩子是这时候的天使,他们在街头的凉床之间跑来跑去,快活地发出一阵阵尖叫。那些到城市里打工的乡下人,受不了炎热,也拿着一张茅草编织的凉席,就在街道旁的人行道上,梧桐树旁,找个干净地方躺下来,不一会便睡熟了。
那些慢生活和画面,至今仍留在苏童的记忆里。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叫做《我爱你,南京的林阴大道》,充分表达了南京人心中的自豪。歌词是这样写的:“我走在南京的林阴大道,再没有别的道路,比这更好,心中充满了恬静和清新,没有喧闹更忘掉那烦恼,如果亲爱的人能在一道,这条道路就更加美好。”
历史上的植树
据另一位作家叶兆言考证:历史上的南京,在六朝古都的时代,更多的是柳树。
公元229年,孙权将东吴国都从武昌迁到建业(今南京),开始了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南京之最》中记载:当时的建业城有一条专供皇帝使用的苑路,这是南京第一条人工街道,地点从今中山东路以南的淮海路一带,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门,全长有5公里。“道旁植槐、柳,路侧有宽深的御河,清澈的流水终年不绝。”
此后,在南京建都的东晋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各朝,也都沿用了古制,以槐树和柳树作为街道的行道树。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见多年战乱,南京的很多树木、山林被毁,于是在他登基后的第一年就下诏:“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在朝阳门(今中山门一带)外的钟山旁种植50多万株槐柳、漆树、棕树、桐树等。
为了让臣民种树,朱元璋甚至动用了充军之罪来惩治不按规定完成种树任务的人,他规定每户第一年植树200株,第二年植树400株,第三年种植600株,以此类推。“违者举家发云南金齿充军”。
一份文史资料上说,明朝的行道树以槐柳为主,朱元璋曾下令在内秦淮两侧栽种了不少柳树,而在御道和一些主干道两侧则栽种槐树,因为在古南京话中“槐”和“还(huan)”谐音,意喻出门平安归还的意思。
“历史上的南京有很多柳树,甚至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柳树也随处可见,‘无情最是台城柳’,秦淮河畔,南京各种各样的水塘边,到处能见到柳枝飘拂。柳树有一种苍凉感,一旦发生战乱,战后萧条,只有一样东西会不经意间又生气勃勃地长起来,那就是柳树。我觉得柳树的性格更能够代表了南京这个城市的传统,人怎么样都能活下去。” 叶兆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时间进入20世纪,南京最扎眼的却是法国梧桐。南京的老百姓都知道,南京的梧桐树很多是民国时期种的。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遗体暂借北京西山碧云寺保存。1927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复都南京后,国民政府命令“办理国都设计事宜”,特聘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和古力冶为建筑顾问,清华留美学生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者)为墨菲助手。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由孙科负责,并设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公处,由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规划。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29年12月完成了《首都计划》,它是近代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文件,如今的中山大道、林立的梧桐树、众多的民国建筑,均按照此计划逐步完成。
国民政府将南京紫金山选为孙中山墓地。在建设陵园的3年时间里,为迎接奉安大典,南京地方政府沿着南京市中山东路及陵园大道两旁,种植了大批的梧桐树。
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遗愿,将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国民党“立法委员”邱毅考证史料后,发微博说:“南京地方志里有记载说,当年每逢植树节,蒋委员长与夫人也会在南京植梧桐树,以纪念‘国父’。”
据著名林学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园中山植物园的傅焕光女儿傅甘回忆,当时的这批梧桐树并非从法国引进的,而是从当时的上海法租界引进的,当时人们都称为“法国梧桐(学名悬铃木)。”
“张恨水曾在南京住过很长时间,那时候没高楼,每天将东面窗户打开,远远地能看到紫金山。你想象那有多好,穿过一个城市,紫金山就在面前。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山的变化也不同,像一幅活的画。这种意象真是很美。我为什么要对树一直耿耿于怀,树有一种藏的作用,很多矮房子藏掉了,而且树有变化,不同角度不同季节,都不一样。”叶兆言说。
南京的第二次大规模栽植梧桐树,是在1953年。1949年后,新中国首任市长刘伯承,很喜欢高大挺拔的树木,对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的山坡、路旁、湖畔大量种植,与法国梧桐一起,为南京市民遮风避雨。
1953年,江蘇省有关部门在植物专家提议下,决定以栽种梧桐树为基本品种,抓南京城的绿化工作。南京的园林职工,在南京市中心的干道、南京长江路、中山路、太平南路、珠江路、中山东路两侧,栽下了一批梧桐树。此后,南京城栽植梧桐树形成热潮,成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
当时园林局的专家考虑,南京的主干道两侧,地下水管、煤气管、下水道遍布,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梧桐树有生长快、耐修剪、对地下生长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同时考虑到南京夏季天气热,骑车及行人多,高大、遮风挡雨的梧桐树,被选为南京绿化的基本树种之一。记者手头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南京600多条大小道路,都栽植了梧桐树,总数近10万棵。
梧桐树的消失
南京梧桐树的消失,和南京近20年的发展和旧城改造紧密相连。
1960年12月,周恩来、陈毅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他见到为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在紫金山大量砍伐森林。周总理当时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从而留住了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优美景色。
“我的一个画家朋友说,法国梧桐和柳树的姿态,它们枝条的生长方向是相反的,一个向上,一个垂下来。法国梧桐改变了南京的品位,在传统的伤感中,它增加了一些华贵气。在今天,梧桐比杨柳更能代表南京这个城市。从造福市民的角度来看,法国梧桐代替杨柳,显然是很好的进步。烈日炎炎,骑车族从巨大的梧桐树阴下走过,会少几份火气,多一丝凉意。”叶兆言说。
“其实,90年代以前,在南京也在砍树,比如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管、电线、路灯、电话线入地,道路加宽,天桥、人行地下通道的修建,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反复挖开,作为人行道两旁巨大的梧桐树,偶尔也会成为砍伐的对象。但那只是几棵几棵树的砍,基本上不会让人触目惊心。” 前南京博物院院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梁伯泉对记者说。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基本上每家都安装了空调,人们不再去街道乘凉了。街道和梧桐树,和他们生活和记忆距离渐渐远了。直到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南京的梧桐树和南京的旧城一样,开始陆续从他们面前消失。“对南京人来讲,这树已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南京的法国梧桐在消亡。砍树犹如一场残酷的战争……”叶兆言气愤地说。
最早的砍伐借口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南京市长王武龙提出了“亮化城市”的口号,一次就砍掉3000多棵梧桐树。“当时有关领导说是南京的悬铃木太厚太大,把商场的霓虹灯光都遮住了,不利于塑造大都市形象。” 梁伯泉老人回忆说。接下来,南京为了建设沪宁高速公路,将中山门外的梧桐大树砍光,又以拓宽车道、亮化城市为名,计划全部砍掉中山东路上中山门内至新街口道路两边的六排民国时期的梧桐树。
砍树引起南京市民的愤怒,梁伯泉和潘谷西等一批学者写信向建设部反映,呼吁禁止砍伐。后来建设部为此派员到南京,调查此事。结果南京市政府“考虑了专家的意见”,把“砍树方案”改了下,保留四排,砍掉两排梧桐树。
再接下来,南京中山门外、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中央路、玄武湖附近等等几十年树龄的梧桐树先后都被砍伐掉。当时,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梧桐树砍掉后,南京的原先道路、护城河与城门的关系完全被改变了,一个优美的地景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开阔的草坪、宽阔的马路,无遮拦的视线使得城门变得分外矮小。一些街道的树砍了以后,把绿化隔离带全栽上花,种上草,把原来的高大树换成小树。人行道用花岗岩、大理石铺,人走上去很滑,因为不透气,那些大树又憋死了。
“南京的老百姓称王武龙是‘砍树市长’、‘砍树书记’。我们写信给建设部多次,基本上检查者都是走过场。后来,我在一次会议上就狠狠地批评,一些领导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我要说他做的坏事,我要讲的就是这么3点,砍树,填河,拆房子。南京的砍树风直到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南京,指示南京‘要多种树,种大树,多栽花’后,才被迫停止。” 梁伯泉说。
2006年初,南京地铁二号线因建设需要,开始迁移主城区线路沿线的行道树。这批行道树主要集中在汉中路和中山东路上,大多为种植于民国时期的法国梧桐,共迁移了190棵。园林部门曾向南京市民承诺,将确保80%的迁移大树成活。南京媒体去探访了发现,当时被迁植走的法国梧桐,80%已死亡。
当年的“砍树市长”王武龙,如今在骂声中身陷囹圄。2006年7月13日,因涉嫌贪污腐败问题,被中纪委传唤谈话,从此在公众场合失踪。2007年底,安徽省检察院起诉,王武龙涉嫌受贿,共折合人民币683.64万元,被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然而梧桐树迁移的宿命并没有因此改变。2011年3月9日,因地铁三号线即将开工建设,主城区内超过600棵树要被迁移出主城,加上地铁十号线的建设在内,主城区一共要迁移1100棵树。
3月9日,南京太平北路沿线的40多棵法国梧桐开始迁移。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微博表示:“南京很多主干道的法国梧桐树栽种于1925年前后,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几代南京人对这些梧桐树的情感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因为所谓的城市建设要毁掉其中一部分,南京的老百姓有地方说话吗?”
为了保护梧桐树,南京一些普通市民自发组织“绿色丝带活动”,给即将被移栽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在媒体曝光以后,南京市政府部门多方案研究,为平衡好“保大树、保交通”的关系,已尽量设法减少施工对树木的影响。
此前的初步方案是,地铁三号线和地铁十号线的建设方提出需迁移2000棵城市树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的迁移。如三号线浮桥站站位由最初方案移至太平北路两侧水杉中间的路中方案,减少水杉移植47棵,减少大树移植188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词里的梧桐树。“树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尊重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棵树的移植和养护工作。”南京市副市长陆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