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批改一般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并且学生的学习效益与教师批改作业付出的精力不一定成正比。为了提高教学效益,笔者尝试对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方式进行改革:课前让学生初次批改,课后教师二次批改。该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探讨了作业批改新尝试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小学数学教师带来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作业批改
课外作业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学生巩固新知、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作业不仅要注重设计与布置,还要重视批改与订正,而后者往往是一线教师容易忽视的一环。在减负的课改理念下,不仅学生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把批改作业的时间前置,把第一次批改作业的对象换成学生,让学生课前批改数学作业可以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尝试。
一、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工作任务重
批改作业的时间占了教师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如果遇到所教班级学困生较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时候,即便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学生的成绩也不会成正比例提升。面对耗时低效的传统批改作业方式,一线教师常感到心力交瘁。
(二)学生订正不主动
学生订正作业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有些学困生学习严重脱节,哪怕教师标出正确答案,其还是模糊不清;有些学生习惯依赖家长或补习班辅导教师,对错题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只是应付性地订正;有些学生比较懒,对作业中的错题没有订正的习惯,为了逃避订正错题,有些学生甚至不断更换上交的作业本……面对复杂的学生问题,教师往往难以长期深入跟踪,作业错题订正形同虚设。
(三)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小学数学教师批改作业时间缩短,巧妙转换成可控的学生寻求答案、订正反思、互助互促的行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值得研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教材的研备和学生的辅导上,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否有效?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对作业的批改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了尝试,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适时的同步调整。
二、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改革的尝试
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且要有实效,必须在教师可控的区域内进行。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合适?数学课无疑成了首选。把批改作业时间放在第二天数学课前5~10分钟内进行,新课的教学与练习压缩在30分钟内完成,让数学作业批改与新内容的教学融合在一节课内完成。笔者用了一个月来尝试。
学生第一次互批,根据反馈,教师集中点评错得多的题目,待学生订正后教师作第二次批改。第一个月的初步尝试: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教师把平时的讲解时间压缩,把关键的知识点讲透,把多出来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大面积有效课堂活动和练习上,单元测验与平行班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再者,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上一节课的作业批改清晰,知识点过关,学生掌握透彻,对接下来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相反,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那么不管后面的课堂时间如何多,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都不会有显著性提高,这还会使后期的“补救”工作事倍功半。所以,课前批改作业,关键在于对中下层学生的辅导帮扶,让众多的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其综合能力上。通过组织协调,实行生生互助,尖子生教学困生解题思路,督促其及时订正。通过点对点的互助学习,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活动得到落实,尖子生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宽解题思路,丰富解题方法。这种尝试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新策略
(一)学生互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前一天的作业放到第二天数学课的前5~10分钟,交给学生来批改。
1. 分工明责
对学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地分组。以4人为单位,选出工作得力且成绩好的学生当组长,确定组内强弱搭配的两个互助对子:最强A→中C,次强B→弱D。最强A为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工作;强生批改弱生作业,辅导弱生的错题,督促其订正;弱生批改强生的作业,如果自己的作业出错,可参考强生的作业并在强生的帮扶下说出解题思路,让强生有针对地对弱生进行辅导。
2. 实践尝试
(1)前期准备:课前组长负责收集前一天的数学作业。数学课伊始,学生按互助对子交换作业本。组长准备好参考答案,统一用红笔批改和订正。
(2)批改订正:由组长组织逐一读答案,每读一题学生批改一题。遇到有成员出错的情况,可以由批改人先做记号,等所有题目的答案核对完毕,再进行对子间的辅导解答。如果对子间解决不了或对答案有疑议,由组长组织4人一起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请教师指导。所有错题用红笔自我订正后交到组长处;如果时间允许,组内互问错题的思路,确保改错人对题目的理解。
(3)检查核准:全组成员交叉批改、自我订正完毕,组长逐一核对,并在当次作业的页面下方写上“OK”字样,签上组长的名字,以表示作业经检查符合要求。收齐作业和参考答案上交教师。
(二)教师再批,促进调控,激励提升
教師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作业。预测作业中的难点或易错点,提前准备好巩固性题目。同时思考作业中哪些知识点与新课有关,提前做好作业对新课的导入准备。
教师当下工作:学生互批作业时,教师要统揽全局,调控各个小组的批改活动,关注班上学困生,随时做好援助的准备。
教师跟进工作:学生互批及订正完毕,教师要收集出错的题目,统计各题的出错率。如果某些题目出错率高,教师应马上在全班评讲,再组织全体学生对题目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如果有些题目能引申到当天数学课的新知时,不妨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用好最近发展区衔接新旧知识。
教师后期工作:对作业进行二次批改,集中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写上作业等级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作业批改
课外作业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学生巩固新知、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作业不仅要注重设计与布置,还要重视批改与订正,而后者往往是一线教师容易忽视的一环。在减负的课改理念下,不仅学生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把批改作业的时间前置,把第一次批改作业的对象换成学生,让学生课前批改数学作业可以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尝试。
一、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工作任务重
批改作业的时间占了教师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如果遇到所教班级学困生较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时候,即便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学生的成绩也不会成正比例提升。面对耗时低效的传统批改作业方式,一线教师常感到心力交瘁。
(二)学生订正不主动
学生订正作业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有些学困生学习严重脱节,哪怕教师标出正确答案,其还是模糊不清;有些学生习惯依赖家长或补习班辅导教师,对错题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只是应付性地订正;有些学生比较懒,对作业中的错题没有订正的习惯,为了逃避订正错题,有些学生甚至不断更换上交的作业本……面对复杂的学生问题,教师往往难以长期深入跟踪,作业错题订正形同虚设。
(三)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小学数学教师批改作业时间缩短,巧妙转换成可控的学生寻求答案、订正反思、互助互促的行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值得研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教材的研备和学生的辅导上,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否有效?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对作业的批改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了尝试,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适时的同步调整。
二、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改革的尝试
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且要有实效,必须在教师可控的区域内进行。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合适?数学课无疑成了首选。把批改作业时间放在第二天数学课前5~10分钟内进行,新课的教学与练习压缩在30分钟内完成,让数学作业批改与新内容的教学融合在一节课内完成。笔者用了一个月来尝试。
学生第一次互批,根据反馈,教师集中点评错得多的题目,待学生订正后教师作第二次批改。第一个月的初步尝试: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教师把平时的讲解时间压缩,把关键的知识点讲透,把多出来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大面积有效课堂活动和练习上,单元测验与平行班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再者,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上一节课的作业批改清晰,知识点过关,学生掌握透彻,对接下来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相反,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那么不管后面的课堂时间如何多,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都不会有显著性提高,这还会使后期的“补救”工作事倍功半。所以,课前批改作业,关键在于对中下层学生的辅导帮扶,让众多的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其综合能力上。通过组织协调,实行生生互助,尖子生教学困生解题思路,督促其及时订正。通过点对点的互助学习,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活动得到落实,尖子生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宽解题思路,丰富解题方法。这种尝试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新策略
(一)学生互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前一天的作业放到第二天数学课的前5~10分钟,交给学生来批改。
1. 分工明责
对学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地分组。以4人为单位,选出工作得力且成绩好的学生当组长,确定组内强弱搭配的两个互助对子:最强A→中C,次强B→弱D。最强A为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工作;强生批改弱生作业,辅导弱生的错题,督促其订正;弱生批改强生的作业,如果自己的作业出错,可参考强生的作业并在强生的帮扶下说出解题思路,让强生有针对地对弱生进行辅导。
2. 实践尝试
(1)前期准备:课前组长负责收集前一天的数学作业。数学课伊始,学生按互助对子交换作业本。组长准备好参考答案,统一用红笔批改和订正。
(2)批改订正:由组长组织逐一读答案,每读一题学生批改一题。遇到有成员出错的情况,可以由批改人先做记号,等所有题目的答案核对完毕,再进行对子间的辅导解答。如果对子间解决不了或对答案有疑议,由组长组织4人一起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请教师指导。所有错题用红笔自我订正后交到组长处;如果时间允许,组内互问错题的思路,确保改错人对题目的理解。
(3)检查核准:全组成员交叉批改、自我订正完毕,组长逐一核对,并在当次作业的页面下方写上“OK”字样,签上组长的名字,以表示作业经检查符合要求。收齐作业和参考答案上交教师。
(二)教师再批,促进调控,激励提升
教師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作业。预测作业中的难点或易错点,提前准备好巩固性题目。同时思考作业中哪些知识点与新课有关,提前做好作业对新课的导入准备。
教师当下工作:学生互批作业时,教师要统揽全局,调控各个小组的批改活动,关注班上学困生,随时做好援助的准备。
教师跟进工作:学生互批及订正完毕,教师要收集出错的题目,统计各题的出错率。如果某些题目出错率高,教师应马上在全班评讲,再组织全体学生对题目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如果有些题目能引申到当天数学课的新知时,不妨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用好最近发展区衔接新旧知识。
教师后期工作:对作业进行二次批改,集中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写上作业等级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