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平面设计发展轨迹的研究,我们通常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去探讨,特别对于意识形态的探究尤为侧重,而对自然科学对于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关注很少。但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整个20世纪,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所有重要的设计思潮都与自然科学的发现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现代性影响最为深刻的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精神分析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自然科学对于平面设计精神领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平面设计 自然科学 进化论 物理学 精神分析学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变化,反映着科学中的变化,开展对这两个领域的基本单位更深层实在的研究,将会产生新的形式。”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越,自然科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一改以往人文科学的领先地位,反倒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拉着哲学、人文、艺术学科往前跟进。从生物学巨人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再到物理学的惊人发展(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裂变、宇宙膨胀……)以及数学大辩论到天文学、医学、化学、遗传学等的学科奇迹,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自然科学带给设计艺术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是本质的还是表象的,它们都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实证的世纪,科学的理性正是设计艺术现代性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印刷技术、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它们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已有不少相关论述产生,这里不再赘述。而自然科学学科本身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还很少被人关注。本文将尝试从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3个方面入手,探索自然科学对于平面设计的深层影响,希望能抛砖引玉借此引起学者对于此方面研究的关注。
一 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精神基础和达尔文进化论
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科学终于一步步战胜了宗教。从19世纪开始,世界受知识支配,或者可以说“屈服于”科学。居支配地位的知识性走向是深刻的,因为科学的贡献不仅仅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也涉及到已经改变人们全部生活的具体领域。除了改变人们所思的内容,也改变了所思的方式。
在此之前,宗教占领着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神学相信“创世说”,这蕴含的意义是对社会最初形态——伊甸园的追求,人们推崇先知、先贤,构造有美好道德的先前社会,这实质上是一个保守社会。再加上中世纪高压统治下人们对思想自由的古希腊罗马的向往,使得现代主义以前的艺术包括平面设计始终在“历史主义”的驱策下推崇复古。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风格的极致“复活”,维多利亚风格是对中世纪歌德风格的追捧,“工艺美术”运动也是一个复旧运动,意在恢复中世纪的手工艺。而正是科学打击了“历史主义”的统治。
1859年生物学领域发生的事件,足以撼动整个世界的精神领域,足以改变很多东西。这一年,《物种起源》发表,进化论在大量证据、无数次辩论下逐渐获得认同,神学“创世说”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过时的故事。生物在演进中追寻的是不断进步的路线,这个理论必然推论到一个事实:现存的形态是最好的形态,“存在即合理”。它所隐含的意义更为重要:现在优于历史,“历史主义”彻底垮台。相信达尔文主义的设计师们终于可以抛下对“复古”的执着,而有理由建立“现在”的设计,令人兴奋的是,这种设计不需要再追求以往任何的风格语言。
在“新艺术”运动中,摒弃历史的倾向已经出现,这是设计史上第一次完全抛弃对历史的装饰和设计风格的依赖,完全从自然中吸取装饰动机的设计运动(不必回避这里有受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远的来说哲学意义上有柏拉图的影子,因此其形式表达并不现代),尽管在形式上的无作为不能使“新艺术”运动成为现代设计的奠基者,但这种摒弃任何历史的精神对“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有实质上的影响。而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也正是一个完全从历史模仿中解脱的、形式独立的设计运动。
正是以进化论为主的科学发现(其他还包括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等证明了神学谬误的自然科学学说),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建立了深层理论依据,使得“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最终从旧的语汇中解脱。这是艺术对科学的回应。
二 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和物理学发现
如果说生物学从物种的演变上见证了一个无神的人类起源,那么物理学则更进一步,将有关基本粒子的研究回溯到了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诸多思想惊人的互补,指向着对隐秘的基本原理及其地位的探究,量子、中子、电子、基因等的研究都在共同指向同一个故事。而这种指向被体验为艺术时,艺术开始关注物质的内在结构,关注基本形态。这种探索从塞尚企图简化艺术、把艺术还原为基本原理时就已经“开弓”没有了“回头箭”。
对于现代平面设计形式语言形成的探究,需要从对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形成的探索开始。20世纪初的新绘画探索者,很大部分参与了作为民主的艺术形式的平面设计的革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等蕴含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而它们的形式语言的形成从一开始就离不开物理学的发现,特别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更大些,这在下一节将会论及。
受塞尚影响的立体主义者进一步接受了新物理学,世界被重新解释了,微粒成为所有完全不同类物质的共同结构,一个全新的结构概念被艺术表现了。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们》攻击了以前所有的艺术思想,在这里毕加索企图将物象还原为构成图像的“微粒”——几何形。对于立体主义这样的做法,先锋派作家G·阿里波耐评价为是体现“科学的、自然的、神秘的和直觉的立体派”,直接肯定了科学性知识在其间的作用,而这种诉诸几何形的表达也被平面设计作为表达方式,这在构成主义、风格派的版面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从立体主义开始把设计的基本元素——色彩、线条等,也开始作为美的本身来表达,而不是具体形的附属物,具象的形式消失了。形式凌驾于内容,这与现代绘画抛弃内容注重形式一样,现代设计也从形式的创新开始了,这些都与物理学对万物形式的重新解释密切相关。
而爱因斯坦的发现不仅仅是物质结构上的,更是时空上的。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之后更丰富为广义相对论,于是对时间的兴趣被诸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达达主义等关注。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所表现的时间性和构成主义海报中几何体的动态突破所表现的时间性,都是对事物在时间中持续占有空间的回应。未来派的艺术家们则发现通过对字母的编排、变形能表现出动态场景,就如未来派诗人马尔拉姆所说,诗歌“是为能够读出声音而准备的乐谱,它把活字的异质性作为表现的主题,书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像伴奏时随之发出声音那样重要的程度”。艺术家们企图抛弃事物的物质表象,转而表现时间、空间、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具象的描绘逐渐为抽象的点线面所代替。
物理学解释世界,数学是基本定义手段。就像物理学家通常也热衷于数学一样,对于新的形式充满热情的艺术家们表现出了对数学的极大热爱。风格派意图用原色和直线来还原世界、表达万物的结构,其书籍设计也将视觉因素降至最低,高度理性化,纵横编排。在风格派看来,精神可以通过纯造型的因素,诸如原色,以及黑暗与光明、水平线与垂线的对比,而得到最佳的表达。这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和荷兰数学家、
苏恩梅克尔的交往中接受了其所谓“造型数学”(Plastic Mathematics)的理论不无关系。在他看来,水平线、垂线与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线与太阳的照射有联系,水平线则与地球绕太阳的不变运行相关联,而三原色代表着一切色彩。这种影响还被带到了包豪斯,进而带到了瑞士,启发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兴起。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对数学精神的执着,对平面设计界影响了长达20年经久不衰,而实际上这种形式上的极简、表现内在结构的方式、抽象的实在,堪称朴素而简单的方式,也是物理学家不断剥离物体的方式。
三 个人表达和精神分析学
20世纪也是心理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开始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洞察自身。正规宗教的衰落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不同于任何早先的世纪。从弗洛伊德发表《释梦》开始,“无意识”便成为20世纪艺术最流行的主题之一,尽管最终这个主题本身已经被之后的科学家质疑。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无意识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意识则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而这又与压抑、性、幼儿时期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渗透到了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达达主义着迷于对精神分析学的表现,他们怀疑现实是否能被描述,从道德上、社会意义上质疑有意识的现实的可表述性。相应的,他们相信本能,相信“无意识”,转向再现天真、纯洁、明晰,就像童年和偶然性。达达主义者发现了照片拼贴这种平面表现方式可以用来表现“无意识”,他们将撕碎的纸条或照片随机洒落在纸面并固定,即成为一幅无意识的平面作品。由达达主义者发现的照片拼贴方法,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方法。
到了超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彻底成为主体,梦境在S·达利的画中显得既繁盛又恐怖。探索“比真实世界背后的真实更真实”的世界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是纯心理的自动。因为梦的表现,使得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了种种想象和隐喻,而图片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这种主题处理方式对平面设计的启发重大。
四 结语
在很多年前,C·莱维-斯特劳斯就已经看到了科学的意义,认为科学极大地拓展和改变了我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看法,而且也变革了知识界赖以运行的法则。科学家在寻找身边经验问题的越来越根本的答案过程中埋头耕耘,而艺术和文人学科对科学家所能取得的极其重要的发现做出回应。尽管从20世纪末开始文化陷入了后现代的泥沼——人们就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是否存在黄昏的争论纷纷,基督教在“人性”上重新“进化”,精神分析学的科学性摇摇欲坠,“无意识”本身受到质疑,而以“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表达的现代艺术、设计处境尴尬……但科学仍将继续影响艺术、影响平面设计。在旧有的形式已然立足不稳的情况下,平面设计需要注入新的意义,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前沿科学。E·O·威尔逊1998年就已经在他的专著《一致性:知识的一体性》中阐明了观点: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存在主义的时代,它要求协调一致的学问、普遍的分享,所有的文化都在尝试与自然界和超自然界达成协议,并创造出美、产生知识和追求真理。这当然也包括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 梅格斯,柴常佩译:《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 彼得·沃森,朱进东等译:《二十世纪思想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 白石和也,王传杰译:《视觉传达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 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 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王静艳,女,1979—,浙江奉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单位:宁波大学。
关键词:平面设计 自然科学 进化论 物理学 精神分析学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变化,反映着科学中的变化,开展对这两个领域的基本单位更深层实在的研究,将会产生新的形式。”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越,自然科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一改以往人文科学的领先地位,反倒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拉着哲学、人文、艺术学科往前跟进。从生物学巨人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再到物理学的惊人发展(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裂变、宇宙膨胀……)以及数学大辩论到天文学、医学、化学、遗传学等的学科奇迹,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自然科学带给设计艺术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是本质的还是表象的,它们都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实证的世纪,科学的理性正是设计艺术现代性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印刷技术、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它们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已有不少相关论述产生,这里不再赘述。而自然科学学科本身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还很少被人关注。本文将尝试从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3个方面入手,探索自然科学对于平面设计的深层影响,希望能抛砖引玉借此引起学者对于此方面研究的关注。
一 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精神基础和达尔文进化论
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科学终于一步步战胜了宗教。从19世纪开始,世界受知识支配,或者可以说“屈服于”科学。居支配地位的知识性走向是深刻的,因为科学的贡献不仅仅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也涉及到已经改变人们全部生活的具体领域。除了改变人们所思的内容,也改变了所思的方式。
在此之前,宗教占领着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神学相信“创世说”,这蕴含的意义是对社会最初形态——伊甸园的追求,人们推崇先知、先贤,构造有美好道德的先前社会,这实质上是一个保守社会。再加上中世纪高压统治下人们对思想自由的古希腊罗马的向往,使得现代主义以前的艺术包括平面设计始终在“历史主义”的驱策下推崇复古。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风格的极致“复活”,维多利亚风格是对中世纪歌德风格的追捧,“工艺美术”运动也是一个复旧运动,意在恢复中世纪的手工艺。而正是科学打击了“历史主义”的统治。
1859年生物学领域发生的事件,足以撼动整个世界的精神领域,足以改变很多东西。这一年,《物种起源》发表,进化论在大量证据、无数次辩论下逐渐获得认同,神学“创世说”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过时的故事。生物在演进中追寻的是不断进步的路线,这个理论必然推论到一个事实:现存的形态是最好的形态,“存在即合理”。它所隐含的意义更为重要:现在优于历史,“历史主义”彻底垮台。相信达尔文主义的设计师们终于可以抛下对“复古”的执着,而有理由建立“现在”的设计,令人兴奋的是,这种设计不需要再追求以往任何的风格语言。
在“新艺术”运动中,摒弃历史的倾向已经出现,这是设计史上第一次完全抛弃对历史的装饰和设计风格的依赖,完全从自然中吸取装饰动机的设计运动(不必回避这里有受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远的来说哲学意义上有柏拉图的影子,因此其形式表达并不现代),尽管在形式上的无作为不能使“新艺术”运动成为现代设计的奠基者,但这种摒弃任何历史的精神对“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有实质上的影响。而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也正是一个完全从历史模仿中解脱的、形式独立的设计运动。
正是以进化论为主的科学发现(其他还包括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等证明了神学谬误的自然科学学说),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建立了深层理论依据,使得“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最终从旧的语汇中解脱。这是艺术对科学的回应。
二 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和物理学发现
如果说生物学从物种的演变上见证了一个无神的人类起源,那么物理学则更进一步,将有关基本粒子的研究回溯到了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诸多思想惊人的互补,指向着对隐秘的基本原理及其地位的探究,量子、中子、电子、基因等的研究都在共同指向同一个故事。而这种指向被体验为艺术时,艺术开始关注物质的内在结构,关注基本形态。这种探索从塞尚企图简化艺术、把艺术还原为基本原理时就已经“开弓”没有了“回头箭”。
对于现代平面设计形式语言形成的探究,需要从对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形成的探索开始。20世纪初的新绘画探索者,很大部分参与了作为民主的艺术形式的平面设计的革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等蕴含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而它们的形式语言的形成从一开始就离不开物理学的发现,特别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更大些,这在下一节将会论及。
受塞尚影响的立体主义者进一步接受了新物理学,世界被重新解释了,微粒成为所有完全不同类物质的共同结构,一个全新的结构概念被艺术表现了。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们》攻击了以前所有的艺术思想,在这里毕加索企图将物象还原为构成图像的“微粒”——几何形。对于立体主义这样的做法,先锋派作家G·阿里波耐评价为是体现“科学的、自然的、神秘的和直觉的立体派”,直接肯定了科学性知识在其间的作用,而这种诉诸几何形的表达也被平面设计作为表达方式,这在构成主义、风格派的版面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从立体主义开始把设计的基本元素——色彩、线条等,也开始作为美的本身来表达,而不是具体形的附属物,具象的形式消失了。形式凌驾于内容,这与现代绘画抛弃内容注重形式一样,现代设计也从形式的创新开始了,这些都与物理学对万物形式的重新解释密切相关。
而爱因斯坦的发现不仅仅是物质结构上的,更是时空上的。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之后更丰富为广义相对论,于是对时间的兴趣被诸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达达主义等关注。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所表现的时间性和构成主义海报中几何体的动态突破所表现的时间性,都是对事物在时间中持续占有空间的回应。未来派的艺术家们则发现通过对字母的编排、变形能表现出动态场景,就如未来派诗人马尔拉姆所说,诗歌“是为能够读出声音而准备的乐谱,它把活字的异质性作为表现的主题,书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像伴奏时随之发出声音那样重要的程度”。艺术家们企图抛弃事物的物质表象,转而表现时间、空间、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具象的描绘逐渐为抽象的点线面所代替。
物理学解释世界,数学是基本定义手段。就像物理学家通常也热衷于数学一样,对于新的形式充满热情的艺术家们表现出了对数学的极大热爱。风格派意图用原色和直线来还原世界、表达万物的结构,其书籍设计也将视觉因素降至最低,高度理性化,纵横编排。在风格派看来,精神可以通过纯造型的因素,诸如原色,以及黑暗与光明、水平线与垂线的对比,而得到最佳的表达。这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和荷兰数学家、
苏恩梅克尔的交往中接受了其所谓“造型数学”(Plastic Mathematics)的理论不无关系。在他看来,水平线、垂线与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线与太阳的照射有联系,水平线则与地球绕太阳的不变运行相关联,而三原色代表着一切色彩。这种影响还被带到了包豪斯,进而带到了瑞士,启发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兴起。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对数学精神的执着,对平面设计界影响了长达20年经久不衰,而实际上这种形式上的极简、表现内在结构的方式、抽象的实在,堪称朴素而简单的方式,也是物理学家不断剥离物体的方式。
三 个人表达和精神分析学
20世纪也是心理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开始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洞察自身。正规宗教的衰落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不同于任何早先的世纪。从弗洛伊德发表《释梦》开始,“无意识”便成为20世纪艺术最流行的主题之一,尽管最终这个主题本身已经被之后的科学家质疑。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无意识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意识则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而这又与压抑、性、幼儿时期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渗透到了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达达主义着迷于对精神分析学的表现,他们怀疑现实是否能被描述,从道德上、社会意义上质疑有意识的现实的可表述性。相应的,他们相信本能,相信“无意识”,转向再现天真、纯洁、明晰,就像童年和偶然性。达达主义者发现了照片拼贴这种平面表现方式可以用来表现“无意识”,他们将撕碎的纸条或照片随机洒落在纸面并固定,即成为一幅无意识的平面作品。由达达主义者发现的照片拼贴方法,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方法。
到了超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彻底成为主体,梦境在S·达利的画中显得既繁盛又恐怖。探索“比真实世界背后的真实更真实”的世界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是纯心理的自动。因为梦的表现,使得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了种种想象和隐喻,而图片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这种主题处理方式对平面设计的启发重大。
四 结语
在很多年前,C·莱维-斯特劳斯就已经看到了科学的意义,认为科学极大地拓展和改变了我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看法,而且也变革了知识界赖以运行的法则。科学家在寻找身边经验问题的越来越根本的答案过程中埋头耕耘,而艺术和文人学科对科学家所能取得的极其重要的发现做出回应。尽管从20世纪末开始文化陷入了后现代的泥沼——人们就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是否存在黄昏的争论纷纷,基督教在“人性”上重新“进化”,精神分析学的科学性摇摇欲坠,“无意识”本身受到质疑,而以“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表达的现代艺术、设计处境尴尬……但科学仍将继续影响艺术、影响平面设计。在旧有的形式已然立足不稳的情况下,平面设计需要注入新的意义,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前沿科学。E·O·威尔逊1998年就已经在他的专著《一致性:知识的一体性》中阐明了观点: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存在主义的时代,它要求协调一致的学问、普遍的分享,所有的文化都在尝试与自然界和超自然界达成协议,并创造出美、产生知识和追求真理。这当然也包括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 梅格斯,柴常佩译:《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 彼得·沃森,朱进东等译:《二十世纪思想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 白石和也,王传杰译:《视觉传达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 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 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王静艳,女,1979—,浙江奉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