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儒
在临古成风的清初画坛,绘画几乎千人一面,特别是文人自我救赎的精神追求一跌千丈。因此就少了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多了复制与平庸。凡事并非绝对,总有一些例外,譬如主持编辑《佩文斋书画谱》和绘制《万寿盛典图》的黄鼎,在“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主流背景下,独然而立,开创了一片个性显然的书画天地。
黄鼎不仅反复研习前人画法,譬如王原祁和黄公望,他还走出深宅大院,走向日新月异的大自然,细致观摩,潜心体味,不倦写生,以致下笔有生机,入画有神韵,正如时人所说:“生平好游览,杖履所到,凡诡奇殊异之状,寄之于画。”著名诗人沈德潜称当时画坛有“五士”造诣非凡。他们是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王翚和黄鼎。沈氏之说比较客观,譬如王原祁有官职,平台高大,容易出名。其余均为寒士,其中恽寿平、吴历、王翚却和黄鼎不同,他们都曾得到官方的推介和褒扬,走向成功自然少了一些艰难与坎坷,唯黄鼎全凭画艺博得一席之地,实乃不易,令人折服。看到如此評论,心犹戚戚,老包同也。
先前我读过黄鼎的《山水图》,印象颇深。初视感觉其笔墨苍劲,古意盎然。参天古树,错落有致,尤其是挺拔的古树与裸露的坡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令人向往。芳草萋萋,溪流淙淙,麓台轩昂,亭阁翼然。显然此处非隐者莫属。乡野之隐,总是心有所系。览尽整个画面,却不见人之踪影。隐者隐于何处?老包到访,也不迎接一下。我难免不怨怼一番。
当我看到黄鼎的《醉儒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隐士携着酒壶独往深林了。
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然醉倒在高耸入云的古木之下,就着斜坡酣然入睡,鼾声如雷。瞧瞧他那模样儿,实在是不堪入目。他裸裎上体,双手环绕颌下,头枕左胳膊而侧卧;眉毛竖立,双眼微闭,嘴里不停地喷着酒气,好在他的胳膊遮挡住了嘴,不然一定让人看到他那垂涎的丑陋。他的腹部起伏颤动,由急促而均匀;双脚偶尔动弹一下,可能受到虫蝇的侵袭。一只酒坛倒在胸前的兽皮上,残液滋滋,空气中弥漫着酒的芬芳;而背后两只酒坛已然空空,静静地并立于树下,不停地倒吸凉气——这家伙的酒量,真的好生了得!
可你回转过头来再看的时候,又越发觉得他的可爱与可亲,一下子就觉得是故人相逢一般,或者干脆就是自个儿的另一面尊容。我真想悄悄地靠近他,一睹隐士的风流倜傥与放荡不羁。或者拿起酒坛旁的那函古书,静静地坐在隐士的身旁,读上一二页……等他醒来,我们谈上一阵子的读书心得,或许相见恨晚,高山流水终入怀。
此情此景,自然而然让我忆起1999年的夏天,我和两位情趣相投的同事首次进入石台县境内的原始森林。置身清幽的环境,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啼,每一泓溪流……都散发着远古的馨香。静心于大野,坐忘尘世的烦恼与忧愁,仿佛步入世外桃源,乐不思蜀。溪中有巨石一尊,流水遇之分流,泠泠不止;岸边古木参天,遮光挡日却不阴晦。我脱光了衣裳,坐于涧石之上,双目微闭,遐思无边。物我两忘之际,同事悄悄地端起了相机,咔嚓——咔嚓……给我留下了多张罕见的几乎裸体的照片。
每每视之,难免不面红耳赤——这便是老包的另一面,恰如《醉儒图》中的隐者。
双猫
看到黄慎的《双猫图》,怦然心动。
生为灵物,猫与人类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愫。据专家考古与考证,野猫驯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3500年前。其物种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埃及的沙漠野猫,二是起源于波斯的波斯野猫。作为家庭宠物的主力军,猫比狗更加得到人类的青睐与喜爱。钱钟书先生在《猫》文中这样写道:“猫是理智、情感、勇敢三德全备的动物:它扑灭老鼠,像除暴安良的侠客;它静坐念佛,像沉思悟道的哲学家;它叫春求偶,又像抒情歌唱的诗人。”
因为喜欢猫的灵性与神秘,许多画家的笔下不乏可爱的猫咪——在“猫”字后面加上一个“咪”字,似乎可爱的程度一下子倍增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对猫的溺爱。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够抓到老鼠即是好猫。因此,大家对猫的喜爱就多了一分理性与功利。普通百姓家的猫,当然上不了“宠物”那个高雅的台面,多为功利主义。只是充当宠物的猫,自然失去功利性的“猎取”的意义。两个角色哪个更重要,恐怕难以得出肯定的答案。
好了,还是说“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双猫图》。
这也是一白一黑的猫儿。我也想称之“猫咪”,可一看它们那么富泰而肥硕的身材,就像看到健硕的美女,你说她小鸟依人,实在难以启齿。
一贯养尊处优的白猫黑猫,突然来到野外的广阔天地里,诚然开了眼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们除了嬉戏还是嬉戏,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给它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譬如戏蝶,譬如追逐蜻蜓。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它们都是黄慎家豢养的那两只猫,趁主人外出,它们尾随其后,然后分道扬镳。
这里的环境对于它们而言,都是陌生的,充满着美好的诱惑。老黄家的庭院固然精美,在扬州的寓所当中确实能够排上名号——它早已告别了主人早年卖画为生的窘境,处处亭阁,时时花香,可日久生倦,两只猫已经疲于这种优游的生活。突围,绝非一时冲动。
当它们摆脱了固有的生存环境,面对耳目一新的世界,哪有理由不欢愉万分呢?
你看看它们在一起玩得多么开心!简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突然,头顶上一阵哗然,或许是南飞的雁阵。它们各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肥硕的白猫判断最为准确,瞬间凝止了动态,譬如后肢伏地,前肢支撑颈项,昂首仰望,仿佛雕塑一般。黑猫或许稍微迟钝一点,等它侧过脑袋时,雁阵已经到了远处;或许它一开始判断就有误差,与白猫的准确判断相差甚远。那一刻,它们的尾巴瞬间定格,整个身体保持了嬉戏时的绝妙状态——多么美好的时刻啊!画家黄慎抓住了这个瞬间的动态,将一瞬化为永恒。
除了神形俱佳、天趣自成的双猫以外,你再看看不远处似箭的蒲草和怒放的野菊。它们在弱风吹拂下,微微倾斜,自东向西,飒然有声。顷刻之间,画面的上方由呆板而变得生机盎然,野趣更加浓郁。这恰恰是双猫乐而忘返的最充足的理由。
至于双猫黑白同框的情景,我确实有过经历。我曾在《月光下的双猫图》中写道:“回到小区,发现传达室的窗台上有两只猫,白的在前,黑的在后,似乎眼神忧郁地望着我,远远的。面对如此经典的《双猫图》,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渐渐地靠近它。嗖——白猫蹿走了,竟然是一只!恍然大悟,原来那只‘黑猫’是白猫的影子。”
我忽然想起黄慎的一副自题联:“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难道这不是一次“意外”?
编辑:刘亚荣
在临古成风的清初画坛,绘画几乎千人一面,特别是文人自我救赎的精神追求一跌千丈。因此就少了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多了复制与平庸。凡事并非绝对,总有一些例外,譬如主持编辑《佩文斋书画谱》和绘制《万寿盛典图》的黄鼎,在“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主流背景下,独然而立,开创了一片个性显然的书画天地。
黄鼎不仅反复研习前人画法,譬如王原祁和黄公望,他还走出深宅大院,走向日新月异的大自然,细致观摩,潜心体味,不倦写生,以致下笔有生机,入画有神韵,正如时人所说:“生平好游览,杖履所到,凡诡奇殊异之状,寄之于画。”著名诗人沈德潜称当时画坛有“五士”造诣非凡。他们是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王翚和黄鼎。沈氏之说比较客观,譬如王原祁有官职,平台高大,容易出名。其余均为寒士,其中恽寿平、吴历、王翚却和黄鼎不同,他们都曾得到官方的推介和褒扬,走向成功自然少了一些艰难与坎坷,唯黄鼎全凭画艺博得一席之地,实乃不易,令人折服。看到如此評论,心犹戚戚,老包同也。
先前我读过黄鼎的《山水图》,印象颇深。初视感觉其笔墨苍劲,古意盎然。参天古树,错落有致,尤其是挺拔的古树与裸露的坡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令人向往。芳草萋萋,溪流淙淙,麓台轩昂,亭阁翼然。显然此处非隐者莫属。乡野之隐,总是心有所系。览尽整个画面,却不见人之踪影。隐者隐于何处?老包到访,也不迎接一下。我难免不怨怼一番。
当我看到黄鼎的《醉儒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隐士携着酒壶独往深林了。
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然醉倒在高耸入云的古木之下,就着斜坡酣然入睡,鼾声如雷。瞧瞧他那模样儿,实在是不堪入目。他裸裎上体,双手环绕颌下,头枕左胳膊而侧卧;眉毛竖立,双眼微闭,嘴里不停地喷着酒气,好在他的胳膊遮挡住了嘴,不然一定让人看到他那垂涎的丑陋。他的腹部起伏颤动,由急促而均匀;双脚偶尔动弹一下,可能受到虫蝇的侵袭。一只酒坛倒在胸前的兽皮上,残液滋滋,空气中弥漫着酒的芬芳;而背后两只酒坛已然空空,静静地并立于树下,不停地倒吸凉气——这家伙的酒量,真的好生了得!
可你回转过头来再看的时候,又越发觉得他的可爱与可亲,一下子就觉得是故人相逢一般,或者干脆就是自个儿的另一面尊容。我真想悄悄地靠近他,一睹隐士的风流倜傥与放荡不羁。或者拿起酒坛旁的那函古书,静静地坐在隐士的身旁,读上一二页……等他醒来,我们谈上一阵子的读书心得,或许相见恨晚,高山流水终入怀。
此情此景,自然而然让我忆起1999年的夏天,我和两位情趣相投的同事首次进入石台县境内的原始森林。置身清幽的环境,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啼,每一泓溪流……都散发着远古的馨香。静心于大野,坐忘尘世的烦恼与忧愁,仿佛步入世外桃源,乐不思蜀。溪中有巨石一尊,流水遇之分流,泠泠不止;岸边古木参天,遮光挡日却不阴晦。我脱光了衣裳,坐于涧石之上,双目微闭,遐思无边。物我两忘之际,同事悄悄地端起了相机,咔嚓——咔嚓……给我留下了多张罕见的几乎裸体的照片。
每每视之,难免不面红耳赤——这便是老包的另一面,恰如《醉儒图》中的隐者。
双猫
看到黄慎的《双猫图》,怦然心动。
生为灵物,猫与人类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愫。据专家考古与考证,野猫驯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3500年前。其物种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埃及的沙漠野猫,二是起源于波斯的波斯野猫。作为家庭宠物的主力军,猫比狗更加得到人类的青睐与喜爱。钱钟书先生在《猫》文中这样写道:“猫是理智、情感、勇敢三德全备的动物:它扑灭老鼠,像除暴安良的侠客;它静坐念佛,像沉思悟道的哲学家;它叫春求偶,又像抒情歌唱的诗人。”
因为喜欢猫的灵性与神秘,许多画家的笔下不乏可爱的猫咪——在“猫”字后面加上一个“咪”字,似乎可爱的程度一下子倍增了,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对猫的溺爱。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够抓到老鼠即是好猫。因此,大家对猫的喜爱就多了一分理性与功利。普通百姓家的猫,当然上不了“宠物”那个高雅的台面,多为功利主义。只是充当宠物的猫,自然失去功利性的“猎取”的意义。两个角色哪个更重要,恐怕难以得出肯定的答案。
好了,还是说“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双猫图》。
这也是一白一黑的猫儿。我也想称之“猫咪”,可一看它们那么富泰而肥硕的身材,就像看到健硕的美女,你说她小鸟依人,实在难以启齿。
一贯养尊处优的白猫黑猫,突然来到野外的广阔天地里,诚然开了眼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们除了嬉戏还是嬉戏,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给它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譬如戏蝶,譬如追逐蜻蜓。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它们都是黄慎家豢养的那两只猫,趁主人外出,它们尾随其后,然后分道扬镳。
这里的环境对于它们而言,都是陌生的,充满着美好的诱惑。老黄家的庭院固然精美,在扬州的寓所当中确实能够排上名号——它早已告别了主人早年卖画为生的窘境,处处亭阁,时时花香,可日久生倦,两只猫已经疲于这种优游的生活。突围,绝非一时冲动。
当它们摆脱了固有的生存环境,面对耳目一新的世界,哪有理由不欢愉万分呢?
你看看它们在一起玩得多么开心!简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突然,头顶上一阵哗然,或许是南飞的雁阵。它们各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肥硕的白猫判断最为准确,瞬间凝止了动态,譬如后肢伏地,前肢支撑颈项,昂首仰望,仿佛雕塑一般。黑猫或许稍微迟钝一点,等它侧过脑袋时,雁阵已经到了远处;或许它一开始判断就有误差,与白猫的准确判断相差甚远。那一刻,它们的尾巴瞬间定格,整个身体保持了嬉戏时的绝妙状态——多么美好的时刻啊!画家黄慎抓住了这个瞬间的动态,将一瞬化为永恒。
除了神形俱佳、天趣自成的双猫以外,你再看看不远处似箭的蒲草和怒放的野菊。它们在弱风吹拂下,微微倾斜,自东向西,飒然有声。顷刻之间,画面的上方由呆板而变得生机盎然,野趣更加浓郁。这恰恰是双猫乐而忘返的最充足的理由。
至于双猫黑白同框的情景,我确实有过经历。我曾在《月光下的双猫图》中写道:“回到小区,发现传达室的窗台上有两只猫,白的在前,黑的在后,似乎眼神忧郁地望着我,远远的。面对如此经典的《双猫图》,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渐渐地靠近它。嗖——白猫蹿走了,竟然是一只!恍然大悟,原来那只‘黑猫’是白猫的影子。”
我忽然想起黄慎的一副自题联:“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难道这不是一次“意外”?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