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菊袅秋香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前,日本长崎是对华贸易的重要港口。当地长官中川忠英对中国的风俗很感兴趣,常邀请驻长崎的福建商人饮酒行宴,请教中国的节俗文化。嘉庆四年(1799年),中川忠英出版了记录清代市井生活风俗的《清俗纪闻》。书中记录,重阳节时,中国人喜欢约会朋友,携酒食登山、作诗、弄丝竹,终日游玩。他听一些福建朋友说,重阳节那天,家家户户下厨做栗子糕、重阳糕,而且时兴搭台唱戏以谢神恩。最后,中川忠英还特别强调了菊花在重阳节对中国人的意义,他在书稿中写道:“九月九日,凡在中国有菊花的地方,尚有东篱遗风进行赏菊者。”东篱,当然就是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然而,中川忠英不太清楚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不管是不是跟陶渊明有关,菊都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秋來菊有花,亦复争芳妍
  过去民间的岁时风俗,是在重阳登高时插戴菊花。重阳登高起源甚早,据说战国时已有秋日登高之传统,真正形成习俗则在西汉。《西京杂记》里将重阳节与三月三上巳节呼应,上巳祓禊、重阳登高,都有辟邪的意思。登高之时,少男少女常在鬓边发际插上一支茱萸,也是为了辟恶除魅。最开始插戴菊花,估计是茱萸的一种替代,后来竟流行开来。《太湖县志》记载:“九月九日或采野菊插满头而归。”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说,每近重阳,临安人关注的其实就大小四件事:喝酒、佩茱萸、簪菊、吃菊糕。
  簪菊当然风雅,但到了菊花开得绚烂的地方,重阳赏菊就更追求别样胜景了。在《清嘉录》里,有关菊花的重阳民俗,大可弥补中川忠英知识面的不足。《清嘉录》的作者顾禄是苏州人,书中记述的大抵也是江南一带的民俗。
  顾禄说,快近重阳时,江南乡间花圃的菊花刚开放,苏州虎丘的花农就成群结队地挑着千百盆菊花进入苏州城。苏州人在市井把菊花买回来以后,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其一是选一些品相好的,放在洗干净的瓶子里,作为清赏。这种做法也是清代《浮生六记》里沈复的做法,该书记录了清中期时他和妻子陈芸的风雅生活。按沈复的习惯,重阳节时,他必采来菊花插瓶,之所以不做盆景,是因为他家里没有花圃,只能跑市场上去买,所得菊花又参差不齐、韵味不足,做不了雅致的盆景。至于如何让插瓶的菊花显得优雅耐看,沈复还给出了很多建议,譬如菊花数量应为单数,花瓶的开口应大一些,不能用窄口瓶,这样花枝在瓶中才能舒展。
  当然,顾禄还提到另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沈复力求规避的菊花盆景。不同于沈复这样的生活美学家,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菊花不仅是为了案头风雅,更是为了重阳应节,说白了就是要喜庆、应景。菊花以5盆、7盆为一组,在花梗边插一根木棍,将菊花支起,如果居所空间足够宽敞,就能堆叠千百盆菊花以供清赏,一旦配合花形富丽的菊花,叠合在一起就非常壮观。过去宋人野史里说,最会侍弄菊花的是苏州花匠,往往能使得一株上长出几十朵花,花团堆叠得像车盖一般。这些菊花盆景争奇斗艳,更衍生出重阳“斗菊”的风俗。

  南宋刘克庄曾说,当时福建建阳有人就培养了100多种菊花,专为在重阳节那天与他人斗菊。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载了他去山东兖州时的重阳见闻。当时有个大户人家邀请他去看菊花,主人将张岱领到一片空旷之地,那里有三间用芦苇搭建起来的棚子,棚内三面都砌着三层花坛。菊花大如瓷碗,个个色泽鲜艳,叶子层层叠叠,没有一片脱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家主人每到重阳,家里的一切物什都要带有菊花纹饰或者菊花造型。
  其实岂止是江浙一带,各地重阳赏菊早已蔚成大观。至北宋末,这种全民赏菊的风俗就已成惯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说,近重阳时,汴京一带观赏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有花蕊像莲房似的黄白色“万龄菊”、粉红色的“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蕊的“木香菊”、花朵呈圆形的黄色“金铃菊”、花朵很大的纯白色“喜容菊”,这些菊花到处都是。开封的很多酒肆还习惯用菊花扎缚成门洞,这种风俗到清代还见遗存,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里就有“结菊为篱,穿而赏之,曰菊洞”的记载。关于赏菊,南宋范成大在《范村菊谱》里说:“菊有黄白二种,而以黄为正。”黄色的菊花品种,除了孟元老说的那几种,还有诸如胜金黄、叠金黄、麝香黄、千叶小金黄、垂丝菊等数十种。
  至元代,栽培与赏玩菊花的风俗被不断推广。元代民俗里,重阳尤以紫菊为上品,每到重阳节,男女老少无不把紫菊戴在头上。宋人笔记里时常提到的菊事,到了元代变得更加丰富,菊花的玩法愈加创新出奇,变成堪称炫技的花圃赏观,吴师道的“却趋林亭憩清绝,盆菊采采黄金窠”可作资语。元人将菊花造型与南北各式盆景结合在一起,变成更加多元的重阳菊艺。明代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后来张岱去到山东兖州的菊海见闻。

  到了清代,京城赏菊之风亦盛。每年进入九月,丰台花农也会成群结队地挑着菊花进城叫卖。当时,老北京还时兴一种“九花塔”的风俗。《燕京岁时记》里说:“九华者,菊花也。”每到重阳,富贵人家以菊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远远望去像一座座菊山,称为“九花山子”。   在过去,老北京的很多店铺往往别出心裁,将各种菊花品类的名稱用正楷写在小白竹牌儿上,并以红绳拴挂,按照菊花的不同颜色及花头大小,组成叠翠峰峦的“九花山子”,甚至有人会将各种福寿图案融于花色中,别出心裁,更有夺目之美。至于四面堆积的菊山,往往底层较大,层叠而上,呈梯状向上逐渐缩小,仿若宝塔,谓之“九花塔”。此外,还有一些讲究体面的老北京人,常选九种珍贵菊花品种共999盆,搭建九层,做成更加呼应时令的“吉祥塔”或“长寿塔”,常见的有佛塔、楼台、殿宇造型,可谓琳琅满目。后来,从北到南皆有类似风俗。如在南京,每到菊花盛开时,人们常以五色纸凿成斜角式样,连缀成旗,竖之院中,以庆重阳。一些茶馆为了招揽生意,会以五色菊花堆叠成山,配合五色旗,皆高低错落,疏朗有致。

  秋菊可餐服,落英多晚香
  重阳节,当然要饮菊花酒,最早的记录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有“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之说。其实,民俗里的菊事,“食”要略重于“赏”。《节序同风录》里收录了许多地方风俗,基本以北地为主,也兼有吴楚之地之俗,其中关于重阳菊事的记载,十之有八都是关于饮食的。譬如将菊花浸在酒里,再将酒盛在椰子杯里,叫作“日浆”,或谓之“桑落酒”,重阳节饮下此酒能够清目提神;又如采黄菊、茯苓、松柏枝,磨成粉合服,据说能够延年益寿;更有以水调服干菊花末可醒酒之说。可见,山中佳菊不仅以色悦人,还能被人们变着法儿地吃进肚子。
  古人重阳饮菊酒,不仅是为了辟邪或迎合时令,更多是为了养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重阳时,万物皆肃凄,唯有菊花生机勃勃,古人认为此时以菊入酒,当能养生。宋代《太平广记》里,记录了河南南阳郦县一处山谷中的居民,因常年饮用菊花溪水而多得长寿的故事,可见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至于后来衍生出的其他风俗,如北方人在农历九月九日常采来菊花,以菊花入枕,长期枕睡可明目,大概源归一处。
  传统的菊花酒,要提前一年酿制。采来菊花及其嫩叶,与黍米一起入坛发酵,次年重阳打开便可饮用。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列举了几类菊酒的制法,其中一种是取晒干的甘菊花三升,加入糯米一斗,蒸熟,拌入菊花,如同一般的酿酒,多用些细面曲,制好的菊花酒可以治头风、眩晕等病。至于简易版的,随手盛一碗酒,将菊花瓣撒入碗中,饮酒时连带菊英一起吞下,大有口齿生香之感。陶渊明《饮酒·其七》诗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说的就是将带有露水的菊花采摘下来,直接泡酒喝。

  除了饮菊酒,重阳还有品菊茶、喝菊粥的习俗。唐代诗僧皎然是陆羽的好友,常与其一起品茶论道。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说的就是世人既然拿菊花泡酒,自然也能用来煮茶。《天津府志·青云县》就有重阳日“饮茱萸酒、菊花茶”的说法。
  至于菊花粥,大抵与梅花粥一样,皆是古人以花入粥的烹饪方法。《遵生八笺》里就有一道菊苗粥,做法极简单:“用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宁心。”由此联想到古人到了冬天,扫拢庭中落梅,收起洗净,用雪水煮白粥,粥熟时,将花瓣入锅同煮,烹煮方法大抵类似。宋人杨万里在其《落梅有叹》一诗里说:“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当中的落英既可为梅,亦可是菊。

  近重阳,南宋临安的百姓会做一道“春兰秋菊”的果盘,这个词来自战国时期屈原的《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这个描绘祭礼场景的片段,仿佛真能让人看见浪漫的楚人传着花儿交替跳舞,女子唱得自如,春献兰草秋献菊,芳香绵绵流万古。春天的兰草、秋天的菊花,各自在开花的季节争奇斗艳,在古人看来,寓意四季的轮转与生命的优雅。不过,南宋人吃的“春兰秋菊”却没有菊,而是用了三种典型的秋季水果:玉石榴、雪梨与橙子。宋人将石榴剥籽,梨子、橙子切成大小相近的细粒,三者混合,再加一勺细糖霜、梅卤水以及腌渍过的紫苏籽,拌匀即可。玉石榴的籽与雪梨都是白色的,像兰花一样,而橙子金黄,近菊花之色,所以宋人取其色相,配合重阳菊事,便谓之“春兰秋菊”,实在风雅。诸如菊糕,也是类似。

  再若极简之食法,重阳生吃菊,亦能成俗。广东中山小榄镇素有“菊乡”之称,那里的居民到了重阳节,便用菊花做成很多菜肴,从菊花粥、菊花点心、菊花春卷、菊花汤圆,到菊花鱼球、菊花鱼片、菊花肉,各式各样,花样繁多。据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为了追查潜逃的苏妃,在广东南雄府杀害了许多无辜百姓,许多人怕受牵连,纷纷外逃,到了小榄见到遍地盛开菊花,便采菊充饥,后来定居下来,竟以餐菊为风俗,流传至今。

  所谓生吃菊花瓣,就是古人说的“ 轻觞时荐,落英可餐”。食菊,可将菊花烹调成菜肴,也可直接生吃。宋人食菊,通常直接采摘菊花、菊叶,将其洗净焯水,加油翻炒将熟,再放姜、盐熬制,据说可以清心明目。有人说,烹饪菊餐,加入枸杞叶就更妙了。据说唐代诗人陆龟蒙嗜食菊叶,隔三岔五要吃上一盘。苏轼看了陆龟蒙的《杞菊赋》还不信,认为食菊叶是陆龟蒙生活窘迫所致,后来,他直接去园圃采来枸杞与菊花,亲自烹制,这才相信菊花是可以吃的,苏轼为此还作了一篇《后杞菊赋》。南宋理学家张栻读过苏轼的《后杞菊赋》后又续写了一篇,讲述自己与陆龟蒙一样,也很喜欢食用菊花,张栻说,对比之下,其他菜肴几乎不值一提。

  重阳菊事是人与菊在季节的安排下,发生的各种乡风市声、人情世态,这些最终都会成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借此,我们才能体味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人与菊共同创造出来的这种生命况味,在陶渊明采菊高唱的千年回响中,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季节的认识。杜甫《九日五首》曰:“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逢近重阳,远在异乡的人走出户外赏菊时,面对这清馥黄花,一定会想到他的家人、爱人或友人。原来,美景与菊酒的背后,都是百味浓情。
其他文献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最为耀眼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四绝巨匠,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对吴昌硕艺术成就的赞誉,亦如其笔下之花世界,杏雨梨云,落英缤纷……  吴昌硕的艺术创作自金石篆刻入手,对《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成就了吴昌硕的篆书艺术,并且在临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面目,独步一时。吴昌硕40岁后方始学画,他用书法的
星期三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常识老师的带领下,乘坐校巴,兴高采烈地前往屯门爬虫馆参观。  校巴来到了屯门公园门口,兴奋的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了屯门公园。抬头望去,爬虫馆位于屯门公园南面的草地上,它的周围綠树成荫、繁花锦簇,景色优美。  进入爬虫馆后,讲解员叔叔向我们展示了蜥蜴、海龟等动物标本。我最喜欢蜥蜴标本了,它看起来十分可爱,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没想到看上去凹凸不平的皮肤竟然还挺光滑的!  参
摘要:利用1976—2017年晋城市辖区内5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20 cm 地温资料,采用累积距平、信躁比、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地温和气温的年、季、月气候空间特征和突变及异常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增幅为0.018~0.056 ℃/年,地温增幅小于气温,气温在冬季增幅最大,地温在春季增幅最大。气温与年平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性,全年各层相关系数均≥0.89,其
河马洛瑞居住在美丽的小河里,每天都会在河边帮助别人,有时候是帮助别人捡东西,有时候是帮助别人过河。  一天,12只小鸡来到河边,他们听说对岸草地里有很多他们喜欢吃的小虫子,准备渡河过去。其中一只小鸡很快发现了问题,叽叽喳喳地说:“这里没有桥,怎么过去呢?”  正在给小猴子捡东西的河马洛瑞听见了,游过来说:让我来帮助你们吧。  河马洛瑞说:“我过一次河需要8分钟,我打算每次运3只小鸡到河对岸,好不好
从2020年6月25日起,马爹利基金会(fondation martell)推出了沉浸式展览“places to be(存在之地)”。展览场景由巨型圆形不锈钢罐组成,每个罐子都围合出一个不同的房间,多个房间通过隔板上的切口相互连接。  主办方试图借此展览将设计重新定义为一种日常的功能环境,而不只是一组具有博物馆价值的作品。参与设计的设计师被要求创造出宜居且前所未有的家居空间,同时配备参观者可以使用
鱼儿鱼儿,  你是因为喜欢洗澡才住在水里的吗?  鱼儿鱼儿,  你是因为不小心吞下了肥皂,  才吐泡泡的吗?  鱼儿鱼儿,  你是因为总不走路双脚才变成尾巴的吗?  鱼儿鱼儿,  你是因为我知道了你的秘密,  才不眨眼地看著我吗?  指导教师:常晓坤  麻辣点评:在孩子的眼里,何止是鱼儿有秘密,狗儿、猫儿、鸟儿……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秘密!或许这些秘密在成人的眼里不算什么,但是,它们却是孩子们探索大
大巫师  这天早晨,菲吉很早就起床了。她来到自己的秘密实验室,站在她的红色日记本前面,若有所思。她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她在浮冰上的旅行,这一切就像是一场梦。然后她将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在上面记下了一些东西,用羽毛笔蘸了点墨水,犹豫了一下,什么也没写,又把笔记本重新合上了。  最后菲吉决定去向大巫师求助。她相信只有大巫师才能帮助她破解石头的秘密。大巫师住在村头的一所房顶盖着草垫的大房子里,房子的周围环
今天放学回家,刚走到楼梯前,我突然想起了“一步三阶”的上楼方法—— 既可以节省时间到家写作业,又可以体验一下这种超人的爽快。  说干就干,我先把书包背好,再来个小小的助跑,一个箭步窜到了楼梯上去,没承想一下子就摔了个跟头。虽说没什么大碍,但我知道这方法行不通,还是一步一阶比较保险……同时,这也让我想到了昨天晚上在奥数书上看到的一道题。  我噌噌噌地爬上楼,翻出奥数书,在“牛吃草”问题栏里,印着这样
一身白大褂,  一把大钳子,  轻轻一夹,  用力一拔,  一颗小黑牙,  满眼大泪花。  指导教師:丫丫老师
摘要:科研副产品的处置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中形成的特点与举措,探讨其如何规范管理和正确处置科研副产品、有效规避处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等问题。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在风险防控、规范操作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管理新举措,形成的规范管理经验可推广至一般的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