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念,已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尤其对中职数学教学更具有深远的意义。讲究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成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与传统教学关系,以及增强数学的可视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数学;教学设计
  
  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抽象乏味的感觉,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但我们也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情都有敏感性和好奇心,都有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探求的活动。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数学教学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互动整合在一起,为职高学生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呢?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方面做了些研究,以供大家指正:
  第一: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学生应当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才能形成最佳学习动机,也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教学在网络及多媒体的辅助下,可以提供更为深刻的学习教育情境。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情境都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有两名教师都用多媒体展示了刘翔的夺冠场面。一个是为了引入速度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为了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是被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了,也完全投入到教师给他们创设的情境中了。但我想,在这个情境下没有多少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的吧。还有一位教师在讲函数的实际应用时为了引入单价与应付款的关系,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商场里,然后又带到一个卖mp3的柜台前,上面挂着“大放血”的牌子,背景是嘈杂的叫卖声。在这里,多媒体提供的情境只停止在表面上的热闹,实质上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更没有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新境界。相反,过于热闹的场面只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有的教师把界面搞的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和热闹的场面所吸引,忽略了教学的内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削弱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因此,情境的创设切不可过分追求艺术性和技术性而忽视教学性,最后得不偿失。
  第二:重视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辅相成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的应用就尽量少用其它教具,把课堂中的内容及题目和解题过程全输入电脑,象电影一样播放。对内容的处理缺少深刻的解读。这样怎谈得上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教学固然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的许多特色也不容忽视。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它是由许多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互相影响和感染,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作为传统教学象征之一的黑板便有一些独到之处,是多媒体无法达到的,黑板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容易增删,好的板书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再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块,更容易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体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加深了印象,培养了兴趣,学到了知识.
  以椭圆的概念引入为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两枚图钉.先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椭圆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在学生作图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你画出的椭圆与你周围同学画出的椭圆在扁圆程度上有何不同?
  (2)在绳长不变的情况下,当两个图钉重合在一点时,图形是什么?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使距离由小变大,一直到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
  (3)在其中一个椭圆的形成过程中,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通过上面动手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发现椭圆的直观形象,通过实验的演示与操作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仅使他们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具体形象地学会了数学。
  因此。我们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选择性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根据课程及课时的需要灵活地设计课件,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第三:加强数学的“可视化”,但应留有余地
  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倡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证明的直观背景,以及建立一种动态、逼真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等。比如,在对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 等位置变化和抛物线“平移、旋转”的教学时,教师用语言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如果用实物,不仅教师很难操作,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生动地展示了立体图、平面图形、曲线和直线的变化,较顺利地完成了由物体向图形的抽象过程,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再比如,在学生初学轨迹时,学生往往很难形成概念。这时老师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追踪点”,让学生亲眼看看老师根据动点满足的条件所产生的轨迹,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有,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对于函数y=Asin(?棕x+?渍)的图象,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演示,使学生认识函数中各个常量的几何意义,加强图象与函数表达式的联系,同时能明确两个函数表达式之间随着常量的变化,两个图象是如何变化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但另一方面,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更多地要依靠抽象的思维,概念最终需要抽象的概括,数学规律要求进行形式化表达,证明必须符合抽象的逻辑推理,这往往不是可视化能达到的。教师在展示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并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教学中不能频频使用多媒体,致使学生只有眼看耳听的份,而忽略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不能为展示多媒体动画功能,而把课上成电视动画课;这种处理方法有时虽然使问题一目了然,但是这种做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处理加工过程,也舍去了解决问题的艰辛历程,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设计中,数学的“可视化”虽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不能只限于“可视化”的表达,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淹没在“可视化”的海洋里。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不仅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好,还学得愉快。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对于多媒体教学应当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干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在有利干内化教学内容之处。我们要努力寻找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切入点,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严士健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高爱玲.杨志文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3]赖文奇.中学数学CAI课件的教学设计策略.教学与管理.2005.3
  [4]袁长林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教育信息技术 2006.5
其他文献
引言在分离膜研究与发展的历史上,天然高分子是最早使用和进行改性的膜材料.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原料丰富易得、成本低、无污染、成膜性好等优点,至今仍作为常用的膜分离材
根据《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0)》,允许使用的肽类添加剂有12种,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等酶制剂,它们对特定的底物起作用,提高底物的利用率,为畜禽提供更多的能量和营养。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的分子印迹技术在异构体及手性分离、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膜分离及固相萃取等领域的研究较多. 固
提出了一种利用VB进行线图处理的简单方法,其使用方便,且适用于任何复杂的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