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那得美如许,为有诵读滋味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就应让人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才有“语文味”。因此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朗读,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朗读时,讲究方法和方式。
  【关键词】诵读;滋味;朗读教学;方法
  说起语文课,我就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个极为经典的镜头: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读书!”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这里,课堂上,老师读得眉飞色舞,课堂上始终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语文课,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读书课,读书,才能上出“语文味”来。
  “语文味”的积极倡导者程少堂老师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
  当然,如今语文课堂上的朗读,那与旧时代的学堂比,它不是盲目地朗读,它要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就要指导得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下面就朗读教学谈几点本人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情由景生”,一个人情感的调动,有时往往需要触发点。而且因为有了触发点,人们很快就能进入这样或那样的状态之中。我想,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很需要到生活中去体验一下,原因正是如此吧。碰到描写山水景物的优美文章,如《三峡》,我们大可以让学生看一小段三峡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三峡壮美的景色,由此学生的心中会升起陶醉于三峡的自然风光之情。当然面对那样的美文,那心中的热爱祖国山水之情不由而然地喷发出来了。遇到浓浓亲情的文章,如《散步》,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爱的礼赞》,带领学生走进温馨、和谐、幸福的氛围之中,为朗读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二、示范启发,感染学生
  渐入佳境,又能对文章感情正确把握,并能读得很到位。对学生来说,这很难。作为我们老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时,我们老师凭着自身的朗读水平,“该出手时就出手”,进行范读指导。我在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先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深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范读只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三、灵活多样,读出形象
  就文体来说,在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应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像何其芳的《秋天》,情感浓郁,文字凝练优美,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走进了诗歌美的韵律世界中,体验了诗人的情感,渐渐步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下面重点谈谈散文朗读的指导,以亲情类散文《背影》为例。
  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重在对情感基调的把握。教师可以先进行总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选择重点段落,一段一段地朗读体味。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怀念,应深沉、舒缓地进行。朗读第一段:读得平稳而深沉,注意两句之间的停顿,读好“最”的重音,举重若轻地读好“背影”二字;第二段:注意语调层次的变化,第一个层次读得低沉而略显哀伤,第二个层次是“父亲”说的话,读得低沉而坚定。第三段:用叙述的语气来朗读;第四段:用叙述的语气来朗读,平中有变,突出副词和动词,突出“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的味道。第五段:平中有扬,要读出当时作者年轻无法理解父亲的那种不以为然的语气,最后一句应用表达出愧悔和自责的感情;第六段:读出层次,读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写两次流泪的句子,要读得深沉而略带激动和感叹之情。第七段:读出感慨、感动、伤感的情感。
  四、注重朗读方式,沉入情境
  前文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个人的理解、阅历、感受不一样,对文章的理解、体验也各不相同。在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尽情地体会文章的美感。朗读方式有很多种,大致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竞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双声部朗读、设计朗读的脚本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朗读方式,再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如《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我想着“有味”,可理解为有意味,即隐含在句中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就如潜台词一样。怎么让学生体味“平淡而有味”?
  我思忖了好久,就想通过朗读,给句子加脚本来体味这“味”。课堂中,选择了这样几句: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叹不已。(加“感叹词”品读)
  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读出潜台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效果还真不错,这“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通过这一朗读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全面“读”起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破语文教学徘徊不前的困局,读出语文教学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09年4月
  《语文教学思维》 10年2月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县宜山镇宜山一中)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进行了论述。
介绍了王庄煤矿改造前后巷道掘进运输系统的状况,包括运输设施的布置、运输方式、运输效率等。
毛泽东真正研习并挑战七律,应从1958年7月写出《七律二首.送瘟神》开始,至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毛泽东诗词》,增发10首新作中律绝占到了8首,可见七律成为五年间的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耗时多,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各层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虽说教材在不断更新,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但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已经历经几年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词汇量,也了解了一些基础的句法结构知识,但由于学生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许多方面客观上层次差距很大。目前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
文章从悲剧的源起开始,评述《雷雨》对悲剧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并重点结合王国维的悲剧论,通过剧中人物的恩怨情仇以及不幸遭遇、不幸结局,阐述了其之所以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