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国风”到“歌谣学”——顾颉刚吴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国新知识界“眼光向下的革命”的重要成果,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历来被视为歌谣运动中的学术经典.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勾勒出从歌谣采集、整理到研究、实践的完整图景,因此得以呈现出这一学术形态的内部逻辑及其限度.民国新知识界在以民间歌谣重构新文化的同时,歌谣亦反过来被这种新文化的想象所界定.在“学术”与“运动”交叠的脉络中进入学术版图的民间文学,肇始之初即蕴含着“民间”与“民族”的双重面向,两者的互动与张力则构成早期歌谣学与民俗学实践的话语动力.在学术史的视野下重新反思顾颉刚的吴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顾颉刚民俗研究本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为民国歌谣学乃至民俗学史的讨论提供新的线索.
其他文献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法治思想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具有深远的战略性、高度的人民性和科学的辩证思维,其哲学意蕴丰厚,体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系统辩证法,系统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坚持唯物思想与战略思维,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的全球认识观,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当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深入分
20世纪20年代末,杨成志赴滇开展民族调查,往返途中在越南停留月余,收集了不少关于越南的文字、实物与影像材料.此后他根据相关材料撰文对越南社会、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总体性介绍,成为首位研究越南的中国人类学家.这不仅是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的一笔学术积累,亦彰显出杨成志的家国情怀与其越南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迄今仍对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深具借鉴价值.
道路作为基础设施的物质存在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在于往返于道路之上的人与物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文化,与道路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任何人显然都没有办法将自己与道路完全割裂开来.通过梳理既有的道路研究可以发现,道路并非只是一项纯粹的基础设施,人类学家更愿意将其放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借以考察道路背后的政治隐喻、权力技术、空间实践以及文化表达.回顾和反思既有的道路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道路以及与道路相关的政治经济学.
农村地区具有先发优势的不同类型特色村,有条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村的丰富实践,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凝练出改革开放以来特色村不同发展模式主导下的三个典型阶段:优势特色农业专业化发展阶段(1978—2002年)、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发展阶段(2003—2016年)、智慧型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虽然三种发展模式依然共存于当前的乡村转型与振兴进程之中,但在时间维度上已经呈现出螺旋式演进特征,总体刻画了中国特色村发展的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 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