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天空如何证明自己心胸辽阔,大地只需要坟墓就能容纳所有归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坐在我身边,我却在刷朋友圈。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惟一的指纹、DNA;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惟一的身份证号码;作为微信世界的有机组成,每个人都被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二维码“绑架”。
当“杀时间”成了“必需品”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百余字的消息。“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刚刚退群手指都按麻了。”此宣言掀起“微信遭遇滑铁卢”的讨论。
12月初,一个无聊的“主要看气质”游戏在朋友圈的拥趸者中风靡。始作俑者晒出一张自拍照,标题为“主要看气质”发至朋友圈,如有朋友点赞或跟帖,就算入了游戏的彀中,会被要求给事主发一个5.21元的小红包,或者也晒出自己的照片并标“主要看气质”,后等下一轮的入彀者。
虽是一个一两天就会潮起潮落的无聊游戏,在许多人的感受里,“无聊”俨然成了互联网的“主流”。类似“主要看气质”的游戏时不时就会泛起风靡一阵;网络传播最广,拥趸最多的也是不靠谱不着调的鸡汤、段子。
有资料显示,“一旦生活提供的刺激不具有意义,或者枯燥,缺乏变化,不感兴趣,很容易产生失控感。此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就能够帮助消解失控的不安情绪。在车站候车时,做些无聊的事来‘杀时间’成了‘必需品’;互联网上找不到恰当的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时,就需要通过无聊的事情来填充。”
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之上,将感觉到的刺激或讯息经过大脑皮层的知觉加工,从记忆里提取出相关线索赋予刺激或讯息以意义。变化的、新奇的刺激或讯息更可能赋予心理满足的意义感。当人们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失控和不安。
数据显示,今年微信用户平均6分钟刷一次朋友圈。晒状态,点赞,转发,消费,“朋友圈”以强大的攻势,进击每一个微信人的生活,“打发”着时间。
微信“上位记”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等公交,乘地铁,排长队……不同的人,用着同一种姿势打发时间,满眼尽是“低头族”,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乎所以。
人情味儿在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洪流中,已然被忙碌冲淡不少,传统的“熟人社会”朝着“陌生人社会”愈走愈近。然微信的横空出世缓和了它的脚步,让跨越距离的“仿面对面”交流成为可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们对“微信”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已至现在的欲罢不能。
微信用它的“野蛮”增长,证明着它在时下风生水起的社交媒体中的“江湖地位”,同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冲击着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据了解,自打2011年1月份微信正式发布,433天后,用户从0上升到1亿;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由1亿到2亿。2013年1月,微信用户数已超3亿。至今,微信用户量已达6亿。
社交网络时代的强传播、几何裂变可以快速让一枚星星之火,成为来自星星的火。微信的“朋友圈”作为主功,已然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缝隙,“朋友圈”与互联网连接,迅速膨胀了很多人的生活,互联网的反复周期性,使得每到一个节点,网络的寂寞情绪都会在“朋友圈”有一次盛大的集会狂欢,释放生不生二胎、雾霾锁城看不清朋友圈、上12306、春节回家逼婚、年后跳槽的林林总总困顿、压力。
当“杀时间”成了“必需品”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百余字的消息。“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刚刚退群手指都按麻了。”此宣言掀起“微信遭遇滑铁卢”的讨论。
12月初,一个无聊的“主要看气质”游戏在朋友圈的拥趸者中风靡。始作俑者晒出一张自拍照,标题为“主要看气质”发至朋友圈,如有朋友点赞或跟帖,就算入了游戏的彀中,会被要求给事主发一个5.21元的小红包,或者也晒出自己的照片并标“主要看气质”,后等下一轮的入彀者。
虽是一个一两天就会潮起潮落的无聊游戏,在许多人的感受里,“无聊”俨然成了互联网的“主流”。类似“主要看气质”的游戏时不时就会泛起风靡一阵;网络传播最广,拥趸最多的也是不靠谱不着调的鸡汤、段子。
有资料显示,“一旦生活提供的刺激不具有意义,或者枯燥,缺乏变化,不感兴趣,很容易产生失控感。此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就能够帮助消解失控的不安情绪。在车站候车时,做些无聊的事来‘杀时间’成了‘必需品’;互联网上找不到恰当的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时,就需要通过无聊的事情来填充。”
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之上,将感觉到的刺激或讯息经过大脑皮层的知觉加工,从记忆里提取出相关线索赋予刺激或讯息以意义。变化的、新奇的刺激或讯息更可能赋予心理满足的意义感。当人们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失控和不安。
数据显示,今年微信用户平均6分钟刷一次朋友圈。晒状态,点赞,转发,消费,“朋友圈”以强大的攻势,进击每一个微信人的生活,“打发”着时间。
微信“上位记”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等公交,乘地铁,排长队……不同的人,用着同一种姿势打发时间,满眼尽是“低头族”,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乎所以。
人情味儿在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洪流中,已然被忙碌冲淡不少,传统的“熟人社会”朝着“陌生人社会”愈走愈近。然微信的横空出世缓和了它的脚步,让跨越距离的“仿面对面”交流成为可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们对“微信”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已至现在的欲罢不能。
微信用它的“野蛮”增长,证明着它在时下风生水起的社交媒体中的“江湖地位”,同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冲击着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据了解,自打2011年1月份微信正式发布,433天后,用户从0上升到1亿;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由1亿到2亿。2013年1月,微信用户数已超3亿。至今,微信用户量已达6亿。
社交网络时代的强传播、几何裂变可以快速让一枚星星之火,成为来自星星的火。微信的“朋友圈”作为主功,已然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缝隙,“朋友圈”与互联网连接,迅速膨胀了很多人的生活,互联网的反复周期性,使得每到一个节点,网络的寂寞情绪都会在“朋友圈”有一次盛大的集会狂欢,释放生不生二胎、雾霾锁城看不清朋友圈、上12306、春节回家逼婚、年后跳槽的林林总总困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