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计算时代的来临让业界对软硬件的未来进行了重新思考,软硬件集成和优化成为近年来被普遍认可的一大趋势。对于在业界拥有系统硬件产品线最为全面的IBM系统与科技部来说,硬件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在剥离了PC业务,整合了i系列和Power系列服务器,推出zEnterprise大型机之后,IBM在今年推出了新的硬件产品类别PureSystems,这些系列产品的重大变化到底可以暗示怎样的硬件发展策略?近日,作为IBM全球硬件部门的掌门人,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系统与科技部总经理 Rodney C. Adkins来到中国,就以上问题与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李树翀进行了深入交流。
硬件的全面布局
李树翀:IBM系统硬件在中国的业绩一直表现突出,您这次来到中国,是否意味着IBM将对中国有更大的投入计划?
Rodney C. Adkins:中国对于IBM的整体发展战略来说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我们关注新兴市场、云计算、业务分析、智慧的地球等重点领域。IBM对于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非常看好,这里有广阔的市场和优秀的团队,我们会在中国进一步投入我们的资源。在IBM系统与科技部的发展战略中,新兴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就属于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从全球来看,我们现在营收的30%来自新兴市场,2015年这一数字将提升到40%。除了中国,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兴市场,像巴西、东欧、南美甚至一些非洲国家,都会是IBM整体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系统与科技部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IBM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不仅有利于自身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对于本地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也非常有利。IBM在中国UNIX服务器的市场份额连续12年排名第一,在过去8年我们在存储市场的排名也是第一,这些数字不言自明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是多么的有意义。
李树翀:IBM的系统硬件产品线在业界也是最为全面的,尤其是今年PureSystems的推出使得IBM系统硬件的发展又多了新的类别,那么IBM有着怎样的硬件产品战略?
Rodney C. Adkins:通过对系统硬件每年投入30亿美元的研发,IBM已经拥有了业界最为广泛和全面的系统硬件产品组合。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规模不同,运行的应用各异,对于系统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IBM要做到的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有的平台适用于对数据信息管理、关键性任务、安全环境有着极高要求的客户,这就是System z平台。有的客户要求高扩展性、高性能、高集成度的平台,Power Systems系统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一些客户需要行业标准的x86技术,那么IBM就在x86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更多创新,这就是我们的System x系列。
此外,我们拥有覆盖非常全面的存储解决方案,分级技术让客户能够更加智能地管理数据,分析能力则让客户能够根据策略把数据自动存放在不同等级的存储设备中。这意味着,客户能够根据自身工作负载和实际应用的不同来选用IBM的系统硬件产品,也许是一种产品,也许是整套产品。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一个新的系统类别PureSystems,它预置了“专家模式”,进行了系统简化,充分利用了集成能力,是为中型客户打造的最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不少系统硬件产品其实能够在多种架构上 运行,不管是Power系统还是x86系统,而且能够支持z/OS、AIX、Linux或者是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因此IBM的硬件也是当前市场上最为灵活的系统。此外,在正式推出系统之前,IBM就与ISV和SI等合作伙伴一起,专门对系统进行优化,并打造越来越多的平台应用。
李树翀:为了实现IBM 2015年路线图的目标,IBM硬件部门如何与软件部门协同发挥更好的作用?
Rodney C. Adkins:IBM其实有很多的创新元素,软件占有很大比重,要使软件业务增长,必须要保证在基础层面有很好的系统进行支撑。
为了实现2015年路线图的目标,硬件将继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硬件和软件能够实现更好的集成和优化。比如智能分析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实现2015年增长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就需要我们的“系统堆栈”和“系统工具”很好的结合到一起。
硬件的未来
李树翀: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后,业界不少人认为IT产业趋于“软化”,即软件在整个行业当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比如很多云端用户甚至看不到后台的系统硬件,而是通过软件来享受服务,您怎么看待这种提法,硬件的地位未来将会怎样?
Rodney C. Adkins:虽然现在越来越多地谈到软件在整个IT产业中的价值,但是软件是需要硬件平台来交付软件价值的。云计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整合了硬件和软件的能力来交付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一种高经济效益的模式,使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更好地运行。其实云计算首先创造的是一个高度虚拟化的环境,通过虚拟化进行资源动态管理,而这些资源包括计算设备、连网设备还有存储设备,它们都是硬件基础架构,也需要通过它们来交付能力。因此我们虽然谈软件很多,但其实软件和硬件结合才能交付价值。
从IBM内部来看,虽然我主管IBM硬件部门,但是我的工作中有50%是在和软件打交道。因为在打造一套IBM硬件系统的时候,其实是软硬件结合考虑的。从分层的角度来看系统,最底层的技术层面是硬件,技术层面之上是系统集成层面,再往上是软件层面,比如通过软件来管理硬件的是固件,操作系统也是软件层面的,还有平台管理器也是软件层面的,它们整合到一起才能打造一套整体的系统。这些都是我的工作,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最后一点,IBM具有未来硬件技术的发展路线图。比如在晶体管层面,虽然今天的系统使用的是32纳米制程技术,可以看到很快就会更新到22纳米,再以后是11纳米、7纳米,甚至4纳米……我们也会继续投入,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的发展路线图甚至会延续到2025年,这也再次说明硬件其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来看,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分析,在与软件结合的层面上,硬件在可见的未来大有可为。 李树翀:IBM将发展重点放在大数据整合、智慧地球、优化的系统和云计算等产业趋势方面,也引领着这些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它们对硬件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IBM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有哪些优势可以在这些重点领域持续保持竞争力?
Rodney C. Adkins:IBM硬件系统要想有效应对这些趋势需要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也就是说,工程人员和计算科学人员,也就是硬件和软件人员,需要在硬件层面进行更好的集成和优化,交付新的能力并提供新的价值。具体来看,硬件需要从半导体、集成电路到堆栈各个层面进行集成和优化。
比如IBM的沃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既需要在技术层面和硬件层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同时对软件也有很高的要求,通过使用技术和硬件层面的特性来交付实时的高性能的分析系统。它体现出了为什么IBM能够实现差异化,在行业保持领先的地位。IBM之所以能够搭建和交付这样一种强大的分析能力,是因为我们对于技术、系统设计和软件优化的投入是行业内其他公司所不及的。
云计算也是很好的另一个例子。行业内很多企业都可以交付云计算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不相同。云计算有各种类型的价值,企业需要它不仅是因为要减低成本,也因为需要安全性的保障,并能够灵活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在整个系统设计方面注重实现差异之处,保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这样,我们的解决方案才是最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
李树翀:IBM的硬件在全球,包括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技术优势也非常明显。那么在未来软硬一体化的道路上,硬件如何继续保持核心优势?
Rodney C. Adkins:这个问题也体现了您很好的洞察,那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硬件和软件能够进行很好的集成,也就是说硬件对于软件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就能够在硬件处理上产生独特性;反之亦然,软件很好地了解到硬件的独特功能和特性后,也会在软件层面有更好的提升,所以两者是双向提升的。
举个例子,比如IBM今年推出的Pure Systems ,里面有一个功能叫虚拟内存。虚拟内存能够让用户感觉拥有比实际系统更多的内存。在我们和ICP 合作当中,ICP了解到虚拟内存的能力对于提升整个软件功能非常实用,也就为此更好地开发出新的功能以应用这一能力。
PureSystems变革
李树翀:我们现在很难独立开硬件谈软件,或独立开软件谈硬件,整个系统的功能是以系统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那么IBM对PureSystems整体的战略考虑是什么,希望它的出现能够给整个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Rodney C. Adkins:PureSystems这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实是在IBM整体战略下推出的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捕获市场机会,实现业绩增长。这也说明软硬整合在IBM看来不是全新的方式,我们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整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比如AS400后来发展成System i,还有主机System z系列以及Power Systems服务器都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软硬整合的方式。
PureSystems作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更多针对的是中端市场,既有延续的优势,也有新的特色,前者在于软件集成,后者则是简化体验,针对一系列应用进行更好的优化,这样在推出PureSystems产品的时候就能够把将不同的应用一同推出。PureSystems目前有两款产品,一款是基础架构层面的Pure Flex,另一款是基于这个平台之上的Pure Application。可以看到,PureSystems推出了一种新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专家模式”,通过这个新的方式,客户只要进行注册就能够快速部署其中的应用。
李树翀:有了PureSystems,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减少用户部署的时间和成本,以及未来整个系统维护的成本,让用户可以用更便捷的方式去享受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未来,它的发展会不会让所有信息化应用者,都能如应用PC那样简单地应用后台系统?
Rodney C. Adkins:IBM非常重视生命周期成本这一概念,它是指用户在使用IT系统的时候,从启动机器到配制、部署,到设备的管理,设备运行以及系统升级等,这是一个设备的使用周期。在未来的系统设计上,我们也会更多地借用这样的观点,通过内置相关的能力,减少客户在采用端到端解决方案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耗费的成本。我们称之为“专家模式”。
专家模式是什么?就是我们把很多能力,比如说分析能力集成到我们产品当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专家模式,能够简化生命周期,并且进一步减低生命周期的成本,从配制到部署,到管理再到应用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通过使用“专家模式”,用户的每一个步骤就能够运行得更加快捷。IBM在系统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这样的“专家模式”,在系统中增加更多的智能,让它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实现更好的自动化和简化的体验。
李树翀:当然软硬整合对IBM来说不是近年才发生的事情,PureSystems的推出与甲骨文等业界其他企业推出的一体机有什么区别?能否描述一下PureSystems的产品路线图。
Rodney C. Adkins:确实您可以看到软硬件的整合,对于IBM来说确实不是刚刚开始做的事情,但如何将更强的能力集成到系统当中,却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现在我们有很多能力直接针对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并为此内置了很多专业知识,这与一般的一体机是不一样的。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整合与简单打包的区别。关于这个话题,IBM投入大量资源去定义每一个层面的技术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整合,而甲骨文的一体机打包的概念就更重一些。因为它把英特尔的硬件,甲骨文的软件,还有大量的闪存和固态硬盘全部封装到一起,作为一个解决方案推向市场。所以您可以看到,这个封装是用计算技术、计算科学等方式实现整合,对于用户来说成本就要高一些。所以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讲,IBM的软硬整合系统对于客户而言应该是更为优秀的。 关于路线图的问题,IBM未来对PureSystems的投资方式就如投入我们的大型机和Power Systems的方式是一样的,通过进一步投入来增强技术和产品能力。未来在这个产品家族内会有更多的产品出现,并将在性能、可扩展性、管理能力、虚拟化能力和自动化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树翀: PureSystems对于企业客户来说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方案,那么,IBM会怎样帮助合作伙伴创造新的价值?
Rodney C. Adkins:PureSystems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扩展更多的机会。现在,我们发现用户的购买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希望购买集成的解决方案,而且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我们的硬件产品中除了大型机的部分销售之外,其他的解决方案都是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交付的。产品线的进一步扩展给合作伙伴带来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和能力,这样他们能在此基础之上添加更多的服务,比如实施、部署,以及在此之上的服务,这样也扩展了他们的机会。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而言,他们现在能够进行销售的是我们现在的硬件和软件整合的能力,增加了销售机会。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服务体系,这样销售给客户的就是一个整体的价值体系。而以前,传统的硬件合作伙伴能够销售的只是集成解决方案,因此合作伙伴的机会大大增加。
记者手记
保持优势的秘诀
作为IBM硬件部门掌门人,Rodney C. Adkins掌管着IBM每年200亿美元的硬件业务,这意味着IBM半导体、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及零售商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的业务,以及全球生产、采购和客户执行的公司集成化供应链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
不过在采访中,他更愿意强调另一组数字,即IBM每年60亿美元的研发,之中超过一半都与硬件有关; IBM每年6000多个专利中,超过一半是硬件部门即系统科技部申请的。
硬件是IBM成立一百余年的来的立身之本,不仅技术独特而且产品线广,在Rodney看来,保持优势的秘诀是IBM在这一领域长期的预见性和技术资源投入。“我们的发展路线图甚至已经到了2025年”。这保证了IBM系统硬件产品的研发方向和可预见的产品周期。“IBM能够实现差异化,在行业处于翘楚的地位是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投入,我们对于技术、系统设计和对于软件优化的投入是行业内其他公司所不能匹敌的”。这在具体资源上确保了IBM系统硬件产品的更新从未出现“跳票”,不仅给了广大客户稳定的心理预期,也为自身发展带来可预见的周期性增长。新产品类别PureSystems的推出则向业界展示了IBM软硬件双向提升的成果,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方向也因此若隐若现。
硬件的全面布局
李树翀:IBM系统硬件在中国的业绩一直表现突出,您这次来到中国,是否意味着IBM将对中国有更大的投入计划?
Rodney C. Adkins:中国对于IBM的整体发展战略来说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我们关注新兴市场、云计算、业务分析、智慧的地球等重点领域。IBM对于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非常看好,这里有广阔的市场和优秀的团队,我们会在中国进一步投入我们的资源。在IBM系统与科技部的发展战略中,新兴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就属于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从全球来看,我们现在营收的30%来自新兴市场,2015年这一数字将提升到40%。除了中国,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兴市场,像巴西、东欧、南美甚至一些非洲国家,都会是IBM整体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系统与科技部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IBM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不仅有利于自身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对于本地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也非常有利。IBM在中国UNIX服务器的市场份额连续12年排名第一,在过去8年我们在存储市场的排名也是第一,这些数字不言自明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是多么的有意义。
李树翀:IBM的系统硬件产品线在业界也是最为全面的,尤其是今年PureSystems的推出使得IBM系统硬件的发展又多了新的类别,那么IBM有着怎样的硬件产品战略?
Rodney C. Adkins:通过对系统硬件每年投入30亿美元的研发,IBM已经拥有了业界最为广泛和全面的系统硬件产品组合。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规模不同,运行的应用各异,对于系统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IBM要做到的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有的平台适用于对数据信息管理、关键性任务、安全环境有着极高要求的客户,这就是System z平台。有的客户要求高扩展性、高性能、高集成度的平台,Power Systems系统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一些客户需要行业标准的x86技术,那么IBM就在x86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更多创新,这就是我们的System x系列。
此外,我们拥有覆盖非常全面的存储解决方案,分级技术让客户能够更加智能地管理数据,分析能力则让客户能够根据策略把数据自动存放在不同等级的存储设备中。这意味着,客户能够根据自身工作负载和实际应用的不同来选用IBM的系统硬件产品,也许是一种产品,也许是整套产品。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一个新的系统类别PureSystems,它预置了“专家模式”,进行了系统简化,充分利用了集成能力,是为中型客户打造的最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不少系统硬件产品其实能够在多种架构上 运行,不管是Power系统还是x86系统,而且能够支持z/OS、AIX、Linux或者是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因此IBM的硬件也是当前市场上最为灵活的系统。此外,在正式推出系统之前,IBM就与ISV和SI等合作伙伴一起,专门对系统进行优化,并打造越来越多的平台应用。
李树翀:为了实现IBM 2015年路线图的目标,IBM硬件部门如何与软件部门协同发挥更好的作用?
Rodney C. Adkins:IBM其实有很多的创新元素,软件占有很大比重,要使软件业务增长,必须要保证在基础层面有很好的系统进行支撑。
为了实现2015年路线图的目标,硬件将继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硬件和软件能够实现更好的集成和优化。比如智能分析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实现2015年增长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就需要我们的“系统堆栈”和“系统工具”很好的结合到一起。
硬件的未来
李树翀: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后,业界不少人认为IT产业趋于“软化”,即软件在整个行业当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比如很多云端用户甚至看不到后台的系统硬件,而是通过软件来享受服务,您怎么看待这种提法,硬件的地位未来将会怎样?
Rodney C. Adkins:虽然现在越来越多地谈到软件在整个IT产业中的价值,但是软件是需要硬件平台来交付软件价值的。云计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整合了硬件和软件的能力来交付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一种高经济效益的模式,使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更好地运行。其实云计算首先创造的是一个高度虚拟化的环境,通过虚拟化进行资源动态管理,而这些资源包括计算设备、连网设备还有存储设备,它们都是硬件基础架构,也需要通过它们来交付能力。因此我们虽然谈软件很多,但其实软件和硬件结合才能交付价值。
从IBM内部来看,虽然我主管IBM硬件部门,但是我的工作中有50%是在和软件打交道。因为在打造一套IBM硬件系统的时候,其实是软硬件结合考虑的。从分层的角度来看系统,最底层的技术层面是硬件,技术层面之上是系统集成层面,再往上是软件层面,比如通过软件来管理硬件的是固件,操作系统也是软件层面的,还有平台管理器也是软件层面的,它们整合到一起才能打造一套整体的系统。这些都是我的工作,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最后一点,IBM具有未来硬件技术的发展路线图。比如在晶体管层面,虽然今天的系统使用的是32纳米制程技术,可以看到很快就会更新到22纳米,再以后是11纳米、7纳米,甚至4纳米……我们也会继续投入,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的发展路线图甚至会延续到2025年,这也再次说明硬件其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来看,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分析,在与软件结合的层面上,硬件在可见的未来大有可为。 李树翀:IBM将发展重点放在大数据整合、智慧地球、优化的系统和云计算等产业趋势方面,也引领着这些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它们对硬件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IBM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有哪些优势可以在这些重点领域持续保持竞争力?
Rodney C. Adkins:IBM硬件系统要想有效应对这些趋势需要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也就是说,工程人员和计算科学人员,也就是硬件和软件人员,需要在硬件层面进行更好的集成和优化,交付新的能力并提供新的价值。具体来看,硬件需要从半导体、集成电路到堆栈各个层面进行集成和优化。
比如IBM的沃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既需要在技术层面和硬件层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同时对软件也有很高的要求,通过使用技术和硬件层面的特性来交付实时的高性能的分析系统。它体现出了为什么IBM能够实现差异化,在行业保持领先的地位。IBM之所以能够搭建和交付这样一种强大的分析能力,是因为我们对于技术、系统设计和软件优化的投入是行业内其他公司所不及的。
云计算也是很好的另一个例子。行业内很多企业都可以交付云计算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不相同。云计算有各种类型的价值,企业需要它不仅是因为要减低成本,也因为需要安全性的保障,并能够灵活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在整个系统设计方面注重实现差异之处,保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这样,我们的解决方案才是最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
李树翀:IBM的硬件在全球,包括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技术优势也非常明显。那么在未来软硬一体化的道路上,硬件如何继续保持核心优势?
Rodney C. Adkins:这个问题也体现了您很好的洞察,那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硬件和软件能够进行很好的集成,也就是说硬件对于软件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就能够在硬件处理上产生独特性;反之亦然,软件很好地了解到硬件的独特功能和特性后,也会在软件层面有更好的提升,所以两者是双向提升的。
举个例子,比如IBM今年推出的Pure Systems ,里面有一个功能叫虚拟内存。虚拟内存能够让用户感觉拥有比实际系统更多的内存。在我们和ICP 合作当中,ICP了解到虚拟内存的能力对于提升整个软件功能非常实用,也就为此更好地开发出新的功能以应用这一能力。
PureSystems变革
李树翀:我们现在很难独立开硬件谈软件,或独立开软件谈硬件,整个系统的功能是以系统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那么IBM对PureSystems整体的战略考虑是什么,希望它的出现能够给整个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Rodney C. Adkins:PureSystems这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实是在IBM整体战略下推出的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捕获市场机会,实现业绩增长。这也说明软硬整合在IBM看来不是全新的方式,我们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整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比如AS400后来发展成System i,还有主机System z系列以及Power Systems服务器都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软硬整合的方式。
PureSystems作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更多针对的是中端市场,既有延续的优势,也有新的特色,前者在于软件集成,后者则是简化体验,针对一系列应用进行更好的优化,这样在推出PureSystems产品的时候就能够把将不同的应用一同推出。PureSystems目前有两款产品,一款是基础架构层面的Pure Flex,另一款是基于这个平台之上的Pure Application。可以看到,PureSystems推出了一种新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专家模式”,通过这个新的方式,客户只要进行注册就能够快速部署其中的应用。
李树翀:有了PureSystems,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减少用户部署的时间和成本,以及未来整个系统维护的成本,让用户可以用更便捷的方式去享受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未来,它的发展会不会让所有信息化应用者,都能如应用PC那样简单地应用后台系统?
Rodney C. Adkins:IBM非常重视生命周期成本这一概念,它是指用户在使用IT系统的时候,从启动机器到配制、部署,到设备的管理,设备运行以及系统升级等,这是一个设备的使用周期。在未来的系统设计上,我们也会更多地借用这样的观点,通过内置相关的能力,减少客户在采用端到端解决方案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耗费的成本。我们称之为“专家模式”。
专家模式是什么?就是我们把很多能力,比如说分析能力集成到我们产品当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专家模式,能够简化生命周期,并且进一步减低生命周期的成本,从配制到部署,到管理再到应用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通过使用“专家模式”,用户的每一个步骤就能够运行得更加快捷。IBM在系统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这样的“专家模式”,在系统中增加更多的智能,让它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实现更好的自动化和简化的体验。
李树翀:当然软硬整合对IBM来说不是近年才发生的事情,PureSystems的推出与甲骨文等业界其他企业推出的一体机有什么区别?能否描述一下PureSystems的产品路线图。
Rodney C. Adkins:确实您可以看到软硬件的整合,对于IBM来说确实不是刚刚开始做的事情,但如何将更强的能力集成到系统当中,却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现在我们有很多能力直接针对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并为此内置了很多专业知识,这与一般的一体机是不一样的。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整合与简单打包的区别。关于这个话题,IBM投入大量资源去定义每一个层面的技术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整合,而甲骨文的一体机打包的概念就更重一些。因为它把英特尔的硬件,甲骨文的软件,还有大量的闪存和固态硬盘全部封装到一起,作为一个解决方案推向市场。所以您可以看到,这个封装是用计算技术、计算科学等方式实现整合,对于用户来说成本就要高一些。所以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讲,IBM的软硬整合系统对于客户而言应该是更为优秀的。 关于路线图的问题,IBM未来对PureSystems的投资方式就如投入我们的大型机和Power Systems的方式是一样的,通过进一步投入来增强技术和产品能力。未来在这个产品家族内会有更多的产品出现,并将在性能、可扩展性、管理能力、虚拟化能力和自动化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李树翀: PureSystems对于企业客户来说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方案,那么,IBM会怎样帮助合作伙伴创造新的价值?
Rodney C. Adkins:PureSystems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扩展更多的机会。现在,我们发现用户的购买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希望购买集成的解决方案,而且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我们的硬件产品中除了大型机的部分销售之外,其他的解决方案都是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交付的。产品线的进一步扩展给合作伙伴带来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和能力,这样他们能在此基础之上添加更多的服务,比如实施、部署,以及在此之上的服务,这样也扩展了他们的机会。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而言,他们现在能够进行销售的是我们现在的硬件和软件整合的能力,增加了销售机会。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服务体系,这样销售给客户的就是一个整体的价值体系。而以前,传统的硬件合作伙伴能够销售的只是集成解决方案,因此合作伙伴的机会大大增加。
记者手记
保持优势的秘诀
作为IBM硬件部门掌门人,Rodney C. Adkins掌管着IBM每年200亿美元的硬件业务,这意味着IBM半导体、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及零售商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的业务,以及全球生产、采购和客户执行的公司集成化供应链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
不过在采访中,他更愿意强调另一组数字,即IBM每年60亿美元的研发,之中超过一半都与硬件有关; IBM每年6000多个专利中,超过一半是硬件部门即系统科技部申请的。
硬件是IBM成立一百余年的来的立身之本,不仅技术独特而且产品线广,在Rodney看来,保持优势的秘诀是IBM在这一领域长期的预见性和技术资源投入。“我们的发展路线图甚至已经到了2025年”。这保证了IBM系统硬件产品的研发方向和可预见的产品周期。“IBM能够实现差异化,在行业处于翘楚的地位是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投入,我们对于技术、系统设计和对于软件优化的投入是行业内其他公司所不能匹敌的”。这在具体资源上确保了IBM系统硬件产品的更新从未出现“跳票”,不仅给了广大客户稳定的心理预期,也为自身发展带来可预见的周期性增长。新产品类别PureSystems的推出则向业界展示了IBM软硬件双向提升的成果,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方向也因此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