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好走的路通常什么也不会有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丝绸之路集团丝绸中心”在丝绸之路工业园二期工程工地上奠基。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说,丝绸中心的奠基标志着丝绸之路转型升级取得了第一步阶段性的胜利,将在此建成丝绸之路集团的丝绸交易、展示、外贸、检测、技术培训、物流融资、电商、品牌中心——关于丝绸制造业与丝绸服务业结合的意图显而易见,而如此大手笔投入的背后,是一份不简单的执着与坚守。
  内外夹击,困境史无前例
  今年5月,一位长期合作的外商客户明确告诉凌兰芳,下半年采购总量要削减20%左右。原因是受中国自去年底开始的反奢靡影响,欧洲一些顶级品牌的销售下降了25%左右,库存增加,为消化自身库存,去库存化,欧洲高端企业采购意愿大幅度下降,受此影响,欧洲采购商也随之减少了对中国丝绸的进口。
  “从今年5月下旬以来,湖州各家绸厂都处在几乎没有订单的困境。”今年,凌兰芳的忧虑有些重,因为,丝绸行业面对的困境还远不止如此。
  浙江原本是最大产茧省份,约占全国总量20%,现在年产量却只有6万吨左右,只占全国总量10%,而且衰退还在加快。更严重的是质量今非昔比,优质茧凤毛麟角。以今年茧价茧质与本世纪初茧价茧质相比,丝厂购茧成本翻上了5到6倍,而销售价格只上了3.5倍。因此,浙江大部份丝厂已经歇业,茧丝产量从全国第一退到全国第四。
  湖州当地丝绸生产着全中国绸缎的三分之一,生产全世界绸缎的四分之一,湖州绸厂所用的真丝是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绸厂没有订单的压力直接传递到真丝行业。
  在这样链条式连锁反应之下,行业内的绸厂和丝厂全都在亏损,就此形成全行业的亏损。也就是极其少见的丝绸行业“丝与绸同亏”的局面。这导致了湖州地区95%的缫丝厂都倒闭,绸厂也开始陆续出现倒闭的情况。
  一方面,成本推涨,另一方面,市场没有需求,两方面原因内外夹击,导致丝绸行业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
  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成因。
  2013年,茧价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位。
  凌兰芳向记者讲述,今年在缫丝行业里出现了一种新现象,这就是“鲜茧缥丝”。按照原来的工艺,应该经过烘烤然后到工厂里进行煮茧,丝才抽出来。现在,为了应对低迷的情况,广西一些地区,将茧收来后不进行烘烤,直接将鲜蛹送进冷库里冻死,也不经过煮茧,只通过一种渗透的办法,就将丝抽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鲜茧缥丝”,目前这种工艺的争议很大。而这种工艺省来的烘烤成本、煮茧成本、人工成本降低总成本,加上鲜茧的售价本身就比干茧要高,一上一下,采用这种方法之后,每吨茧丝综合成本就出现了几千元的差价,对于原来坚守“干茧缥丝”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就这样,市场开始形成一波对鲜茧的抢购,这是一种非理智的行为。因此抢购就很自然地抬高价格,而这样就加剧了生丝倒挂的现象。但对于市场来说,却是越倒挂越要买,因为将来还可以囤积居奇。
  抢购鲜茧,为农民增收,使得茧价被抬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而事实上,在保障农民收入政策的影响下提高的茧价,对于农民来说的确是增收了,但也促使蚕农出现一些非理智的行为,比如不太注重原料品质,粗放养蚕等等。
  “生丝价格比2000年时增长了三倍多,但是消费的人群并没有增加三倍多。原来一件衬衫三五百元,现在两千元一件,这样又怎么会有消费者。”今年以来在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奢侈品消费的受制以及下降,使欧洲奢侈品牌生产受到影响,对于中国原料需求跟随减少。而丝绸之路又正是做高端原料出口的,企业对口的外商都是这些高端奢侈品牌,这些企业的生产减少,对丝绸之路的打击很大。
  总而言之,复杂的原因导致丝绸之路2013年的整个夏天几乎没有订单,临近国庆时,秋茧波动,原本的波动曲线变为明显下滑的抛物线。在这种剧烈波动的行情下,原本准备下的订单也变成了观望。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坚守
  其实,在特殊困境到来之前,丝绸行业的隐忧就早已存在。
  丝绸之路集团浙丝二厂缫制出口高品位生丝,人均年产丝量850公斤左右,已经处在全国最好水平,但是三十年前,日本就已经达到人均年产丝量一吨以上。“那时候我们中国靠人海战术成本低廉打败了日本,夺得了国际丝绸第一大国的桂冠。可是我们在蚕桑科技和丝绸科技包括生产效率方面至今还赶不上当时的日本。”凌兰芳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哪一行业的效率不是十倍几十倍增长?只有茧丝行业驻足不前,这是行业悲哀,浙江丝绸人脸上无光。”究其原因,是蚕桑和茧丝生产组织方式都严重落后。产种桑养蚕停留在农耕时代,老妇养蚕三边种桑、千家万户、广集散养。新农艺新方法推广不动,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缺少创新典型带动突破。产机械装备几十年一贯制,说是自动缫其实是手工缫,十个指头泡肿,两只脚踝跑断。皮带对皮带,齿轮对齿轮,没有信息即时控制,没有工序优化革新。政策和税赋更是冷淡丝绸,资本和人才不肯光顾,整个行业价值被低估。
  丝绸行业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
  “丝绸之路应对的方法,只能是转型升级,差异化升级。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做别人做不了做不好的东西,做别人做不出的东西。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走高端路线。”凌兰芳这样打比方:“做快餐我们是做不过别人的,我们只能做精品宴席。今年我们开发了数以百计的新品,大把大把的投入研发,一时还不能有回报产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丝绸行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方向就是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凌兰芳表示,在今年这样的特殊困境面前,也迎来了行业整合升级的机遇。“虽然痛苦,但这样的过程我其实乐观其成。”他说。行业的创新点突破点还有很多,包括养蚕产业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数码化、应用跨界化等等,“只要有一项重大突破,都会引起丝绸行业革命,带来滚滚红利。”
  凌兰芳强调:“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将高端路线走到底。”真丝的最高品级是6A,丝绸之路要做的是超6A,要做这样的丝绸,就需要最好的蚕茧缫丝。但是,这样的蚕茧全国产量不超过1万吨。
  “今年春茧收后,欧洲外商催要丝绸之路集团的高档6A级厂丝,我们不能一一满足,外商很奇怪,你们不是抱怨订单不足吗?给了订单怎么又供不出货呢?外商有所不知,我们手里就是缺少可做6A级高档丝的原料,要千里迢迢从四川云南花高价买回来。”浙江四大主产区的蚕茧质量严重次劣,最差的无法缫用,只能做蚕丝被。只有淳安优质茧还可以做6A,但淳安优质茧全部供应给丝绸之路集团用也不够,而且每年也以8%至10%的速度在递减。
  “对,高端的路也很难走。但哪条路是好走的?好走的路通常什么也不会有。就像今年是艰难的一年,但也必然是行业转变的一年。”凌兰芳目光坚定:“我们民族的丝绸之路,只有靠丝绸人吐出每一根丝去织就。”
其他文献
“在行业回暖趋势基础尚未稳固的情况下,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对纺织工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战略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充分肯定了
例外,在2013年一夜蹿红,这让本土高端服装品牌看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曾经在别人眼中的“小公司”也在一夜间成为一个范本,不仅仅是对服装品牌的发展,甚至给求职路上的毕业生带来了一点提示。  这个在中国可谓仍然匮乏的服装设计师职业,与越来越多迷茫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之间,缺少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沟通渠道。  “例外”的新人  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表示,如今我国服装市场规模大,企业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设
棉花价格的走势酷似过山车。从去年棉花价格开始上涨到现在,暴涨暴跌的总体态势基本定型。去年年初至上半年,国内棉花价格每吨仅在1.5~1.6万元;下半年,国内通货膨胀抬头,棉花价格也随
当下的服装行业,变革之声无处不在,即使是在股市和资本的诱惑如此之大的前提下,中国的传统产业服装业的经营者们都一直在期许改变行业的生态,而不是赚取更多的资本。在这些人
日前,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西安办事处在西部产权交易网发布公告称,拟将所持有的渭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33.53%股权转让,转让价格为1070万元。渭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已有四十多年的
1月18日,“中国杰出质量人”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因其多年来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绩,被授予“中国杰出质量人”称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企业而言即使是万分之一的次品,对消费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废品,”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总是如是强调质量的
一年一度的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CBME上海孕婴童展己经落下帷幕。展商如流、观众云集的展会上,IQQI宜栖又一次进发出亮眼的色彩,让大家共同见证了开放、亲切、关爱、永不
“欧洲市场的开拓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不会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快时尚,会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节能环保之路任重道远。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印染行业作为纺织工业开展节能减排的重点环节,以及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业行业之一,在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压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未来该何去何从,成为行业转型的首要课题。  为了进一步认清“十二五”以来纺织印染行业节能环保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十三五”国家环保管理政策的走势,继续在全行
“十二五”是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而展会则是中国特色协会服务行业的重要领域,如何落实和推动展会在纺织工业“十二五”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促进展会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纺织工业协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去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展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会总体规模达到54万多平方米,参展商达到7800多家,观众达到38万,蓬勃发展的中国纺织展览业,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走向世界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