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报考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等理智地报考公务员。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报考;人力资源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做一个公务员,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国家干部,可以说是非常光宗耀祖的。尽管公务员这条路很难走,尽管这个概念依然模糊,但是大学生依然群起逐之,是因为公务员岗位背后无数的诱惑。
首先,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就业问题。除了校园招聘会以外,社会上的招聘会,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竞争力。而在公务员考试里,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基本处于同一起点,竞争有优势。而且,放着全国一万多个岗位的空缺,这块大蛋糕岂有不争之理?
其次,是条件。公务员的工资不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稳定的,压力又小,工作环境也不错。最重要的是福利。比起企业,公务员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是事业编制人员或者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再次,是社会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官尊民卑的思想,一个公务员,尤其是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即使在其单位内部无权无职,但在社会上,尤其是基层,便享受着人们尊敬的眼光。
最后,是上升空间。在外资企业,即使是总裁也是为别人打工;而公务员是为国家工作,如果花相同的气力为国家服务,上升的空间是无穷的。
然而,在公务员考试中,大学毕业生到底有多大优势?日前,2006年该省考试刚刚结束,记者在采访负责公务员考试錄用的某人事厅有关部门时获悉,公务员考试,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是报考的多,最终被录用的少。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之外,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实力赶不上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
在这几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报考人数都超过了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但是最后被录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却总是占录用人数的1/3不到,比如2005年,共有350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占报名总人数的55%,而最后录用的185名公务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仅有55人,占录用人数的29%。首先在政策导向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不占优势。去年国家出台有关文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首先到基层锻炼,再报考公务员,不欢迎“三门”(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干部。随着公务员考试政策的不断改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层面上越来越不具有优势。比如在今年该省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公务员处保留了一些用人单位提出的报考人员必须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要求,因此大约有1/3以上的公务员岗位将应届大学毕业生排除在外。
而且,目前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符合公务员岗位的要求,在2005年该省公务员考试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老干部局老干部处公务员的一个职位,报考人数是401∶1,主要是这个职位没有具体的专业要求。而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安全生产监督局的一些技术岗位、水利厅的水资源管理岗位等30多个岗位报考空缺,大学生都因为专业不匹配而对这些岗位望而却步。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实用型人才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只有一些书本知识,在具体的考试中也没有多少优势。比如在笔试中,一般都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考一些记忆的内容,许多应届毕业生通过强化训练,也许能取得较好成绩;而《申论》考试的命题,要求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命题非常灵活,无法通过短期的复习备考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那些有着工作经验的人在这类考试中往往能取得好成绩。
此外,公务员的面试,更能测试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分析、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自我情绪控制、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无优势可言,只有少数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学生干部有较好的表现。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也表明,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政府部门面临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因此各个部门对公务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能跑跑腿、干一些杂事就行,而是要求公务员要具有调研能力,能够独当一面,面对具体工作,能够提出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想法和改进措施,供领导决策。各个机关的公务员也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用人单位希望被录用的公务员能够马上发挥作用,而没有时间等待他逐步适应工作。
目前,报考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等理智地报考公务员。一些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也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然后再来报考公务员。
参考文献
[1]杜新胜.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思考[J].发展,2008.
[2]陶方林.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9.
[3]易红庆.我国公务员交流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谢丹(1981-),女,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专业英语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报考;人力资源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做一个公务员,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国家干部,可以说是非常光宗耀祖的。尽管公务员这条路很难走,尽管这个概念依然模糊,但是大学生依然群起逐之,是因为公务员岗位背后无数的诱惑。
首先,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就业问题。除了校园招聘会以外,社会上的招聘会,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竞争力。而在公务员考试里,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基本处于同一起点,竞争有优势。而且,放着全国一万多个岗位的空缺,这块大蛋糕岂有不争之理?
其次,是条件。公务员的工资不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稳定的,压力又小,工作环境也不错。最重要的是福利。比起企业,公务员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是事业编制人员或者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再次,是社会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官尊民卑的思想,一个公务员,尤其是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即使在其单位内部无权无职,但在社会上,尤其是基层,便享受着人们尊敬的眼光。
最后,是上升空间。在外资企业,即使是总裁也是为别人打工;而公务员是为国家工作,如果花相同的气力为国家服务,上升的空间是无穷的。
然而,在公务员考试中,大学毕业生到底有多大优势?日前,2006年该省考试刚刚结束,记者在采访负责公务员考试錄用的某人事厅有关部门时获悉,公务员考试,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是报考的多,最终被录用的少。除了政策上的原因之外,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实力赶不上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
在这几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报考人数都超过了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但是最后被录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却总是占录用人数的1/3不到,比如2005年,共有350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占报名总人数的55%,而最后录用的185名公务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仅有55人,占录用人数的29%。首先在政策导向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不占优势。去年国家出台有关文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首先到基层锻炼,再报考公务员,不欢迎“三门”(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干部。随着公务员考试政策的不断改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层面上越来越不具有优势。比如在今年该省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公务员处保留了一些用人单位提出的报考人员必须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要求,因此大约有1/3以上的公务员岗位将应届大学毕业生排除在外。
而且,目前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符合公务员岗位的要求,在2005年该省公务员考试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老干部局老干部处公务员的一个职位,报考人数是401∶1,主要是这个职位没有具体的专业要求。而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安全生产监督局的一些技术岗位、水利厅的水资源管理岗位等30多个岗位报考空缺,大学生都因为专业不匹配而对这些岗位望而却步。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实用型人才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只有一些书本知识,在具体的考试中也没有多少优势。比如在笔试中,一般都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考一些记忆的内容,许多应届毕业生通过强化训练,也许能取得较好成绩;而《申论》考试的命题,要求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命题非常灵活,无法通过短期的复习备考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那些有着工作经验的人在这类考试中往往能取得好成绩。
此外,公务员的面试,更能测试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分析、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自我情绪控制、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无优势可言,只有少数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学生干部有较好的表现。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也表明,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政府部门面临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因此各个部门对公务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能跑跑腿、干一些杂事就行,而是要求公务员要具有调研能力,能够独当一面,面对具体工作,能够提出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想法和改进措施,供领导决策。各个机关的公务员也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用人单位希望被录用的公务员能够马上发挥作用,而没有时间等待他逐步适应工作。
目前,报考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等理智地报考公务员。一些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也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然后再来报考公务员。
参考文献
[1]杜新胜.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思考[J].发展,2008.
[2]陶方林.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9.
[3]易红庆.我国公务员交流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谢丹(1981-),女,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专业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