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创新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情况,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重视合作学习;开展教学实践,保持创新激情几个方面,对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政治;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2003 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创新意识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诞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氛围,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善待答题出现错误的学生,有一颗通融的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意与期望,并能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对某物产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思维动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如果说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高的创新因素,是创造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去猜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
四、教学中重视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方式的优化首先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从而严重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争论、交流。在小组内人人都有合适的角色,通过讨论、争论、交流学生们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能获得许多有益的信息,同时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教学实践,保持创新激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注重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尤其是政治课的教学,必须注意把握理论的实践性,否则,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就难以展现出来。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让学生去发掘知识体验中的创造性魅力,积极引导学生,不仅“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用”理论,鼓励学生大胆走出书本,根据书本知识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真理,从而实现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以后的发展创新奠定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到工厂参观访问、联系现实为社区提供合理化的建议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工作。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学政治;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2003 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创新意识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诞生。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氛围,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善待答题出现错误的学生,有一颗通融的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意与期望,并能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对某物产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思维动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如果说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高的创新因素,是创造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去猜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
四、教学中重视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方式的优化首先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从而严重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争论、交流。在小组内人人都有合适的角色,通过讨论、争论、交流学生们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能获得许多有益的信息,同时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教学实践,保持创新激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注重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尤其是政治课的教学,必须注意把握理论的实践性,否则,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就难以展现出来。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让学生去发掘知识体验中的创造性魅力,积极引导学生,不仅“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用”理论,鼓励学生大胆走出书本,根据书本知识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真理,从而实现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以后的发展创新奠定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到工厂参观访问、联系现实为社区提供合理化的建议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工作。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