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治疗的8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均实施内镜(ERCP)治疗及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柴胡汤,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各项生理指标。结果:通过分析,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恢复情况、血、尿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指标时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症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联合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肝胆湿热证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病因构成比的60%,是最常见的急腹症[1]。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伴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2]。传统医学根据急性胰腺炎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胰瘅”范畴,病性以里、实、热证为主,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不通则痛”[3]。本文研究中西医联合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男52例,女28例。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超声和增强CT扫描发现胰腺肿大和胰周液体集聚。均无严重其余内科疾病,神志清晰,语言表达清楚,试验组同意接受ERCP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汤药疗法。
1. 2方法:所有患者在明确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后,内镜急诊取石,采用EST取石或ENBD+EST方案。两组患者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感染、止痛、解痉,减少胰腺的分泌;防止休克和对症治疗。治疗组除行以上治疗外,术后第1日开始应用复方大柴胡汤:芒硝10g、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5g、大黄(后下)15g、莱菔子10g、枳实10g、白芍15g、厚朴15g、金钱草30g、川芎15g、甘草6g,每剂煎2次,收集药液200ml,胃管灌注100ml/次、2次/日,灌注后夹胃管2h,持续服用7日。
1.3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后第3、7日测量血、尿淀粉酶指标,腹痛、腹胀恢复情况、首次排便时间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根据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治愈:3日内症状体征缓解,7日内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显效:7日内症状体征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效:7日症状体征未缓解,血、尿淀粉酶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病例数×I00%。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通过测试第3、7日各项指标,试验组腹痛、腹胀恢复情况,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指标时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3 讨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需及时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选择ERCP治疗可清除胆管结石、恢复胆汁流,减少胆汁胰管反流和胆总管梗阻引起的胆管炎,使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改善[5]。中西医联合治疗此病的疗效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中医治疗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柴胡疏肝理气、长于开郁,黄芩清热泻火、善于泄热,一起合用,能疏调肝胆之气机和清泄内蕴之湿热;大黄、枳实二者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助枳实、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燥湿和胃而通阳明。金钱草清热除湿利胆,加强黄芩清热泻火之力;芒硝以咸寒泻热,与大黄相须为用,则峻下热结之力增强;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助半夏、枳实行气消痞;川芎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开郁;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助白芍止痛之功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腹痛腹胀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血、尿淀粉酶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百分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显著缩短。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缩短病程,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广义,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 年3月第八版
[2] 颜永红.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38例临床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7):2364—2365
[3] 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等.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J].北京中医,2008,27(5):348-349
[4]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82 -285.
[5] Freeman ML,Guda NM. Endoscopic Biliary and 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J].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Gastroenterology,2005,8( 2) : 127 -134.
关键词:中西医联合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肝胆湿热证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病因构成比的60%,是最常见的急腹症[1]。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伴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2]。传统医学根据急性胰腺炎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胰瘅”范畴,病性以里、实、热证为主,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不通则痛”[3]。本文研究中西医联合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男52例,女28例。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超声和增强CT扫描发现胰腺肿大和胰周液体集聚。均无严重其余内科疾病,神志清晰,语言表达清楚,试验组同意接受ERCP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汤药疗法。
1. 2方法:所有患者在明确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后,内镜急诊取石,采用EST取石或ENBD+EST方案。两组患者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感染、止痛、解痉,减少胰腺的分泌;防止休克和对症治疗。治疗组除行以上治疗外,术后第1日开始应用复方大柴胡汤:芒硝10g、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5g、大黄(后下)15g、莱菔子10g、枳实10g、白芍15g、厚朴15g、金钱草30g、川芎15g、甘草6g,每剂煎2次,收集药液200ml,胃管灌注100ml/次、2次/日,灌注后夹胃管2h,持续服用7日。
1.3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后第3、7日测量血、尿淀粉酶指标,腹痛、腹胀恢复情况、首次排便时间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根据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治愈:3日内症状体征缓解,7日内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显效:7日内症状体征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效:7日症状体征未缓解,血、尿淀粉酶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病例数×I00%。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通过测试第3、7日各项指标,试验组腹痛、腹胀恢复情况,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指标时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3 讨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需及时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选择ERCP治疗可清除胆管结石、恢复胆汁流,减少胆汁胰管反流和胆总管梗阻引起的胆管炎,使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迅速改善[5]。中西医联合治疗此病的疗效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中医治疗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柴胡疏肝理气、长于开郁,黄芩清热泻火、善于泄热,一起合用,能疏调肝胆之气机和清泄内蕴之湿热;大黄、枳实二者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助枳实、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燥湿和胃而通阳明。金钱草清热除湿利胆,加强黄芩清热泻火之力;芒硝以咸寒泻热,与大黄相须为用,则峻下热结之力增强;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助半夏、枳实行气消痞;川芎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开郁;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助白芍止痛之功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腹痛腹胀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血、尿淀粉酶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百分数恢复正常水平时间显著缩短。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缩短病程,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广义,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 年3月第八版
[2] 颜永红.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38例临床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7):2364—2365
[3] 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等.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J].北京中医,2008,27(5):348-349
[4]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82 -285.
[5] Freeman ML,Guda NM. Endoscopic Biliary and 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J].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Gastroenterology,2005,8( 2) : 127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