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逐渐深入,如今核心素养已经变成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词汇。现阶段新课标已经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班主任管理班级期间,需强化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借助教育渗透以及有效引导对学生道德行为加以规范,这样才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核心素养之下小学时期德育具体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时期,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教师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以及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这样才可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此,核心素养之下小学时期德育具体策略展开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叶圣陶曾说,教育其实就是习惯培养。在小学时期,教师管理班级或者开展教学之时,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使其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凭借自身努力不断成长以及进步,有效提高其道德意识。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活动便是学习,进行学习期间,学生需要进行认真探究以及积极思考,这样才可高效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第二,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对课堂纪律进行遵守,这是尊重教师的一个重要表現。对学生这个习惯加以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认真学习,不作出干扰课堂教学以及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第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给予其帮助,促使学生在互相帮助当中构建有爱、团结的同学关系。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其较强的道德意识,促使其进行自我约束,进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对德育内容加以渗透
良好文化气氛具备德育这一功能,促使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之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为此,小学教师需强化班级文化方面建设,把学校制定的德育主题当作依据,布置班级当中的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学习园地。进行实际设计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确定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效发挥出学生的特长,进而完成相应的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在良好班级氛围当中,学生可以从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学习园地当中学习一些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其道德意识,在开展德育,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给予学生无限关爱,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对学生核心素养加以培养之时,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和学生构建平等关系,要关爱学生,对其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出现的疑问与困难加以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关爱教育之下,可以逐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班级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在活动当中接受教育。比如,班级当中一名学生学习比较差,然而其运动能力非常强,这名学生非常内向,基本上不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主动沟通交流。为此,开展德育期间,小学教师可与其进行耐心交流以及沟通,促使其参加班级体育比赛,让其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努力为班级争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爱的引导,让这名学生渐渐开朗起来,可以主动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其顺利参与到班集体当中,逐渐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且激发其学习动力,进而有效发展其道德素质。
四、构建优秀干部团队,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进行班级管理期间,因为班干部基本上都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所以学生对班干部拥有较强信任感,并且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样一来,在班干部带动之下,极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将班干部作为榜样,在纪律、道德以及学习方面全都向班干部看齐。例如,班干部在检查其他学生个人卫生之时,首先需注重自身卫生,这样不仅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良好榜样,同时还有效培养班干部的良好素养。所以,为发挥出班干部在德育当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构建优秀班干部这支团队,同时给其分配相应的工作。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需对班干部实际工作表现加以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含有班干部道德、学习及管理工作,强化班干部具有的责任意识,让其时时刻刻进行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积极进行家校合作,提升德育实效性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当中,多数家长对于教育缺少正确认识,觉得学生只有在学校当中才可以接受健全教育。这样一来,多数家长只对学生吃穿住行加以关注,无法发挥出家长具有的德育作用。现阶段,在核心素养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之时,需将德育置于首位。实际教育期间,教师需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其积极投入到德育当中,让其认识到家长在学生成长期间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家长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此一来,家长会在家庭生活当中规范自身言行,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实施德育,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逐渐养成道德意识,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以及与人为善这些良好品质。例如,进行家校合作期间,家长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开放日以及家长会进行有效交流,通力合作,把学生道德素养当作依据制定相应的指导及培养策略,进而促使学生在家长以及教师共同指导之下形成良好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可知,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教育取向及发展存在直接关联。如今,在核心素养这一背景之下展开德育,教师需对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坚守教学阵地,通过校园活动和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并且在其中融入一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提升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开锦.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创新策略[J].才智,2020(29):81-82.
[2]袁梅.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J].南方论刊,2020(8):103-105.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时期,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教师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以及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这样才可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此,核心素养之下小学时期德育具体策略展开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叶圣陶曾说,教育其实就是习惯培养。在小学时期,教师管理班级或者开展教学之时,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使其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凭借自身努力不断成长以及进步,有效提高其道德意识。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活动便是学习,进行学习期间,学生需要进行认真探究以及积极思考,这样才可高效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第二,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对课堂纪律进行遵守,这是尊重教师的一个重要表現。对学生这个习惯加以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认真学习,不作出干扰课堂教学以及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第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给予其帮助,促使学生在互相帮助当中构建有爱、团结的同学关系。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其较强的道德意识,促使其进行自我约束,进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对德育内容加以渗透
良好文化气氛具备德育这一功能,促使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之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为此,小学教师需强化班级文化方面建设,把学校制定的德育主题当作依据,布置班级当中的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学习园地。进行实际设计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确定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效发挥出学生的特长,进而完成相应的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在良好班级氛围当中,学生可以从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学习园地当中学习一些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其道德意识,在开展德育,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给予学生无限关爱,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对学生核心素养加以培养之时,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和学生构建平等关系,要关爱学生,对其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出现的疑问与困难加以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关爱教育之下,可以逐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班级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在活动当中接受教育。比如,班级当中一名学生学习比较差,然而其运动能力非常强,这名学生非常内向,基本上不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主动沟通交流。为此,开展德育期间,小学教师可与其进行耐心交流以及沟通,促使其参加班级体育比赛,让其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努力为班级争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爱的引导,让这名学生渐渐开朗起来,可以主动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其顺利参与到班集体当中,逐渐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且激发其学习动力,进而有效发展其道德素质。
四、构建优秀干部团队,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进行班级管理期间,因为班干部基本上都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所以学生对班干部拥有较强信任感,并且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样一来,在班干部带动之下,极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将班干部作为榜样,在纪律、道德以及学习方面全都向班干部看齐。例如,班干部在检查其他学生个人卫生之时,首先需注重自身卫生,这样不仅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良好榜样,同时还有效培养班干部的良好素养。所以,为发挥出班干部在德育当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构建优秀班干部这支团队,同时给其分配相应的工作。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需对班干部实际工作表现加以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含有班干部道德、学习及管理工作,强化班干部具有的责任意识,让其时时刻刻进行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积极进行家校合作,提升德育实效性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当中,多数家长对于教育缺少正确认识,觉得学生只有在学校当中才可以接受健全教育。这样一来,多数家长只对学生吃穿住行加以关注,无法发挥出家长具有的德育作用。现阶段,在核心素养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之时,需将德育置于首位。实际教育期间,教师需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其积极投入到德育当中,让其认识到家长在学生成长期间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家长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此一来,家长会在家庭生活当中规范自身言行,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实施德育,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逐渐养成道德意识,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以及与人为善这些良好品质。例如,进行家校合作期间,家长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开放日以及家长会进行有效交流,通力合作,把学生道德素养当作依据制定相应的指导及培养策略,进而促使学生在家长以及教师共同指导之下形成良好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可知,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教育取向及发展存在直接关联。如今,在核心素养这一背景之下展开德育,教师需对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坚守教学阵地,通过校园活动和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并且在其中融入一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提升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开锦.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创新策略[J].才智,2020(29):81-82.
[2]袁梅.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J].南方论刊,2020(8):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