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个人体验的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不得不承认,在平时教学中,对作后评讲的重视程度一定是多于作前指导的。而作文指导课上有限的学生活动,也多是学生象征性的配合,泛泛而谈一些感受体验,缺少对立足写作的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具体的写作活动,因此学生无法获得写作体验。长此以往,大多作文教学就变成任其自然的“望天收”。正是因为这种教学策略没有唤醒学生独特的、个别的个人体验,导致学生无材可写、套作泛滥、为文造情等现象。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感受、思考、成长,这个过程形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储存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我們的大脑就像电脑的存储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存放在里面的个人体验的路径会模糊或失去。教会学生在写作时怎样与这些隐藏的个人体验顺利建立链接,使学生能顺利地提取到有用的信息,是我们作文指导课最应该完成的任务。陆其勇老师的这节《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作文指导课,就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提取信息的目的。
  一、用问题激活个人体验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种说法没错,的确,写作内容最直接的来源是生活,我们每时每刻也都处在生活当中,可为什么孩子们一遇到作文就眉头紧锁,好像生活瞬间离他们好远,写作时“无米下锅”呢?
  周子房老师曾谈到育英老师的一则作文教学案例:一个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题是《监考老师》,有一个孩子只写了200字不到就写不下去了。育英老师问这个孩子:“你考试紧张不紧张?”“你在等监考老师来时,想了些什么?”等六个问题,通过这六个问题,成功地组建起学习支架,激发了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把200字的作文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到了600字。
  所以,并不是孩子没有生活的“米”,而是他们处在生活中的个人体验没有被关注。作文指导课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达到激活个人体验,实现写作内容生成的目的。
  在陆其勇老师的《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节作文指导课上,在“凝视树叶,说说故事”这环节中,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请同学们凝望这枚树叶,你想起了哪些故事、片段、场景呢?
  生:我想起了有次上学路上,看到过满地的落叶。
  师:你再想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场景?环境如何?路人如何?你如何?
  生:当时是在一条校门口的小路上,秋天的黄昏,满地金黄的落叶,路人都匆匆忙忙赶着路,有的低头看着手机,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了这片金黄……
  可以看到,这位学生一开始用两句话简单地勾勒了一个潦草的场景。这名学生在长久反复的应试训练中,一定知道什么是描写、什么是细节,但到具体写作中,他依旧不会用。陆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这里要加描写”“那里要用烘托”等具体技法。而是通用几个问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回忆、去体悟。当学生独特体验被唤醒,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写作技巧自然隐藏其中。这位同学第二次的表达依旧有不足之处,但相比第一次已有很大的进步。
  相反,如果教师只把写作技法当知识点详详细细地教给学生,是无法保证学生能写出优秀作文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实际的写作困难不能准确地把握,并运用策略去解决,只靠学生自己去“悟”,同样很难出现优秀作文。只有激活了个人体验才能有质量好的写作,与打开学生的思路相比,“技法”是次要的东西。
  二、用共鸣唤醒个人体验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是作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骑车”“扶老人”“送伞”等题材竟然还时不时地在学生作文中唱着主角。如果教师不能在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写作内容之间铺设一条指导的路径,让人击节叫好的文章则难以出现。
  陆老师的课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看到落叶的时候,我想起了秋天的早晨,环卫工人总是把树叶很辛苦地扫到一起,我觉得要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多一点关心。
  师:是啊,老师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我小时候,那时上学的路上,一到秋天,堆满了落叶。因为在乡间,落叶下面满是泥巴,我和小伙伴们总是笑着、闹着,把扫好的树叶踢得到处都是,这时总有一个老爷爷走来……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也有类似的记忆呢?
  生2:我也记得,最喜欢放学路上和同学一起把梧桐树叶踩得吱吱作响,我们还比谁找到的树叶大、谁踩得声音响……
  生3:我也有,每到秋天……
  听了第一名学生的发言,身为老师,不禁莞尔,姑且不论把环卫工人贴上“社会底层”这个标签对不对,这类“环卫工人辛苦劳作”的题材,是典型的套路作文。平时,教师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这类题材最好不写啊”,但对学生“那我写什么呢”的心声,我们向来是选择性无视。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老师并没有立马否定这样的题材,相反用“我也看到过”来表示认同,因为看到“环卫工人扫地”真的是学生的个人体验,然后用自己儿时的生活体验,唤醒了学生的思维。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观察和发现生活的眼睛,以及感悟生活的心。人的经验一般总处于潜藏状态,储存在他的长时记忆里。但是记忆中储存的东西再多,不能找到有效的提取方式也是枉然。我们的写作指导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荣维东老师认为,写作体验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回顾陆老师引导学生的过程,只是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看似轻描淡写、毫无技巧,却启动了“时光的列车”,让学生在联想、追忆中,唤醒了自已的生活经验,使大量模糊、淡忘的经验清晰、聚集、放大、变形、再造,虽只字未写,但学生已进入到了构思状态,生成或者选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写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黄厚江老师也说:“作文指导课的重心不在于学生最后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写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写作感受,打开学生写的思路,引领学生的写作过程。”可谓异曲同工。
  三、用理解肯定个人体验   与男生相比,女生往往更善于写作,因为女性更敏感、更细腻、更擅长抒情,女性居多的语文老师也更偏爱这类抒情见长、细腻绵柔的文字。那么广大男同学又该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呢?陆老师课堂上讲讲“树叶”的故事环节,有这樣一个片段:
  生1(女):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我家园子里有棵很高大的梧桐树,我和小伙伴经常在梧桐树下游戏。每到秋天,梧桐的树叶掉在地上,阳光照在上面,闪闪发着光……
  师:那时的落叶很美,那时的时光很慢,那时的童年很宝贵……
  生2(男):我觉得人生最宝贵的除了童年,还有报效祖国。树叶掉落,但还能回馈自然,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那些到生命的尽头,依旧想报效祖国的英雄人物,如陆游……
  师:是啊,落叶不仅让我们回到最美的童年,那至死依旧在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又何尝不让人想起在汨罗江边问天的屈原、在寒光闪闪的刀剑下依旧从容的文天祥……
  生2:还有满头白发、挑灯看剑想报效祖国的辛弃疾,还有“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还心系祖国的陆游……
  师:一叶知秋,除了能引起我们的片片情思,还有激起我们的壮志豪情。
  第一个发言的女生文采飞扬、富有场面感的描写,把听课老师都带进了自己童年那段美好又悠长的岁月之中,自然博得了好评。第二位发言的男生,一张口就把优美抒情的课堂氛围完全“打乱”了。这样的“男性化”的文字,部分老师是不喜欢的,但是不可否认,从小在“枪林弹雨”中长大的男生,性格就应该偏阳刚开阔,就是喜欢英雄崇拜,这就是他们独特的人生经验,没有任何讲解可以抹杀,没有任何技巧可以掩盖。
  我们的个人体验是有限的,所以要通过阅读来触发更丰富、广阔的体验,这是学生补充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陆老师遇到这样的男生,直接肯定他的体验,并用富有场面感和情节性的文字,将它叙述出来,把写作内容和构思,一并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写什么,还知道怎么去写了。这样的感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写作是个性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的作文是自己瞎编出来的,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他们缺乏来自外界如同伴、老师的合作与帮助。周子房老师说:“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没有课堂上的学的活动,就难以形成基本的能力。”陆其勇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很好地弥补了目前写作指导课堂上过程指导缺位的情况,通过一个个引导活动,逐渐激发起学生个人经验;学生的写作冲动被激发,写作目的逐渐明晰,写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而这一切,均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结果。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文言文的枯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学以致用等诸多因素,导致文言文的教学难以推进。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
[摘 要:现如今,对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力。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优化和改革应满足当前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设置课程和建设实训时,应加强物联网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大知识储备,培养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训;探索实践]  现如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所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全文文辞精彩,感情真挚,通过将故乡和法国进行比较,阐释了故乡的内涵,充满了对故乡浓浓的眷恋,美与哲思并存。它被归为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中的“漂泊的旅人”板块,这一板块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教会学生运用评点法, “以意逆志”,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授过程中,很多老师注重引导
在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方便迅捷的高新技术。所以,“课堂革命”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手段。笔者作为身处“互联网 ”时代的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范式的创新性实践中做了初步尝试,本文将依据实践案例予以阐述。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范式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则是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教学范式就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论。所以要探讨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范式
[摘 要:生于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实现自己所坚持的“道”,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复兴西周的礼乐制度。 而由于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限制,这些终究无法实现。于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孔子对人生的态度与他的审美理想便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碰撞。他对“道”的追求与对“艺”的实践相结合,再加上 “思无邪”所提倡的中和的审美理想,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使得孔子的人生兼具了强烈
《直角三角形》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对直角三角形性质进行探究展开教学实践与思考。  1教材分析  1.1教学目标分析  1.1.1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1.1.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1.3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图形的论证、计算等问题。  1.2教学重点和难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网络在各个领域有所渗透。数字化档案管理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数字化档案盛行的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工作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再加上网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篡改字符进去档案监管系统窃取他人信息身份从中谋利的情况,也充分说明网络数字档案管理安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对威胁。为此本文结合相关工作经验,探究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管理安全
[摘 要: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不管是几年级,也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这门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基础,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学习,小学语文都是基础,只有将语文学好,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所以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篇文章则是以“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题进行简要探究,希望可以对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提升课堂质量;小学语
前段时间,笔者曾到一所公立初中进行教学调研,随堂听了一节八年级的写作课。授课教师从近年丽水市中考语言表达(写作)题的要求和特点出发,从审题、立意、构思等角度进行写作指导,重点讲了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课上,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氛围和谐融洽。课后,我随机请了几名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不少学生都表示:写作立意方法(角度)是知道了,也明白了一些技巧,但对写作仍心存畏惧,不知该如何下笔。于是,本人在该年级各班进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是并行而相融的。“思维”更是当下的一个高频词,是每门学科都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共有46处提到了“思维”。在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使“语言建构”更加丰富和理性;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