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方面陈述了自己的教学困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及其专家团队走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在"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课题的面授培训中,提倡以合作性学习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的教育信念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方式也在微妙的发生变化。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教师信念学习行为
1 课堂困惑
笔者任教小学四年级英语,所在班级学生人数达50多人,学生聪敏活跃,爱思考爱提问,个性差异大。所用教材是深港版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教材以话题构成不同的单元,《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英语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迎来了新的教学难题和挑战。笔者在寻求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
2 在大班环境下合作性学习理念的提倡
课本每个单元的容量比较大,40分钟的时间限制使笔者十分着急,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得,单方面地去决定了孩子们学习的方式。笔者曾经进入了教学的误区,课堂时间过多地进行简单的传授记忆知识。学生仅从记忆角度来被动接受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空间被压缩了,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兴趣降低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得到体现,课堂实效自然也不尽人意。课后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呢?有时。是否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比较少。是否有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呢?比较少。孩子们的学习形式需要改变,教师的理念首先需要更新。困惑之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走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在"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课题的面授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让老师们接触到了教学的前沿理论,如合作学习原理的五要素、合作学习的六种方法、合作学习的任务结构和动力结构、合作学习的认知冲突等。
教则思变,变则求新。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反观自己的课堂,学生在不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学习,不懂得运用,积累的困难自然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也就慢慢地下降了。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喜歡"二字,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效。教师需要勇敢地"放手",鼓励他们勇于尝试,让他们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每个单元都设定主题学习的环节,学生们进行协同型的合作性学习。学生先自由组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由一名A组、一名B组、一名C组、一名D同学组成,成员尽可能由两名男生、两名女生组成。尽可能让不同成绩、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一组。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时候共同承担一个学习任务,每个学生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小组的成果是学生集体讨论的结晶。评价则以小组活动的课堂表现、合作情况为依据。
3 合作性学习在课堂中的关注点
3.1 教师教育信念及教学行为发生的改变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尝试,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任务,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他们参加语言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教学相长。
3.2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指导、语言技能的形成、以及文化意识的熏陶。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小组进行观察,分析。在课堂结束前留出一段时间,展示每组的合作成果,检查每个小组是否有效合作。
3.2.1 学生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靠
学生要在学习、摩擦与合作过程中渐渐明白,彼此之间是积极的互相依靠作用。在同一问题上,大家都能发表意见,然后进行意见综合。在小组合作组建初期,学生会因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会产生不定的排斥心理,甚至出现一人代表4人意见的情况。孩子们需要建立基本的信任,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小组内分工,负责不同的资源搜集,然后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可以从小组课堂的表现和合作的效果两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如果顺利以较快速度完成任务,整个小组可以加1分。如果合作的效果良好,整个小组可以获得2分,以此鼓励。
3.2.2 学生之间有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成绩较好的孩子给予相对落后的孩子一些提示,以帮助其积累信心去表达自己,或者修正小错误。受到鼓励的孩子也会信心倍增,加快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速度。
3.2.3 组内学生有个人责任
合作性学习小组内的目的是使每个成员都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个人责任。个人责任让成员明确自己的身份,对任务完成的效果有促进作用。四人小组内的角色分工可以是: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监督员一名、检查员各一名。组长和记录员有时可以合二为一。小组长负责根据组员的学习实际,分配难易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人都参与。监督员维持小组纪律,控制小组讨论的声音。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发言、讨论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各自的完成情况(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孩子),进行相关的鼓励和补充。
3.2.4学生之间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
社会技能是小组成效的关键。(Johnson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教师信念学习行为
1 课堂困惑
笔者任教小学四年级英语,所在班级学生人数达50多人,学生聪敏活跃,爱思考爱提问,个性差异大。所用教材是深港版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教材以话题构成不同的单元,《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英语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迎来了新的教学难题和挑战。笔者在寻求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
2 在大班环境下合作性学习理念的提倡
课本每个单元的容量比较大,40分钟的时间限制使笔者十分着急,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得,单方面地去决定了孩子们学习的方式。笔者曾经进入了教学的误区,课堂时间过多地进行简单的传授记忆知识。学生仅从记忆角度来被动接受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空间被压缩了,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兴趣降低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得到体现,课堂实效自然也不尽人意。课后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呢?有时。是否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比较少。是否有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呢?比较少。孩子们的学习形式需要改变,教师的理念首先需要更新。困惑之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走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在"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课题的面授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让老师们接触到了教学的前沿理论,如合作学习原理的五要素、合作学习的六种方法、合作学习的任务结构和动力结构、合作学习的认知冲突等。
教则思变,变则求新。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反观自己的课堂,学生在不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学习,不懂得运用,积累的困难自然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也就慢慢地下降了。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喜歡"二字,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效。教师需要勇敢地"放手",鼓励他们勇于尝试,让他们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每个单元都设定主题学习的环节,学生们进行协同型的合作性学习。学生先自由组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由一名A组、一名B组、一名C组、一名D同学组成,成员尽可能由两名男生、两名女生组成。尽可能让不同成绩、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一组。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时候共同承担一个学习任务,每个学生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小组的成果是学生集体讨论的结晶。评价则以小组活动的课堂表现、合作情况为依据。
3 合作性学习在课堂中的关注点
3.1 教师教育信念及教学行为发生的改变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尝试,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任务,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他们参加语言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教学相长。
3.2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指导、语言技能的形成、以及文化意识的熏陶。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小组进行观察,分析。在课堂结束前留出一段时间,展示每组的合作成果,检查每个小组是否有效合作。
3.2.1 学生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靠
学生要在学习、摩擦与合作过程中渐渐明白,彼此之间是积极的互相依靠作用。在同一问题上,大家都能发表意见,然后进行意见综合。在小组合作组建初期,学生会因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会产生不定的排斥心理,甚至出现一人代表4人意见的情况。孩子们需要建立基本的信任,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小组内分工,负责不同的资源搜集,然后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可以从小组课堂的表现和合作的效果两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如果顺利以较快速度完成任务,整个小组可以加1分。如果合作的效果良好,整个小组可以获得2分,以此鼓励。
3.2.2 学生之间有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成绩较好的孩子给予相对落后的孩子一些提示,以帮助其积累信心去表达自己,或者修正小错误。受到鼓励的孩子也会信心倍增,加快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速度。
3.2.3 组内学生有个人责任
合作性学习小组内的目的是使每个成员都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个人责任。个人责任让成员明确自己的身份,对任务完成的效果有促进作用。四人小组内的角色分工可以是: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监督员一名、检查员各一名。组长和记录员有时可以合二为一。小组长负责根据组员的学习实际,分配难易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人都参与。监督员维持小组纪律,控制小组讨论的声音。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发言、讨论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各自的完成情况(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孩子),进行相关的鼓励和补充。
3.2.4学生之间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
社会技能是小组成效的关键。(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