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二氮嗪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离体实验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r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二氮嗪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SD成年大鼠,制备离体灌注心脏30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二氮嗪后处理组(DZ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和二氮嗪后处理+LY294002组(DZ+ LY组).C组采用K-H液平衡灌注70 min;I/R组灌注4℃ST-Thomas停跳液10 ml/kg,继之停止灌注泵造成全心缺血,40 min后再次灌注K-H液30 min;DZ组于再灌注开始即刻经主动脉逆行灌注50 μmol/L二氮嗪5 min; LY组于再灌注开始即刻经主动逆行脉灌注15μmol/L LY294002 5 min;DZ+ LY组于再灌注开始即刻经主动脉逆行灌注15 μmol/L LY294002 5 min,随后逆行灌注50 μmol/L二氮嗪5 min.于平衡灌注20 min时(T1)和再灌注30 min时(T2)记录HR、冠状动脉流量(CF)、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压力瞬时最大变化率(±dp/dtmax).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总Akt(t-Akt)和总GSK-3β(t-GSK-3β)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4组T2时HR、LVDP和±dp/dtmax降低,LVEDP升高,I/R组、LY组和DZ+ LY组CF降低,DZ组心肌组织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与I/R组比较,DZ组T2时HR、CF、LVDP和±dp/dtmax升高,LVEDP降低,心肌组织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LY组和DZ+ LY组心肌组织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Z组比较,LY组和DZ+ LY组HR、CF、LVDP和±dp/dtmax降低,LVEDP升高,心肌组织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结论 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参与了二氮嗪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他文献
“五不翻”理论是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对佛经翻译的主要理论之一,是针对佛经梵昙语言本土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保留原音不予翻译的方法.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教词汇的本意
主要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萨折罗娑(白胶香)和苜蓿,并简要辨析这些药物在印度佛教僧团医疗中的主要用法.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