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孩子串门,先做好安全评估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陪女友送她9岁的女儿去学校上晚自习,我们驱车至学校门口,女友交代她女儿:“进教室后记住在窗口招招手。”
  我说:“孩子都9岁了,在学校里应该是安全的,再说还有工友呢。”女友盯着教室窗户说:“怕的就是工友。”
  之后又有一次,我们俩想出去喝茶,就让她把女儿带到我父母家,交给我父母看管一下,女儿可以和我侄儿一起玩耍,他们是一起长大的朋友,关系很好。
  车到楼下,女友让我打电话叫我侄儿下来接她女儿,我说:“就二楼,自己上去不就行了。”但她坚持叫我侄儿下来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谁能保证楼道里没有任何歹人?和邻居都是不怎么往来的,你了解他们吗?要是中途被人拉走藏起来,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宁可神经紧张一点。”
  说实话,虽然认可她说的理由,但还是觉得她过敏了一点,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
  在网络上看了太多的例子,真是防不胜防,对于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来说,安全系数的控制是父母的责任,儿童没有防备意识和能力,很难对自身的安全性进行正确评估,父母除了教给他们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防范。
  在这里我想说说社交安全。在荷兰,从小学起同学们就喜欢相互邀约到自己家里吃午餐或是玩耍,对于这种社交活动,我是喜忧参半: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好友,看着她们一起玩,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我喜欢邀请女儿的朋友来我们家吃饭、玩耍,但是对于女儿去别人家,我是有所顾虑的,毕竟4岁多的孩子,很难对各种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第一次收到同学家长邀请的时候,我心里有点紧张,我们和那位同学的家长不熟悉,不了解她们家的结构、居住环境,当时比较矛盾:直接拒绝,女儿可能不再被人邀请;接受吧,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没有危险的隐患呢?
  在和同学的妈妈做了简短的交谈之后,又在网上查看了她们家的地理位置:周围没有水域、不是高楼,没有环境危险性(在荷兰,有儿童的家里都有很多保护设施,对电器等这类室内安全不必太担心,女儿知道这些知识)。老公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我和他交换意见,并在他与对方家长交谈过之后,觉得可以让女儿过去做客。
  在女儿第一次单独外出做客的两个小时里,我一边上班一边记挂着,心中想着她们的安排:同学妈妈中午去学校接她们回家,在她家吃午餐、玩耍,1个半小时后送回学校继续上课。
  一直等到上课时间,都没有接到同学妈妈的电话,我耐住性子等待,终于在半小时之后收到信息:一切正常。第一次的社交活动,女儿是开心的,我们却是紧张的。
  这种对安全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托儿所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例子:她老公的一位钓鱼搭档,一位看上去很正常很好的男人,50多岁,一天突然被警察带走,因为猥亵小男孩。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人从表面是看不出问题的,这个人可能是邻居、同学的父亲、哥哥、爷爷,或是其他的什么人。
  所以,在荷兰,如果是爸爸单独在家,一般是不邀请女同学到家里来的,都知道其他家长心中的顾虑。
  女儿最好的朋友叫赫丽,我们双方家长都是很谨慎的人,在第一次彼此邀请前,双方父母先做了了解和接触,我们去她家喝茶,然后他们来我家喝酒,现在两家人大大小小都是朋友。
  对于女儿去同学家做客,我的三步程序是:
  1、安全评估
  了解住家的远近,以确保是否需要乘车。如果是,则会提醒女儿相关乘车安全。
  了解居住环境,提醒女儿室内安全注意事项。
  同学妈妈不在家,我会找借口婉言谢绝邀请。
  对对方父母信不过或有所怀疑,找借口婉言拒绝,不可以把毫无保护能力的小娃娃交给自己不放心的人,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
  2、交换彼此联络信息
  3、向女儿交代做客的礼仪礼貌
  一位妈妈曾经发短信给我:你女儿太可爱了,出乎预料。这位妈妈一直认为我女儿是一个害羞不讲话的女孩。女儿给很多人留下这种印象,只有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很小心的人,不熟悉的地方和人,是不怎么发言的;等熟悉之后,她就变得开朗大方。后来,我向她了解在同学家的情况,她说吃了什么什么,离开时她还说道:“谢谢你们家的食物和饮料,我玩得很开心,我觉得艾米(对方孩子的名字)很可爱,我喜欢和她一起玩耍。”原来这就是对方妈妈说她可爱的地方。
  基于此,每次邀请别人的孩子来我家时,我也有几步必须做:
  1、先向对方妈妈介绍自己,聊天交谈,让对方进行评估,交换联络方式。
  2、邀请时说清楚具体安排,并询问对方孩子有没有对哪些食物过敏的情况。
  3、确保家里的设施安全,限定活动范围,比如:只可以在一楼客厅和二楼女儿房间玩,三楼不可以上去。
  4、准备安全食物。在当地,孩子的午餐很简单:三明治、意大利面、面包熏肉芝士,外加牛奶、果汁、酸奶、水果就可以了,一般以冷食为主,和他们在学校一样。
  5、全程监控,不可以打架吵架,不可以做不安全的事情。
  6、对于非父母来我家接,而是要送回学校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发信息通知家长,孩子已安全回到学校,以免对方挂念。
  7、对于出现特殊状况,比如摔了,碰了,一定要告诉对方家长。出这种小插曲是正常的,不告之而隐瞒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这一点,荷兰的家长和学校都做得很好,大家都不会隐瞒,以便让家长了解情况,及时处置。
  小朋友们在我们家总是玩得很开心,女儿是一个很热情的人,所有的好东西,吃的用的,通通都喜欢拿出来和同学分享。而且她知道,妈妈是个乐于参与的人,偶尔也会参与到她们的圈子,一起疯玩。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编者按:近期各地有关儿童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广泛关注。省妇联副主席缪志红在看望受硫酸伤害儿童时,呼吁保护孩子远离伤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省妇联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全省开展“儿童安全守护集中行动月”活动,并推出“你我牵手,安全守护”系列宣传,旨在进一步增强儿童和家长关注安全、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助力儿童安全健康成长。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每年有近5万
期刊
退休的熊爷爷心情很不好,老是长时间对着窗口发愣。  “爷爷,你为什么老是不高兴呢?”憨憨熊跑来问。  “因为……我的时间太多了。”熊爷爷叹了口气,“我不用工作了。”  时间太多了?这可真是太奇怪了。对憨憨熊来说,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啊——去果园摘果子吃吧,刚吃了两个,妈妈就说:“快走,来不及去学校了。”去花田采花吧,刚采了一把,爸爸就说:“行了,还要去画画呢。”去灌木丛捉迷藏吧,刚玩了一会儿,老师就说
期刊
儿子子伟6岁半了,即将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很多次去幼儿园接他,都能见到班级小朋友们或远或近地喊他的名字,要不就是几个孩子把他搂抱成一团。班上的几个小女孩拽着他的胳膊,嚷着要和他结婚,儿子用他的经典搞怪“翻白眼、吐舌头、傻笑”来显示他有几分得意似的无可奈何,几个小孩子抱得更紧了。呵呵,这或许是孩子们表达自己喜爱的方式吧!我觉得可爱又可乐!  小区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也都很喜欢他!晚饭后,我去小区活动室
期刊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昆虫是谁吗?它可不是大象、狮子,而是不起眼的小蚂蚁。它的负重能力相当的惊人,能拖动比它体重还重1400倍的物体。你要大吃一惊了吧,其实,蚂蚁身上还有许多秘密,我们一起来看看。  蚂蚁的家  蚂蚁喜欢群居在一起,恋巢性很强。多数种类筑巢于地下,冬天在蚁巢中休眠,平时辛勤忙碌。蚁群中有蚁后、工蚁、兵蚁等,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治这个群体大家庭。工蚁负责觅食、
期刊
老公调往外地工作,婆婆及时赶来救驾,为我和4岁女儿的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然而,矛盾也不时在幸福的背后探头探脑。值得庆幸的是,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和婆婆在磨合中,各自学会了思索、宽容,学会了如何去爱。  买衣引争执  最初的争执,是因为给女儿买衣装。在商场里,无论是衣服还是鞋袜,婆婆都坚持要拿大两号的。她的理由是小人儿见风就长,买大号的才能多穿两年,降低育儿成本。  我哭笑不得地分辩:“衣服要合身
期刊
1  这个话题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  那天是周四,轮值写“我发现”的李京在后黑板上写道: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13年前的今天,有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这个生命是谁呢?就是我们班最帅的大帅哥,王成斌。所以,祝他生日快乐!  课堂上,李京一读完,孩子们就炸开了锅,有的祝王成斌生日快乐,有的向他讨要生日蛋糕,有的开玩笑说,这样快乐的日子,得喝一杯庆祝一下。  静静地看他们闹够了
期刊
案例:男孩性情大变?  这是一个8岁的男孩,由爸爸妈妈带来见我。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长得胖胖的,好像也比同龄的孩子高一些。他穿的衣服有些旧,可以看到一些大的褶皱。他的眼神直接绕过我,盯着游戏室里的玩具。我先跟他介绍自己,他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告诉了我他的名字,声音很轻,跟他胖胖的身体,形成了一个反差,像是一只受伤的小熊。  爸爸妈妈困惑的是,幼儿园还很可爱开朗的儿子,怎么到了小学就变得那么内向自卑了
期刊
一  两周前,儿子天天最好的一个小伙伴转学了。  天天和这位小朋友Tom(化名),年龄相差不大,个头也差不多,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在学校里特别能玩到一起。两个人每周都有课后固定一起玩的时间(play date),比如周五放学后Tom会到我们家来玩,周日天天就到Tom家里玩。  Tom来自当地的白人家庭,外婆曾任一所小学的校长,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妈妈是全职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小他两岁的妹妹。  今
期刊
2012年11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新政指出:从2013年起,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空余学额时,将一律采取公开摇号的方式录取。  新政出台,打破了看似平静的小升初湖面。本期采撷四个家庭择校、准择校经历,反映出家长种种心态——或彷徨或坦然,或焦虑或淡定。而教育界人士对新政也有各自的见地——  新政解读:划分学区保证就近入学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斌处
期刊
维生素味  一天,我看见禾禾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火腿肠,为了让他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我走过去故意说:“妈妈跟禾禾一样,也很喜欢吃火腿肠,但只有一根,能不能分给妈妈尝尝?”  禾禾有些舍不得,可又碍于面子,于是就从嘴里拿出一丁点给我,我吃了后说:“都没尝出来是什么味的,太少了!”  禾禾一本正经地说:“是维生素味的!”  傍“白”  周末的清晨,禾禾睡眼惺忪地问我:“妈妈天亮了,是吗?”我回答是的,他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