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动静脉畸形与功能区的距离对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作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动静脉畸形(iAVM)的病灶与功能区的距离(LED)对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SFD)的预测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12月行显微手术切除术的96例i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的变化(差值≥1分)将患者分为SFD组17例,无SFD组79例。根据Spetzler-Martin(S-M)标准定义功能区。首先基于术前T1和T2加权成像、时间飞跃法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病灶和功能区,然后采用传统和改良的方法测量LED(分别简称传统LED和改良LE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术后3个月SF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方法测量的功能区在预测SFD中的作用。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分级(OR=3.10)、改良LED(OR=0.66)、病灶类型(弥散型和非弥散型)(OR=0.12)是术后SFD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对于所有患者,改良LED和传统LED预测发生SFD的作用均较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30;均P<0.05],以S-M标准确定的功能区对发生SFD无预测作用(AUC=0.516, P=0.804)。对于非弥散型iAVM患者,传统LED和改良LED预测SFD的价值均较高(AUC分别为0.784、0.726,均P<0.05);对于弥散型iAVM患者,改良LED预测SFD的作用较好(AUC=0.833,P=0.003),而传统LED的预测作用差(AUC=0.583,P=0.665)。

结论

LED是影响iAVM患者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非弥散型iAVM,传统LED和改良LED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于弥散型iAVM,仅改良LED具有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眼底疾病中的临床诊疗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谷歌学术、PubMed等数据库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眼底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fundus disease""diabetic retinopa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48例(3D打印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9~68(42.5±5.7)岁,左侧17例、右侧31例;AO/OTA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18例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分型的乳腺叶状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江阴市中医院及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08年1月—2018年9月49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4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74(45.78±10.50)岁;术后病理分型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0例(40.81%)、交界性21例(42.86%)、恶性8例(16.33%)。采用美国放射学会超声乳腺影
目的探讨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9月—2018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骨五科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同时完成锁骨上神经解剖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30侧),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 46岁。30例手术均取锁骨上切口,术中仔细分离出锁骨上神经各个分支,统计每例的神经分支数目,并了解其在锁骨上区域的走行及分布关系。以锁骨两端中点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sICH)头颅CT平扫的岛征和混合征及其联合征象对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ICH患者84例。患者从发病到首次CT检查时间均≤6 h,首次CT复查时间均≤24 h,根据2次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血肿扩大组(35例)和血肿无扩大组(49例)。回顾性分析CT平扫的岛征和混合征及联合征象对早期血肿扩大
2019年,由中国抗癫痫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合作编写的《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相关癫痫临床诊疗指南》发表于《Cancer Medicine》杂志。作为国际上首个胶质瘤相关癫痫领域的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充分体现了国际同行对我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认可。为了加强国内同行对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深入理解,促进其临床诊疗的科学化、规范化,使更多患者受益,本文对指南提出的诊疗推荐意见做
期刊
目的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全身型肌张力障碍(PGD)的长期效果,并探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3年4月行DBS治疗的21例PGD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采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DBS(STN-DBS),10例患者行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GPi-DBS)。应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
目的探讨基于视觉定位的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电极植入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DBS,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记录植入电极在横向(x轴)和纵向(y轴)的距离偏差。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共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病变,与颅内囊状动脉瘤相比,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BBA瘤壁薄、基底宽、部分瘤颈显示不清,使得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BBA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及开颅手术结合血管内治疗,但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诸多文献报道其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而且,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善了BBA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本文将对颈内动脉BB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