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直接同课堂的整体设计息息相关。课堂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获知为目标,以学生接受的方式为出发点进行有效设计,从而完善语言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课堂整体设计应依照培养学生知识有效认知与构建为目的,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强化自主学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一 英语课堂整体设计的内涵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诸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反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而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代教师的“一言堂”。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英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和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是自主的,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帮助;再者,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特别是持续的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的角色转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帮助者,这是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英语课堂整体设计的特点
英语课堂整体教学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在课堂上,体现四个基本特征:(1)教学是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设计;(2)教学内容与具体的专业、行业相关;(3)以不同活动所使用语言在句法、词汇、话语方面的合适度为中心;(4)有别于传统英语教学。就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来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教学内容模块化:针对不同知识点或者专业不同,可大可小。一个教学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以便于教学组织,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
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整体教学要突出两点特色:“教无定法”和“有法可依”。面对教学任务、学生基础、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差异,形成灵活性的、有规律而且实效性很强的“教法群”,对教师主导作用下的教和学生自主学习下的学,进行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活动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情境教学、分组教学、问题教学、娱乐教学、讨论教学、个体实践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彻底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突出英语的语言的负载性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语言的信息功能和语言的沟通功能。英语作为语言,其教学不应该是从语言到语言,而应该注重其语言的负载性。比如,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以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调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经过教学分析,将英语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子模块,由低级到高级,由基础模块到核心模块,构成模块课程构架。每一个英语子模块的设计都结合不同的专业技能模块,整个模块课程构架与职业岗位群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
三 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设计
英语课堂整体教学基于学生对信息的建构来开展,将“学习一种语言视作是获得交际技能的过程,而非单纯掌握语言知识。”这样,教学中,关键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便成为首选。所谓(教学)任务,根据Nunan的描述应该是:apiece of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manipulating,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aa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同时他还指出,所设计的任务应具有完整性,能独立完成一个交际过程。一个任务从教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即目标(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教师角色(Teacherrole)、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s)。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首先应设定交际目标,其次应有语料输入,该语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其它影音、动画、图片等媒体形式,然后根据目标和输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和环境起辅助性作用。在这六部分中,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几乎所有实践环节和检验过程。语言的输出和反馈在这一环节加以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提高体现在输出环节。同样,目标的正确与否,输入的效果如何,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等需要教师全面把握,这样,反馈的作用便显得重要。基于网络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如下:
1 目标设定
首先,按照教材的安排由学生预习单元内容,初步了解单元的中心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上网搜寻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确定自己的探讨主题,进行立题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分类,就可以由学生分组围绕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讨。
2 语境的生成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教学班容量的过大,传统教学中只能做到照顾大多数同学,个性化学习、自然情境下的交流大打折扣。因此,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与课堂互动形成真实与虚拟相辅相成的语境。从系统论看,英语课堂整体设计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组织的有序性和层次性将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以立体网状结构对信息组织管理,而非传统教学中的平面线形结构进行信息的输出。这种网状结构符合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进行综合处理。语境的生成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英语学习者在“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
3 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确定了任务主题,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利用图书馆、校园平台资源库、网上互动试验室以及互联网查找资料。就这一步骤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首先,为网络安全着想和快速查寻的目的,校园平台资源库和网上互动试验室是首选;再者,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重要地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涉猎丰富的知识的同时,不但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相互协作精神得以培养。
4 分析讨论
基于网络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的对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往往会展开网上的小组间的讨论或辩论。这一过程往往热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和精确的论据来阐发或捍卫自己的观点;再者,这一过程很能深入下去,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不断地从不同视角完善自己的主题,同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进行借鉴或驳击。这一过程不但是英语信息的扩展和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出和英语思维、英语判断能力的自然形成过程。教师的作用在此环节是点拨与控制。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适时地给出指导性意见,使学生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同时,对学生讨论加以控制,以免无序。
5 结论发布
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分析和讨论,学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就可以形成系统性文字,进行结论发布。这一步骤可以一分为二。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主题阐述;课下,由学生通过E-mail的形式将完善的结论以论文形式发给老师。教师应协助学生形成结论。对小组的任务完成进行分析,论证任务完成的思路、探讨过程中的得失并进行信息反馈性评价。课外,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指正,促进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一 英语课堂整体设计的内涵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诸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反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而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代教师的“一言堂”。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英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和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是自主的,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帮助;再者,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特别是持续的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的角色转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帮助者,这是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英语课堂整体设计的特点
英语课堂整体教学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在课堂上,体现四个基本特征:(1)教学是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设计;(2)教学内容与具体的专业、行业相关;(3)以不同活动所使用语言在句法、词汇、话语方面的合适度为中心;(4)有别于传统英语教学。就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来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教学内容模块化:针对不同知识点或者专业不同,可大可小。一个教学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以便于教学组织,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
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整体教学要突出两点特色:“教无定法”和“有法可依”。面对教学任务、学生基础、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差异,形成灵活性的、有规律而且实效性很强的“教法群”,对教师主导作用下的教和学生自主学习下的学,进行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活动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情境教学、分组教学、问题教学、娱乐教学、讨论教学、个体实践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彻底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突出英语的语言的负载性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语言的信息功能和语言的沟通功能。英语作为语言,其教学不应该是从语言到语言,而应该注重其语言的负载性。比如,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以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调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经过教学分析,将英语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子模块,由低级到高级,由基础模块到核心模块,构成模块课程构架。每一个英语子模块的设计都结合不同的专业技能模块,整个模块课程构架与职业岗位群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
三 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设计
英语课堂整体教学基于学生对信息的建构来开展,将“学习一种语言视作是获得交际技能的过程,而非单纯掌握语言知识。”这样,教学中,关键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便成为首选。所谓(教学)任务,根据Nunan的描述应该是:apiece of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manipulating,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aa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同时他还指出,所设计的任务应具有完整性,能独立完成一个交际过程。一个任务从教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即目标(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教师角色(Teacherrole)、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s)。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首先应设定交际目标,其次应有语料输入,该语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其它影音、动画、图片等媒体形式,然后根据目标和输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和环境起辅助性作用。在这六部分中,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几乎所有实践环节和检验过程。语言的输出和反馈在这一环节加以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提高体现在输出环节。同样,目标的正确与否,输入的效果如何,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等需要教师全面把握,这样,反馈的作用便显得重要。基于网络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如下:
1 目标设定
首先,按照教材的安排由学生预习单元内容,初步了解单元的中心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上网搜寻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确定自己的探讨主题,进行立题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分类,就可以由学生分组围绕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讨。
2 语境的生成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教学班容量的过大,传统教学中只能做到照顾大多数同学,个性化学习、自然情境下的交流大打折扣。因此,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与课堂互动形成真实与虚拟相辅相成的语境。从系统论看,英语课堂整体设计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组织的有序性和层次性将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以立体网状结构对信息组织管理,而非传统教学中的平面线形结构进行信息的输出。这种网状结构符合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进行综合处理。语境的生成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英语学习者在“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
3 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确定了任务主题,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利用图书馆、校园平台资源库、网上互动试验室以及互联网查找资料。就这一步骤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首先,为网络安全着想和快速查寻的目的,校园平台资源库和网上互动试验室是首选;再者,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重要地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涉猎丰富的知识的同时,不但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相互协作精神得以培养。
4 分析讨论
基于网络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的对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往往会展开网上的小组间的讨论或辩论。这一过程往往热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和精确的论据来阐发或捍卫自己的观点;再者,这一过程很能深入下去,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不断地从不同视角完善自己的主题,同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进行借鉴或驳击。这一过程不但是英语信息的扩展和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出和英语思维、英语判断能力的自然形成过程。教师的作用在此环节是点拨与控制。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适时地给出指导性意见,使学生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同时,对学生讨论加以控制,以免无序。
5 结论发布
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分析和讨论,学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就可以形成系统性文字,进行结论发布。这一步骤可以一分为二。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主题阐述;课下,由学生通过E-mail的形式将完善的结论以论文形式发给老师。教师应协助学生形成结论。对小组的任务完成进行分析,论证任务完成的思路、探讨过程中的得失并进行信息反馈性评价。课外,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指正,促进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