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应用分析

来源 :北京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206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成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aused by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V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应用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方法 全面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4个中文数据库和2个临床研究线上注册网站,筛选近10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RCT,提取信息,评估偏倚风险,分析其结局指标.结果 检索获文献10455篇,剔重后余8681篇,筛选后纳入30篇RCT报告,偏倚风险总体较高.其结局指标分为8大类,即临床症状指标、神经影像学指标、神经电生理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安全性指标.其中,纳入RCT的报告频次和报告率最高的是临床症状指标;有2个RCT以中医证候积分为结局指标,并报告相应评价标准.结论 中成药治疗CSVD-VCI的RCT结局指标应用目前存在临床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且在研究设计层面结局指标主次不明、设盲不足、报告不详,影响了中成药治疗CSVD-VCI的RCT质量.建议本领域研究者在未来完善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开展本领域核心指标集的筹建工作,进而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其他文献
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降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死亡率,但即使病毒被抑制、CD4恢复,大多数HIV/AIDS患者仍然存在异常的免疫激活、病毒储存库、AIDS及非AIDS相关事件并发症等,近年来CD4/CD8比值逐渐受到重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预测AIDS及非AIDS相关事件发生风险,但不同研究之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CD4/CD8比值在艾滋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理念和网络分析技术,探讨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活性成分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平台获得胃苏颗粒(主要由紫苏、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组成)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与慢性胃炎相关的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利用R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胃苏颗粒活性成分34个;收集到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基因54个.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胃苏颗粒主要通过癌症相关通路,如前列腺
近年来疾病危急重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护理质量的高低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就是在“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在熟识急危重症患者的共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下,实施“辨证施护”,做到一人一方、一人一护理方案.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灌肠、穴位敷贴、艾灸、情志调护等.本研究通过梳理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相关文献发现,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重症胃肠功能障碍、重症胰腺炎、重症肺炎、重症颅脑外伤昏迷等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广泛,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俱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