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言训练 强化语文熏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a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1.渲染情境氛围,强化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诵读感悟,深化体会春联之美。
  3.启导自主探究,优化语言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导读课文,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
  2.诵读感悟文中的五副春联。能熟读成诵。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深化了解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激趣入境
  1.张贴四副春联:看到这些春联,你联想到了什么?
  2.课件播放欢度春节的情境。
  [设计意图:借助春联和热烈的欢度春节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自主参与的学习意识。]
  
  二、诵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读春联,体会大意(有所理解即可)。
  2.联系诵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大意,荆、组交流。
  3.品读背诵春联,赠春联。
  4.启发:为什么过春节要张贴春联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大家听后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诵读春联,自主感悟,交流分享,形成共识;背春联、赠春联,激励学生;提高了目标速成效率。]
  
  三、导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春联特点
  1.出示名联导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学生品读,提问:你们很容易从这副春联中发现什么特点呢?(字数相等,词句对称)
  3.自读课文第二段,读后提问。
  (1)读了这段课文后,你进一步了解了春联的特点了吧?
  (2)春联又是怎么对仗的呢?
  出示春联: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齐读体会。提问:谁来说说这副春联是怎么对仗的?这一联是表现哪方面内容的?
  4.指导诵读。
  5.回应分析“风声雨声读书声”一联是如何对仗的。
  6.小结
  [设计意图:体会春联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里,借助名联引入,使学生产生初步的认知共鸣,调动他们有意注意,顺势利导地切入后面的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学有激情,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四、尝试语言实践,体会春联对仗特点
  导入:读春联有意思吗?想做几道关于春联的趣味作业题吗?
  1.找下联,赠联。
  风吹柳丝条条绿
  ____
  春来大地百花放
  ____
  a.十年树木喜成阴
  b.日照梅花朵朵红
  c.秋到人间五谷丰
  d.莺歌燕舞闹春光
  2.填词补联,赠联。
  今日祖国花朵
  □□社会栋梁
  福满人间家家福
  春回大地□□□
  3.学对下联,赠联。
  福如东海
  □□□□
  快快乐乐辞旧岁
  □□□□□□□
  4.小结:这几题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你们是真正了解春联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要务,加之春联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申的瑰宝,因此有创意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春联的语言实践训练就非常有意义。通过形式新颖而有梯度的找下联、补春联、对下联的练习形式,再配合激励表扬的赠春联,学生定会学得热烈而亢奋,强化了他们对春联特点的感悟,有效提升对春联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五、导学第三段
  1.导人:春联从形式上我们已经体会到它的对仗美,从朗读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声律美,请大家再读读看。(自读、齐读上面的春联)
  2.提问:春联读起来觉得怎么样?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相机理解“抑扬顿挫”。
  (2)再读上面对联,感受它的音乐美,并赠联。(齐读、个人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春联,强化其感受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六、齐读最后一节,总结拓展
  1.导读最后一节。
  (1)理解“开卷有益”。
  (2)启发: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春联可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学语文呢?(广告语、宣传标语、店铺美名……)
  2.回顾自读全文,再次感悟。
  3.总结拓展。
  原来春联中也有不少的学问。读春联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学习,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优美的春联,读背下来。下一周,我们将在班级组织一次背春联大奖赛。
  [设计意图:关注语文学习的强化和延伸。读文再次深化体会春联的特点、内容、种类和用途,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与优美,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养成留心生活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8年我们刊发了程永超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周保华老师的《也谈“文言文教学:行干‘文’‘言’之中”》等文,阐释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言文教学设计,在实践层面对文言文教学问题进行再探讨。  《人琴俱亡》为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所在单元主题为“至爱亲情”,本文侧重表现深厚的兄弟情谊。全文语言简洁,寥寥数十字,叙事曲折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3,理解“祝福”景象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生需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小说《祝福》,一起来认识祥林嫂,走近祥林嫂
思辨写作是指客观理性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究逻辑,有理有据。思辨写作可以促进批判性素养的培养,即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明辨是非,鉴别美丑,理性辩证。这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对高中“思
【摘要】本文从阅读教学过程性评价的视角切入,聚焦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评价设计,呈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任务设计路径,梳理出整体与整合、情境与问题、思维与过程、反馈与量表四项任务设计的策略维度,并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制作了评价任务设计工具表,总结了评价实施要点,旨在有效提高评价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解释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性评价,评价任务设计,评价实施,单元学习任务  评价
研究显示:学习热情与大脑“线条体”相关    人一旦有成就感,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所以通常受表扬的学生会更加好学。日本专家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大脑控制原始本能行为的“线条体”有关。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大阪市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4名大学生进行了两项数字测试智力实验,并在测试时用仪器分析他们的大脑活动。  在第一项测试中,电脑屏幕上会显示相应的图标,让学生们即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随着
应试教育负面影响我国幼教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应试教育正在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日渐严重的不良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秩序的混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整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储昭辉说,一些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教育教学上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开发智力为名,搞所谓的“快速成才”“双语教育”“早期识字阅读”“珠心算”等活动,实质是蒙骗家长,额
什么是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就是说,诗是个人情志的表达与抒发。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从春秋到现代,成千上万的优秀诗人,创作了无数名篇佳句,成为文化天空的亮丽风景,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纽带。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学习诗歌,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提倡学诗,首先看重诗能起到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作用;人们喜欢诗,则因为诗短小精致,声韵和谐,既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吴立岗作文教学思想研讨会。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金剑辉的习作课“秘密”,给我的印象颇深。整堂课用一个科学小实验贯穿,以示秘、揭秘和试秘为教学主线。以活动实践和自主观察体验为主要形式,强调作文的亲历和感受,凸现课程资源整合与作文教学的和谐统一,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习作方式的创新,加上他风趣轻松的课堂语言,大气又不乏精到的教学引领,在揭开这个小实验秘密的同时,为学生开启了一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了想象作文水平。    一、缀连词语法  缀连词语法就是引导学生依凭自己的想象和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凤》(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压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a”。但是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