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处理方法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病科收治的14例初次TKA中医源性MCL损伤患者资料(损伤组)。男3例,女11例;年龄为(72.6±3.9)岁。MCL损伤类型:体部断裂9例,股骨止点撕脱5例。术中对体部断裂予以编织缝合,股骨止点撕脱采用带线锚钉或螺钉进行修复重建。4例患者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改用髁限制性假体。并以同期收治的21例初次TKA中MCL未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5例,女16例;年龄为(73.2±3.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等。

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损伤组14例患者术后获18~36个月(平均33个月)随访。损伤组3例应用非限制性假体患者术后18个月出现关节松动,行二次翻修术;其余11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膝关节伸直和屈曲均正常,外翻应力试验无内侧松弛,KSS评分由术前(50.0±22.7)分提高至(93.3±4.7)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由术前90.4°±10.3°改善至110.7°±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36个月KSS评分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初次TKA中的MCL损伤,应采用一期手术修复重建,且患者术后可获得与TKA中MCL未损伤患者相似的良好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参数,探讨两组间影像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确诊的1 2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对比两组间的基本信息、CTA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入院手术情况及死亡时间等资料,并使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分别对两个年龄组的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中老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传统空心加压螺钉(CCS)构型、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和加压支撑螺钉(CBS)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建立内侧皮质粉碎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仿真模型,比较DHS(A组)、传统CCS构型(B组)、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C组)和CBS(D组)固定的最大位移、最大主应力、范式等效应力、髋关节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对左心房应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5例行TAVR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年采集二维超声心动图图像,记录主动脉瓣瓣口面积(AVA)、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