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它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广大家长、教师要“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教育上的择善从之,也许就是承认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由此带来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教育者的作用就在于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和时机,施予适宜的教育,促进他们潜能的实现,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作者单位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其他文献
本文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并建立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信号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布目标的SAR回波信号数据仿真,进而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实现方法不同的SAR原始回波数据的生成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建模和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硅(Si),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把它列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硅对水稻、麦类、甘蔗等许多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可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水稻,属典型的需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和光谱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研究了与草场健康有关的各生物参数间关系,提出一种草场健康状况监测的新方法:(1)从包含12个反映群落各方面信息的变量中提取出3个有特定生态学意义的主成分,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组合,得出一个能比较敏感、全面反映群落健康状况的新指标—草场健康指数(GHI);其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反映草场的生物量信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