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徽黄山附近的泾县汀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位吸引联合国和国家环保部官员前来拜访的传奇兽医陈光荣,他通过30多年摸索,在10万余亩原始森林中的一座高山之巅创办“野猪婚姻介绍所”,用从美国进口猪与我国野猪交配尝试“跨国婚姻”,共培育出三代杂交品种,不仅缔造了自己的传奇财富神话,也让数万父老乡亲放下猎枪和柴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荣的原始森林生态特区圈模式。
兽医追梦陷绝境
陈光荣是泾县汀溪乡战岭村农民,12岁跟着父亲学习祖传兽医知识,18岁即学得一手过硬技术。陈光荣在多年行医中,看到当地山民依赖简单的狩猎、砍伐消耗森林资源方式维持生计,深深体会到,人类要缓解与大自然的矛盾,就必须找到一条致富捷径,才能使人们自发地保护自然资源。
1978年夏天,汀溪乡白杨生产队的一头母猪发情,由于饲养员管理不善,竟让这头母猪逃跑了。奇怪的是,母猪失踪7天后又回来了,不久,这头母猪的肚子越来越大,106天后竟产下了13头满身金黄色斜斑纹、酷似野猪的小猪仔。小猪仔抗病力特别强,经鉴定是家猪和野猪的杂交品种。至此,村民才知母猪曾跟着野猪“私奔”了!陈光荣要了两头猪仔回家饲养,半年后,每头猪仔只长10多斤,但却从来不生病。陈光荣陷入沉思:“大山里野猪无数,从来无人给它们治病,但它们的繁殖力却相当惊人。而自己天天给家猪打防疫针,它们却大小病不断。证明野猪本身具有超强抗病基因!”为证实自己的想法,他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几个乡近几年累计有12头家猪發情期走失返回后带回“野种”产下过杂交野猪。村民还反映,多数小野猪和他抱养的小野猪一样光吃料不长肉,而有的1天能长1斤肉,长速快的野猪耗料反而少,且杂食性强,喜食瓜、果、草、菜等。同是野猪却出现不同结果,真是太奇怪了!一个大胆想法在陈光荣脑子里形成:“野猪肉味鲜美却很难捕捉,山里有这么多野猪,如果让每头母家猪都与野猪交配,生下的小猪岂不是无须防病?如果让野猪后代成为经济型品种,可让森林茂密的皖东南山区的野猪变灾为宝。”
1983年,陈光荣从银行贷款6万元,在自家屋后建造了10多间猪舍,他花600元从本村一位村民手里买了1头因偷吃庄稼被“老虎弓”套住的受伤公野猪,这头公野猪右腿受伤,伤口已经溃烂得露出白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陈光荣精心治疗重伤野猪,花去800多块钱药费,野猪很快恢复健康。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又陆续从山民手中购进100多头捕获的大小野猪,用10多个不同品质的母家猪与成年公野猪搭配圈养。然而,由于野猪野性十足,极难驯养,脱离原始的大自然环境与生态链,它们不仅吃得少,还急躁地在铁笼猪舍内横冲直撞,直到遍体鳞伤,不到两年的时间,野猪死得只剩下3头,陈光荣的心碎了。
又过了一年,陈光荣苦心实施的杂交工程使仅有的几头母猪产下16只“混血儿”。陈光荣盼望它们快快长大,卖掉后收回成本。可事与愿违,小野猪无论用啥好饲料喂养,就是不长肉,3个多月后,体重一直在30斤左右徘徊。1987年,还款期限到了,此时的陈光荣除了圈里的猪已一无所有,银行追款未果把他告上法庭。法院8次下达传票,陈家遭遇9次封门,老婆和儿子吓得不敢在家里住,下山投奔了亲戚,陈光荣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猪圈旁边,饿了煮一碗面条,渴了喝一瓢凉水。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倔强的陈光荣没有屈服,他找到当时宣城地区行署的胡专员,坦陈了自己的失败经历,表示要再度培育良种杂交野猪,造福山乡农民。此时,汀溪乡境内的10万余亩原始森林已经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民们无法乱猎乱伐,生活相当贫困。胡专员为这个年轻兽医不畏艰难的雄心所感动,当即表态支持他。在胡专员的协调下,银行准许陈光荣延期还款。
陈光荣总结了自己的失败原因:不是任何品种的家猪都可以和野猪培育出市场需求的混血儿,将公野猪关在母家猪的猪舍里“拉郎配”,公野猪失去野性激情和天然交配场所,影响了繁殖率和二代野猪的品质。陈光荣还听到一个奇闻:一个农民家里1头杜洛克母猪发情,一天晚上,这个农民上厕所时发现1头三四百斤重的公野猪翻过院墙跳到猪舍里和这头母猪“成亲”。野公猪发现有人,咆哮着夺路而逃,还把这头母猪也带上了山。陈光荣眼前一亮,一个大胆想法在脑中形成:让家猪和野猪在山里“自由恋爱、度蜜月”!但是,如果家猪随野猪一去不回,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陈光荣多次将家猪赶上山过夜。跟踪发现,家猪由于“娇生惯养”,很难适应山上生活,最多1周就会跑回家。陈光荣还发现,家猪很聪明,走路时到处嗅,嗅觉比警犬还灵敏,它们每走一段路都会留下粪便,凭借自己留下的气味原路返回,这个重大发现让陈光荣激动万分。他用剩下的野猪再度进行多次杂交对比试验选优,最终从11个优质种猪中精选出性情乖顺耐粗饲料的国产种猪“太湖一代”和从美国进口品种“杜洛克一代”共计6头,准备将它们抬上离家最近的海拔1100米的蓝山岭最顶端,不让它们回家,直接在山上与野猪交配。
蓝山岭上终圆梦
陈光荣卷起铺盖带着马灯,在蓝山岭用毛竹和松枝搭起1个窝棚,利用大锤和铁凿平整场地,独自搬运石头堆砌培土,每天天黑才收工。他还在山上用毛竹围了个2亩大的栅栏,种上玉米、白菜、山芋,又造了1个小竹楼作为观察哨。大山里豹子、野狼等猛兽经常出没,但这没能把他吓倒;大雪封山-10℃气温,酷暑难耐蚊虫成群,也未能动摇他的决心。由于长期饮食无规律,加上施工过度劳累,导致陈光荣胃溃疡大出血,他在县城医院做了部分胃切除手术后仅仅休养1个月,又上山修建野猪舍。后来,他把儿子交给亲戚,与妻子一起上山干活,半年时间耗资3000多元,用去1万多斤毛竹,野猪舍才终于竣工。
2000年8月的一天,陈光荣请了10多位壮汉,将养得膘肥体壮、临近和处于发情期的6头母猪抬上山顶。此时,基地的玉米、山芋、白菜已经成熟,可以为猪们幽会提供食物了。夜幕降临,陈光荣将栅栏门打开,和一个助手躲在竹棚里借着月光悄悄观看。母家猪孤独的号叫声吸引了一头又一头硕大公野猪前来,共20多头。野猪群一开始非常警惕,围着栅栏来回溜达,没有冲进栅栏内“抢亲”。1个多时辰后,野猪们低吼着拥进栅栏,此刻“帅哥”多“美女”少,一场争夺战瞬间爆发!陈光荣和助手屏住呼吸,既兴奋又害怕。突然,1头壮得像小牛一样的公野猪跑过来,几声低嚎就吓退了其他“情敌”。此后,这头公野猪每天晚上都来和“群妾”幽会。
一天晚上,陈光荣跟踪那头公野猪时不慎从山坡上滑下来。受到惊吓的野猪猛然掉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陈光荣,一口咬住他穿着棉裤的右腿。陈光荣拼命摆脱公野猪,拖着鲜血淋漓的伤腿,连滚带爬逃回家中,被家人送往县城急救,一共缝了18针。5周后,伤口拆线,陈光荣又上了蓝山岭。第二年的7月,陈光荣发现,有两头母猪动作迟缓、食欲大增,有多年兽医经验的他喜出望外,一头他寄希望最大的美国“杜洛克”和另外一头家猪终于怀孕了!陈光荣雇人用大竹笼子将两头怀孕家猪山神般抬下山精心保胎。
2002年夏天,这两头母猪顺利产仔13头。至此,杂交一代野猪试验宣告成功。令人欣慰的是,杂交一代仔猪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超强抗病能力,成活率达100%,每天体重增加400克。8个月后,第一代杂交野猪长到75千克左右,出栏宰杀两头,陈光荣把新鲜野猪肉免费送给村民、乡干部和宣城市的大酒店品尝。大家一致反映:瘦肉率高,肉质鲜嫩有韧性,汤汁醇香,味道好极了!一些客户打电话开始向陈光荣订货,这更加增强了他扩大野猪规模养殖的信心。
循环经济开奇葩
有良好的训练和丰美食物供应,再加上细致照料,2004年初,二代杂交野母猪顺利产下43头三代杂交野猪。陈光荣发现三代杂交野猪仍然具有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顺、容易圈养等优点。他按仔猪1000元1头、种猪2万元1头的价格出售,野猪配种每次收费50元,加上卖腌野猪肉,当年共获利60多万元。
目前,陈光荣养殖的40多头母猪已先后产下2480多头富含野猪基因的小猪。汀溪乡负责人对记者说:“汀溪自然保护区有4000头以上的野猪,每年对山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野猪原来祸害农作物,而陈光荣创办的蓝山岭野猪天然繁殖基地由于常年有可供野猪吃的蔬菜和其他植物,加上公野猪又经常能和山下母家猪‘幽会’,因此很少再祸害百姓。发展杂交野猪是发展绿色食品,既有效保护了野猪资源,也维护了山林生态平衡。”
看到养野猪利润丰厚,附近的农民也尝试饲养,“野猪经济”热起来。而今,陈光荣“野猪婚介所”的业务已经扩展到周围的多个县市。2005年,陈光荣联合当地一位养鸡大户,成立了泾县首家山民自助组织——月亮湾野猪产业合作社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为养殖户融资,在野猪肉深加工上招商引资。目前,合作社制作了野猪火腿、野猪香肠、野猪肚子、野猪肘子、野猪香肠和腌野猪肉等多种食品,其中野猪火腿、腌野猪肉系列产品已经远销杭州、南京、宁波、上海等市星级大酒店。
至2008年7月,陈光荣已累计繁殖出近3万头杂交仔猪,产业链开始向野猪毛刷、野猪皮鞋等项目延伸。要保护好皖东南自然保护区,就不能再砍柴烧火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陈光荣自费到江苏和浙江等地,参观了一些较先进的沼气池,买了一些有关沼气的理論书籍,在县能源办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国家标准在自家院里建起了全县第一口沼气池,并不断对新建沼气池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进料难、供气不畅、出料危险等问题。试验成功以后,陈光荣在周边村庄义务推广沼气,先后帮助山区农民按国家标准建造了180口沼气池,每年创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多年来,陈光荣因办沼气、推广生态农业,骑坏了3辆摩托车,无偿投入10多万元。对于这些付出,陈光荣说很值得,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沼气池建起来之后,每户每年可节省1万斤木柴,相当于1亩山林的木材,全乡2000多户,5年下来,相当于1万亩山林未被破坏。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对陈光荣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色空间》和7套《乡约》栏目也播放专题片介绍了陈光荣的传奇经历。
如今陈光荣已经59岁了,为了让乡亲们的致富路更宽广,也为了使他们彻底放下猎枪和砍刀,告别靠山吃山的传统生存模式,他决心开发更多项目,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皖东南生态特区来!(压题照片为陈光荣夫妇和他们养殖的杂交仔猪)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安微环保宣教中心《绿色视野》杂志社 邮编:230061)
作者声明: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编、上网、转载,违者必究。
兽医追梦陷绝境
陈光荣是泾县汀溪乡战岭村农民,12岁跟着父亲学习祖传兽医知识,18岁即学得一手过硬技术。陈光荣在多年行医中,看到当地山民依赖简单的狩猎、砍伐消耗森林资源方式维持生计,深深体会到,人类要缓解与大自然的矛盾,就必须找到一条致富捷径,才能使人们自发地保护自然资源。
1978年夏天,汀溪乡白杨生产队的一头母猪发情,由于饲养员管理不善,竟让这头母猪逃跑了。奇怪的是,母猪失踪7天后又回来了,不久,这头母猪的肚子越来越大,106天后竟产下了13头满身金黄色斜斑纹、酷似野猪的小猪仔。小猪仔抗病力特别强,经鉴定是家猪和野猪的杂交品种。至此,村民才知母猪曾跟着野猪“私奔”了!陈光荣要了两头猪仔回家饲养,半年后,每头猪仔只长10多斤,但却从来不生病。陈光荣陷入沉思:“大山里野猪无数,从来无人给它们治病,但它们的繁殖力却相当惊人。而自己天天给家猪打防疫针,它们却大小病不断。证明野猪本身具有超强抗病基因!”为证实自己的想法,他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几个乡近几年累计有12头家猪發情期走失返回后带回“野种”产下过杂交野猪。村民还反映,多数小野猪和他抱养的小野猪一样光吃料不长肉,而有的1天能长1斤肉,长速快的野猪耗料反而少,且杂食性强,喜食瓜、果、草、菜等。同是野猪却出现不同结果,真是太奇怪了!一个大胆想法在陈光荣脑子里形成:“野猪肉味鲜美却很难捕捉,山里有这么多野猪,如果让每头母家猪都与野猪交配,生下的小猪岂不是无须防病?如果让野猪后代成为经济型品种,可让森林茂密的皖东南山区的野猪变灾为宝。”
1983年,陈光荣从银行贷款6万元,在自家屋后建造了10多间猪舍,他花600元从本村一位村民手里买了1头因偷吃庄稼被“老虎弓”套住的受伤公野猪,这头公野猪右腿受伤,伤口已经溃烂得露出白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陈光荣精心治疗重伤野猪,花去800多块钱药费,野猪很快恢复健康。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又陆续从山民手中购进100多头捕获的大小野猪,用10多个不同品质的母家猪与成年公野猪搭配圈养。然而,由于野猪野性十足,极难驯养,脱离原始的大自然环境与生态链,它们不仅吃得少,还急躁地在铁笼猪舍内横冲直撞,直到遍体鳞伤,不到两年的时间,野猪死得只剩下3头,陈光荣的心碎了。
又过了一年,陈光荣苦心实施的杂交工程使仅有的几头母猪产下16只“混血儿”。陈光荣盼望它们快快长大,卖掉后收回成本。可事与愿违,小野猪无论用啥好饲料喂养,就是不长肉,3个多月后,体重一直在30斤左右徘徊。1987年,还款期限到了,此时的陈光荣除了圈里的猪已一无所有,银行追款未果把他告上法庭。法院8次下达传票,陈家遭遇9次封门,老婆和儿子吓得不敢在家里住,下山投奔了亲戚,陈光荣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猪圈旁边,饿了煮一碗面条,渴了喝一瓢凉水。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倔强的陈光荣没有屈服,他找到当时宣城地区行署的胡专员,坦陈了自己的失败经历,表示要再度培育良种杂交野猪,造福山乡农民。此时,汀溪乡境内的10万余亩原始森林已经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民们无法乱猎乱伐,生活相当贫困。胡专员为这个年轻兽医不畏艰难的雄心所感动,当即表态支持他。在胡专员的协调下,银行准许陈光荣延期还款。
陈光荣总结了自己的失败原因:不是任何品种的家猪都可以和野猪培育出市场需求的混血儿,将公野猪关在母家猪的猪舍里“拉郎配”,公野猪失去野性激情和天然交配场所,影响了繁殖率和二代野猪的品质。陈光荣还听到一个奇闻:一个农民家里1头杜洛克母猪发情,一天晚上,这个农民上厕所时发现1头三四百斤重的公野猪翻过院墙跳到猪舍里和这头母猪“成亲”。野公猪发现有人,咆哮着夺路而逃,还把这头母猪也带上了山。陈光荣眼前一亮,一个大胆想法在脑中形成:让家猪和野猪在山里“自由恋爱、度蜜月”!但是,如果家猪随野猪一去不回,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陈光荣多次将家猪赶上山过夜。跟踪发现,家猪由于“娇生惯养”,很难适应山上生活,最多1周就会跑回家。陈光荣还发现,家猪很聪明,走路时到处嗅,嗅觉比警犬还灵敏,它们每走一段路都会留下粪便,凭借自己留下的气味原路返回,这个重大发现让陈光荣激动万分。他用剩下的野猪再度进行多次杂交对比试验选优,最终从11个优质种猪中精选出性情乖顺耐粗饲料的国产种猪“太湖一代”和从美国进口品种“杜洛克一代”共计6头,准备将它们抬上离家最近的海拔1100米的蓝山岭最顶端,不让它们回家,直接在山上与野猪交配。
蓝山岭上终圆梦
陈光荣卷起铺盖带着马灯,在蓝山岭用毛竹和松枝搭起1个窝棚,利用大锤和铁凿平整场地,独自搬运石头堆砌培土,每天天黑才收工。他还在山上用毛竹围了个2亩大的栅栏,种上玉米、白菜、山芋,又造了1个小竹楼作为观察哨。大山里豹子、野狼等猛兽经常出没,但这没能把他吓倒;大雪封山-10℃气温,酷暑难耐蚊虫成群,也未能动摇他的决心。由于长期饮食无规律,加上施工过度劳累,导致陈光荣胃溃疡大出血,他在县城医院做了部分胃切除手术后仅仅休养1个月,又上山修建野猪舍。后来,他把儿子交给亲戚,与妻子一起上山干活,半年时间耗资3000多元,用去1万多斤毛竹,野猪舍才终于竣工。
2000年8月的一天,陈光荣请了10多位壮汉,将养得膘肥体壮、临近和处于发情期的6头母猪抬上山顶。此时,基地的玉米、山芋、白菜已经成熟,可以为猪们幽会提供食物了。夜幕降临,陈光荣将栅栏门打开,和一个助手躲在竹棚里借着月光悄悄观看。母家猪孤独的号叫声吸引了一头又一头硕大公野猪前来,共20多头。野猪群一开始非常警惕,围着栅栏来回溜达,没有冲进栅栏内“抢亲”。1个多时辰后,野猪们低吼着拥进栅栏,此刻“帅哥”多“美女”少,一场争夺战瞬间爆发!陈光荣和助手屏住呼吸,既兴奋又害怕。突然,1头壮得像小牛一样的公野猪跑过来,几声低嚎就吓退了其他“情敌”。此后,这头公野猪每天晚上都来和“群妾”幽会。
一天晚上,陈光荣跟踪那头公野猪时不慎从山坡上滑下来。受到惊吓的野猪猛然掉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陈光荣,一口咬住他穿着棉裤的右腿。陈光荣拼命摆脱公野猪,拖着鲜血淋漓的伤腿,连滚带爬逃回家中,被家人送往县城急救,一共缝了18针。5周后,伤口拆线,陈光荣又上了蓝山岭。第二年的7月,陈光荣发现,有两头母猪动作迟缓、食欲大增,有多年兽医经验的他喜出望外,一头他寄希望最大的美国“杜洛克”和另外一头家猪终于怀孕了!陈光荣雇人用大竹笼子将两头怀孕家猪山神般抬下山精心保胎。
2002年夏天,这两头母猪顺利产仔13头。至此,杂交一代野猪试验宣告成功。令人欣慰的是,杂交一代仔猪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超强抗病能力,成活率达100%,每天体重增加400克。8个月后,第一代杂交野猪长到75千克左右,出栏宰杀两头,陈光荣把新鲜野猪肉免费送给村民、乡干部和宣城市的大酒店品尝。大家一致反映:瘦肉率高,肉质鲜嫩有韧性,汤汁醇香,味道好极了!一些客户打电话开始向陈光荣订货,这更加增强了他扩大野猪规模养殖的信心。
循环经济开奇葩
有良好的训练和丰美食物供应,再加上细致照料,2004年初,二代杂交野母猪顺利产下43头三代杂交野猪。陈光荣发现三代杂交野猪仍然具有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顺、容易圈养等优点。他按仔猪1000元1头、种猪2万元1头的价格出售,野猪配种每次收费50元,加上卖腌野猪肉,当年共获利60多万元。
目前,陈光荣养殖的40多头母猪已先后产下2480多头富含野猪基因的小猪。汀溪乡负责人对记者说:“汀溪自然保护区有4000头以上的野猪,每年对山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野猪原来祸害农作物,而陈光荣创办的蓝山岭野猪天然繁殖基地由于常年有可供野猪吃的蔬菜和其他植物,加上公野猪又经常能和山下母家猪‘幽会’,因此很少再祸害百姓。发展杂交野猪是发展绿色食品,既有效保护了野猪资源,也维护了山林生态平衡。”
看到养野猪利润丰厚,附近的农民也尝试饲养,“野猪经济”热起来。而今,陈光荣“野猪婚介所”的业务已经扩展到周围的多个县市。2005年,陈光荣联合当地一位养鸡大户,成立了泾县首家山民自助组织——月亮湾野猪产业合作社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为养殖户融资,在野猪肉深加工上招商引资。目前,合作社制作了野猪火腿、野猪香肠、野猪肚子、野猪肘子、野猪香肠和腌野猪肉等多种食品,其中野猪火腿、腌野猪肉系列产品已经远销杭州、南京、宁波、上海等市星级大酒店。
至2008年7月,陈光荣已累计繁殖出近3万头杂交仔猪,产业链开始向野猪毛刷、野猪皮鞋等项目延伸。要保护好皖东南自然保护区,就不能再砍柴烧火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陈光荣自费到江苏和浙江等地,参观了一些较先进的沼气池,买了一些有关沼气的理論书籍,在县能源办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国家标准在自家院里建起了全县第一口沼气池,并不断对新建沼气池进行技术改造,解决了进料难、供气不畅、出料危险等问题。试验成功以后,陈光荣在周边村庄义务推广沼气,先后帮助山区农民按国家标准建造了180口沼气池,每年创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多年来,陈光荣因办沼气、推广生态农业,骑坏了3辆摩托车,无偿投入10多万元。对于这些付出,陈光荣说很值得,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沼气池建起来之后,每户每年可节省1万斤木柴,相当于1亩山林的木材,全乡2000多户,5年下来,相当于1万亩山林未被破坏。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对陈光荣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色空间》和7套《乡约》栏目也播放专题片介绍了陈光荣的传奇经历。
如今陈光荣已经59岁了,为了让乡亲们的致富路更宽广,也为了使他们彻底放下猎枪和砍刀,告别靠山吃山的传统生存模式,他决心开发更多项目,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皖东南生态特区来!(压题照片为陈光荣夫妇和他们养殖的杂交仔猪)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安微环保宣教中心《绿色视野》杂志社 邮编:230061)
作者声明: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编、上网、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