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题目,求解的方法、思路都不难,但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忽略对某些特殊情形的讨论,而造成解题的疏漏. 因此,命题者在编制题目时不仅会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会“别有用心”的设置一些“陷阱”来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严谨性. 若学生未能注意到或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没看清问题的“真面目”就会一次次地掉入“陷阱”,产生错误,耗时耗力,从而降低得分率. 本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在练习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加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