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滇东南处于滇、黔、桂三省的交接区域,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接合部位。滇东南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成矿区,分布着大小不等规模的金矿床(点),与黔、桂两省的金矿床构成了有名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金三角”区。下面结合云南省的某矿区实际情况,就微细侵染型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细侵染型;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347-01
前言
该区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锑矿、金矿、钛铁砂矿、煤矿、铜镍矿、铁矿、硫磺矿、压电石英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有木利锑矿,西洋和珠琳煤矿,板茂硫磺厂等。区域内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滇黔桂“金三角”区内的微细粒型金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大体相似,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一致性,控矿构造从属右江裂谷系。
1. 矿区地质概述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基底构造构造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后期又受北西向构造活动影响,北西向断裂十分发育,同时伴随了近东西向的断裂活动,于是将区内地层切割成各种断块,从而使地层结构显得复杂。该金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下泥盆统坡松冲组(D1ps)、下泥盆统坡脚组(D1p)和第四系(Q)。矿区内构造分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主要为复式向斜、丫腮坡背斜。断裂构造发育,按构造线展布方向可将矿区的断裂构造分为北西向组、北东向组、近东西向组。金矿为轻微变质—浅变质,变质程度较低,未达中深变质,且无混合岩化现象。矿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金矿化显示强且连续,含矿岩石为弱硅化、石英脉化、褐铁矿化泥质粉砂岩,矿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沿层间构造破碎带中具轻微硅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原生岩石中黄铁矿化普遍,可见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和针柱状毒砂等矿物,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微细粒金矿床。
2. 成矿模式分析
2.1矿区矿石质量
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偶见毒砂、臭忽石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云母、高岭石、泥质、少量长石等。经对矿石进行光谱分析和多元素分析,矿区内是以金元素为主要有用元素的金矿石,对金浸出影响的S、As元素含量甚微。含矿岩石主要为碎裂结构、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金属矿物主要为它形—半自形晶、自形晶,矿石矿物主要为微细粒—细粒不等粒嵌布结构。含矿岩石主要为角砾状、碎裂状、层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呈稀疏浸染状、细脉状、条纹条带状、团包状、皮壳状构造。金的赋存状态主要呈显微-超显微自然金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褐铁矿中,其次是呈胶体吸附金的形式,主要赋存于绢云母等粘土矿物颗粒边缘或粒间。
2.2 矿床成因
(1)地层因素,矿区控制矿体的地层主要是下泥盆统坡松冲组上段(D1ps2)中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经层间构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有利于成矿;下泥盆统坡松冲组上段(D1ps2)地层中的细碎屑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经后期氧化蚀变、次生富集可形成工业矿体。(2)构造因素,矿体与构造关系密切,金矿产于复式向斜与丫腮坡背斜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中,受F1和F3断层控制,有“背斜加一刀”的成矿特征,这“一刀”为矿区内的北西向断层,褶皱与断层复合在一起,对金矿的成矿起了重要作用,该成矿模式与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3)岩浆岩因素,从区域成矿上讲,微粒型金矿与热液有关,岩浆岩是重要的母岩和热液来源。由于本区未找到岩浆岩,因此矿化蚀变较弱,没有发现较强的与矿化有关的蚀变,没有形成上规模的矿体也属自然。
2.3 矿体模式
矿区目前共圈定三个金矿体,其中V1、V2矿体是以前普查阶段圈定的矿体,仍按原来的顺序编号进行叙述,这两个矿体普查阶段已经进行了地表槽探、深部钻孔控制,后期进行了浅部坑道和部分地表槽探加密控制;V3矿体是后期详查、勘探圈定的矿体,只进行了地表槽探和浅部坑道控制。
V1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偏北西端,在矿化带中部,分布于4-38勘探线之间,地表有13个槽探工程控制、6个钻孔、10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840m,出露宽度7.91-27.00m。地表出露标高1350-1420m,深部控制标高1278m,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30-60m,地表全地段已被剥离开采。矿体品位总体上变化趋于较稳定,单工程品位1.04-2.01g/t,矿体平均品位1.40g/t,品位变化系数58.42%。单工程厚度7.91-28.20m,矿体平均厚度15.41m,厚度变化系数20.14%。
V2矿体位于V1矿体南东侧,在矿化带南东部,分布于2-27勘探线之间,地表有10个槽探工程控制、2个钻孔、8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约700m,出露宽度12-25m,地表有10个槽探揭露,中浅部有2个坑道控制,深部有2个钻孔控制,地表出露标高1280-1375m,北部深部控制标高1320m,南部属于基本农田范围,无深部工程控制,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30-60m。
V3矿体位于F4断层北西侧,与V1矿体应为同一矿体,只是被F4断层平移错断,为了方便工作,单独定名为V3矿体,分布在矿化带北西部,地表有12个槽探工程控制、11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约400m,出露宽2.74-10.07m,地表出露标高1348-1370m,深部控制标高1310m,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10-50m。
3 找矿标志
(1)硅化带:多沿构造破碎带呈面状、脉状、团块状分布,部分呈小脈状穿插于岩层中,石英呈离散状分布,颗粒呈糖粒状时,且伴有黄铁矿化、毒砂(臭葱石)化等蚀变时,直接找到金矿体的可能性大;当石英脉破碎且与褐铁矿体相伴生时,也可能找到金矿体;如单一硅化,岩石完整时,找到金矿体的可能性小,是矿区内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2)黄(褐)铁矿化带:当黄(褐)铁矿化带与硅化带叠加,呈细脉状分布,且晶体为细小五角十二面、四角八面体时就可能找到金矿(化)体。
(3)毒砂(臭葱石)化:多与硅化、黄(褐)铁矿化相伴产出,由于毒砂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找到毒砂就找到了金矿体。是矿区内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4)“背斜加一刀”的构造复合部位,是矿区内找矿的重要标志,北西向断层在地层中形成的层间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含矿部位,这类构造部位有可能找到矿体,特别是破碎带发生强烈蚀变时,找到金矿的可能性更大,如破碎带规模小,蚀变较弱时,找到矿体的可能性较小。该标志是矿区内寻找微细粒型金矿的间接标志。
(5)化探异常,当出现As-Sb-Hg-Au组合较好的化探异常时,特别是这四种元素异常叠合,往往有金矿体存在。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能指示出金矿(化)体的产出部位。该标志是矿区内寻找微细粒型金矿的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方学志,候闯.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硅谷,2015(3):156-157.
[2]方富生,吴钊.广西德保县三寿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球,2015(12):169.
[3]曹华文,张寿庭,林进展,等.滇东南与滇西锡成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对比[J].地质科技情报,2014(1):163-164.
[4]李晓朋,任利明,王守兴.不整合面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7 (1):55-56.
[5]王东辉,黄玉斌,李彦.滇东南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J].硅谷,2014(10):175.
[6]李文佩,韦宏帅.五龙金矿外围砬子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中国科技博览,2014 (18):89.
[关键词]微细侵染型;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347-01
前言
该区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锑矿、金矿、钛铁砂矿、煤矿、铜镍矿、铁矿、硫磺矿、压电石英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有木利锑矿,西洋和珠琳煤矿,板茂硫磺厂等。区域内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滇黔桂“金三角”区内的微细粒型金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大体相似,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一致性,控矿构造从属右江裂谷系。
1. 矿区地质概述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基底构造构造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后期又受北西向构造活动影响,北西向断裂十分发育,同时伴随了近东西向的断裂活动,于是将区内地层切割成各种断块,从而使地层结构显得复杂。该金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下泥盆统坡松冲组(D1ps)、下泥盆统坡脚组(D1p)和第四系(Q)。矿区内构造分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主要为复式向斜、丫腮坡背斜。断裂构造发育,按构造线展布方向可将矿区的断裂构造分为北西向组、北东向组、近东西向组。金矿为轻微变质—浅变质,变质程度较低,未达中深变质,且无混合岩化现象。矿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金矿化显示强且连续,含矿岩石为弱硅化、石英脉化、褐铁矿化泥质粉砂岩,矿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沿层间构造破碎带中具轻微硅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原生岩石中黄铁矿化普遍,可见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和针柱状毒砂等矿物,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微细粒金矿床。
2. 成矿模式分析
2.1矿区矿石质量
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偶见毒砂、臭忽石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云母、高岭石、泥质、少量长石等。经对矿石进行光谱分析和多元素分析,矿区内是以金元素为主要有用元素的金矿石,对金浸出影响的S、As元素含量甚微。含矿岩石主要为碎裂结构、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金属矿物主要为它形—半自形晶、自形晶,矿石矿物主要为微细粒—细粒不等粒嵌布结构。含矿岩石主要为角砾状、碎裂状、层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呈稀疏浸染状、细脉状、条纹条带状、团包状、皮壳状构造。金的赋存状态主要呈显微-超显微自然金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褐铁矿中,其次是呈胶体吸附金的形式,主要赋存于绢云母等粘土矿物颗粒边缘或粒间。
2.2 矿床成因
(1)地层因素,矿区控制矿体的地层主要是下泥盆统坡松冲组上段(D1ps2)中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经层间构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有利于成矿;下泥盆统坡松冲组上段(D1ps2)地层中的细碎屑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经后期氧化蚀变、次生富集可形成工业矿体。(2)构造因素,矿体与构造关系密切,金矿产于复式向斜与丫腮坡背斜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中,受F1和F3断层控制,有“背斜加一刀”的成矿特征,这“一刀”为矿区内的北西向断层,褶皱与断层复合在一起,对金矿的成矿起了重要作用,该成矿模式与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3)岩浆岩因素,从区域成矿上讲,微粒型金矿与热液有关,岩浆岩是重要的母岩和热液来源。由于本区未找到岩浆岩,因此矿化蚀变较弱,没有发现较强的与矿化有关的蚀变,没有形成上规模的矿体也属自然。
2.3 矿体模式
矿区目前共圈定三个金矿体,其中V1、V2矿体是以前普查阶段圈定的矿体,仍按原来的顺序编号进行叙述,这两个矿体普查阶段已经进行了地表槽探、深部钻孔控制,后期进行了浅部坑道和部分地表槽探加密控制;V3矿体是后期详查、勘探圈定的矿体,只进行了地表槽探和浅部坑道控制。
V1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偏北西端,在矿化带中部,分布于4-38勘探线之间,地表有13个槽探工程控制、6个钻孔、10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840m,出露宽度7.91-27.00m。地表出露标高1350-1420m,深部控制标高1278m,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30-60m,地表全地段已被剥离开采。矿体品位总体上变化趋于较稳定,单工程品位1.04-2.01g/t,矿体平均品位1.40g/t,品位变化系数58.42%。单工程厚度7.91-28.20m,矿体平均厚度15.41m,厚度变化系数20.14%。
V2矿体位于V1矿体南东侧,在矿化带南东部,分布于2-27勘探线之间,地表有10个槽探工程控制、2个钻孔、8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约700m,出露宽度12-25m,地表有10个槽探揭露,中浅部有2个坑道控制,深部有2个钻孔控制,地表出露标高1280-1375m,北部深部控制标高1320m,南部属于基本农田范围,无深部工程控制,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30-60m。
V3矿体位于F4断层北西侧,与V1矿体应为同一矿体,只是被F4断层平移错断,为了方便工作,单独定名为V3矿体,分布在矿化带北西部,地表有12个槽探工程控制、11个坑道穿脉点控制,矿体长约400m,出露宽2.74-10.07m,地表出露标高1348-1370m,深部控制标高1310m,目前地表及浅部已被开采深达10-50m。
3 找矿标志
(1)硅化带:多沿构造破碎带呈面状、脉状、团块状分布,部分呈小脈状穿插于岩层中,石英呈离散状分布,颗粒呈糖粒状时,且伴有黄铁矿化、毒砂(臭葱石)化等蚀变时,直接找到金矿体的可能性大;当石英脉破碎且与褐铁矿体相伴生时,也可能找到金矿体;如单一硅化,岩石完整时,找到金矿体的可能性小,是矿区内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2)黄(褐)铁矿化带:当黄(褐)铁矿化带与硅化带叠加,呈细脉状分布,且晶体为细小五角十二面、四角八面体时就可能找到金矿(化)体。
(3)毒砂(臭葱石)化:多与硅化、黄(褐)铁矿化相伴产出,由于毒砂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找到毒砂就找到了金矿体。是矿区内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4)“背斜加一刀”的构造复合部位,是矿区内找矿的重要标志,北西向断层在地层中形成的层间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含矿部位,这类构造部位有可能找到矿体,特别是破碎带发生强烈蚀变时,找到金矿的可能性更大,如破碎带规模小,蚀变较弱时,找到矿体的可能性较小。该标志是矿区内寻找微细粒型金矿的间接标志。
(5)化探异常,当出现As-Sb-Hg-Au组合较好的化探异常时,特别是这四种元素异常叠合,往往有金矿体存在。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能指示出金矿(化)体的产出部位。该标志是矿区内寻找微细粒型金矿的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方学志,候闯.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硅谷,2015(3):156-157.
[2]方富生,吴钊.广西德保县三寿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球,2015(12):169.
[3]曹华文,张寿庭,林进展,等.滇东南与滇西锡成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对比[J].地质科技情报,2014(1):163-164.
[4]李晓朋,任利明,王守兴.不整合面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7 (1):55-56.
[5]王东辉,黄玉斌,李彦.滇东南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J].硅谷,2014(10):175.
[6]李文佩,韦宏帅.五龙金矿外围砬子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中国科技博览,2014 (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