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k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上颌后缩并下颌前突畸形;③Ⅲ型:磨牙轻度近中错FDA1、前牙対刃或轻度反FDA1、或前牙覆FDA1覆盖正常但面中部轻度凹陷。全部采用先正颌、后正畸的治疗模式,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式。Ⅰ型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Ⅱ型采用Le Fort Ⅰ上颌截骨同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Ⅲ型采用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式配合上颌前牙正畸或同期行梨状孔四周生物材料植入充填术。术后2周所有患者均行术后快速正畸治疗6~12个月。分析患者术前、术后7 d、正畸完成后的X线片标记点测量数据。

结果

所有患者整体疗程时间缩短,容貌面型显著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及颞颌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重度感染、骨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骨折6例(3.24%),即刻钛板固定;下牙槽血管神经束损伤2例(1.1%);术后暂时性开颌19例(10%),经术后颌间牵引1个月消除。其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硬、软组织测量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手术优先模式治疗后的颌骨、牙齿咬合关系的稳定性与传统常规正颌外科模式相近,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SNB角、ANB角平均复发率约为22%、19.8%,复发角度小于2°。

结论

先手术后正畸的手术优先治疗模式可以作为多数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适应证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耳后旋转皮瓣延续薄层刃厚头皮片联合Z成形术矫治隐耳畸形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4例(6耳)隐耳畸形患者应用耳后旋转皮瓣延续薄层刃厚头皮片联合Z成形术进行治疗。术中松解耳廓软骨周围粘连后,耳后旋转皮瓣携带刃厚皮片覆盖耳后创面,耳后下部皮瓣向上推进与其交错对位缝合。结果本组患者4例(6耳),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耳均获得了满意而稳定的外形。结论本手术方法简单、不需植皮,隐
目的观察755 nm皮秒激光和强脉冲光(IPL)治疗面部雀斑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雀斑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2组,分别给予755 nm皮秒激光(P755 nm)和IPL治疗,均治疗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第4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种治疗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但P755 nm组疗效优于I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5 nm皮秒激光和IPL均能很好地治疗雀斑,P755 nm组疗
随着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医学在21世纪迎来了热潮,从而进入精准和数字医学时代。主要介绍数字化技术如三维扫描成像技术、手术导航技术、显微外科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等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的手术前设计、手术中导航以及手术后评判,在这样的背景下,整形外科数字化团队与学会应运而生。同时,也对数字化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如数字化机器人、假体植入物的3D打印、数字化虚拟
目的探讨矫正乳房下垂的新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取乳晕周双环切口,去除内外环间表皮,皮下广泛分离后,于乳腺下中位切取舌状乳腺组织瓣,将此瓣向后上翻转至乳腺后间隙,使乳晕区增高,将下部两侧腺体拉拢缝合。再于上方腺体正中纵向切开,适当分离后将内侧腺体瓣向外后方旋转,外侧腺体瓣向内前方旋转缝合固定,使整个乳房塑形成半球状。结果2008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此法矫治中度乳房下垂共15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睑板结膜瓣一期修复眼睑肿瘤切除术后眼睑后层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眼睑后层肿瘤患者33例33眼,睑缘色素痣21例,眼睑基底细胞癌7例,睑板腺癌3例,眼睑鳞状细胞癌2例。睑缘痣直接切除,恶性肿瘤按Mohs法(术中送冰冻切片控制切缘)切除。根据缺损范围及部位,灵活应用自体睑板结膜瓣修复眼睑后层缺损,联合眼周皮瓣修复眼睑前层缺损行眼睑再造术。结果术后33例均
期刊
目的探讨一种半侧颜面短小患者三维测量镜像平面确立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医学三维软件对32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进行三维重建,选取鼻根点、矢状缝与人字缝的交点、枕骨大孔与枕外嵴的交点3点确定镜像平面,经过镜像处理和差值分析等步骤评估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骨骼形态特点,设计手术方案。结果统计学分析软件结果显示,选取的3点稳定性良好。临床结果显示患者的容貌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结论鼻根点、矢状缝与人字缝交点、枕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在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及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6年9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行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或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的病例。总结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漏、感染等)、患者满意度,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颅面缺损10例(脂肪筋膜皮瓣3例、脂肪筋膜瓣2例、肌皮瓣4例、嵌合皮瓣1例)。
目的结合数字化技术,针对颅面不对称小耳畸形患者,探寻一种较为客观、精确的再造耳定位方法及特型支架设计方法,提升耳廓再造术后双侧对称效果。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收治合并颅面畸形的50例单侧小耳畸形患者,术前进行三维摄影扫描并生成数字化模型,在数字化模型上根据健侧耳廓位置行再造耳镜影定位,并根据定位获取自体肋软骨支架的形态参数及矫正参数。以上述定位信息及参数为指导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法耳廓再造
ObjectiveWe are entering a time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images are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operating room to enhance surgical outcomes. At the Surg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Lab of the University of